中国文化复兴的黎明,学习古代经典一定要「死抠字眼」

宇程 2024-03-04 18:36:51

「国学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观点:

研究国学经典,一定不要「死抠字眼」,抓住国学经典的精髓即可。

这个观点其实是很荒谬的。

中国古代的经典,越古老,所用的古文越是精炼,内涵也越精深,每个字都有其具体作用,只有深究其中的字义,才能完整地显现经典的内涵。

如果不「死抠字眼」,穷追每个字的字义,所谓的国学经典精髓,其实,只是后世学者假借经典的文本,赋予了另外的涵义。

这种被后世赋予的涵义,与国学经典的本义,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要真正了解古代国学经典的真正内涵,一定要死抠每个字的字眼,穷究每个字的字义。

其实,现代人研究最古老的国学经典,比历史上很多名人,有更加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些历史名人如果一定要死抠其中每个字的字眼,穷究每个字的字义,在他们那些时代,还真就做不到。

古老的甲骨文、各大国学经典的古老文本、多处上古文明遗迹,在现代才被发现,历史上的众多文人学者,都无缘谋面。

有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发现,原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经典文本中,有很多字义,都源自于最古老的「源头甲骨文」字义。

「源头甲骨文」又称为「黄帝密文」,是比安阳「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

安阳「甲骨文」与「现代汉字」是可以找到关联字义的。

而「源头甲骨文」则完全不同。

「源头甲骨文」是轩辕黄帝用来记载「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特种图示」。

而「源头甲骨文」字义,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几乎消失了。

这就造成了后世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时候,如果一定要「死抠字眼」的话,那么,就根本无法了解经典中的内容。

于是,后世学者就用了很多「通假字」,以及当时的认识背景,对古代经典文本进行了校注。

这种校注是历史的无奈之举,否则,「中国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在人类文化中的时空与地位。

那样,这些经典文本也就不可能流传至今。

但是,如今不同了,我们已经对「源头甲骨文」进行了破译,重新认识了「源头甲骨文」字义。

而且,类似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马王堆帛书•老子》这类古籍原本也大量出土,印证了「源头甲骨文」字义在其中的应用。

这就为解读出古老国学经典的真正内涵,提供了便利条件。

因此,在对古代经典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死抠字眼」,务必通过对古籍原本的字义深究,还原「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真正内涵。

「黄帝密文」专题分析视频,发布在「心智玩家」的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