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扁壶有“文尧”字样,殷商有甲骨文字,夏朝文字是夏篆

沉淀的过去 2024-06-07 12:25:31

《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人尚鬼,殷商王室遇事好占卜,经常利用龟甲牛骨等来占卜吉凶,占卜后便记录下来,记录的方式有直接刻写,有将文字涂以朱砂或黑,也有的镶嵌绿松石,称为卜辞。

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四部分:即叙辞(前辞)—一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某人占人;命辞一一问占卜何事;占辞一一占卜后商王、近臣观察一下,以判断吉凶;验辞一一占卜的事件是否灵验。

甲骨文也有少量的记事刻辞,如祭礼表、干支表、记天气、记往来、记战争、记狩猎和偶尔的记事刻辞。

据《殷商史》介绍:

1.人。本象侧面的人形。

2.企。突出人的脚,就成了翘企的“企”字。

3.元。突出人的头,就成了元首的“元”字。

4.鬼。把头加大,就成了大头鬼的“鬼”字。

5.见。突出人的眼睛,就成了看见的“见”字。

6.望。把眼睛仰起来,就成了仰望的“望”字。

7.眉。眼睛上加了斜毛,就成了眼眉的“眉”字。

8.听。突出人的耳朵,就成了“聽”字。

9.长。头上的毛发长了,就成了长短的“长”字和年长的“长”字。

10.老。年长者再拄一根手杖,就成了年老的“老”字。

11.卧。一个人弯下腰来,贴在地或席上,就成了卧床的“卧”字。

12.监、鉴。一个人举目弯腰,望着一个“皿盂”的“皿”,就成了“监”字,再加上金字旁,就成了今天的“鉴(鑑)”字。

13.临。一个人举目弯腰,望着像山涧的“品”字,就成了居高临下的“临”字。

14.疾。一个人卧在床上,就成了疾病的“疾”字。

15.宿。一个人躺在席上,就成了“㑂”字,是宿舍的“宿”字的初文,加上像屋子的“宀”,就成了今天的“宿”字。

16.负。一个人担着贝,贝是商时货币,就成了负担的“负”字。

17.何、荷。一个人背着戈,就成了“何”字,即今天“戴月荷锄归”的“荷”字。

18.重。一个人背着一袋东西,就成了沉重的“重”字。

19.保、褓。一个背着一个小孩儿,就成了“保”字,即今天作襁褓的“褓”字。

20.从、徙。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就是随从的“从”字,今天加个走字,就成了“徙”字。

21.北、背。两人向相反方向,就成了北方的“北”字和相违背的“背”字。

22.斗。两人怒发冲冠以手相搏,就成了搏斗的“斗(鬥)”字。

23.众。三人代表多数,就是三人为众的“众”字的初文。

24.大。象正面人形。

25.天。突出人的头,就成了头顶上的“天”字。

26.美。突出人的头发,就成了“美”字。

27.矢。大字倾头,就成了“矢”字。

28.夭。大字两手一上一下,就成了“夭”字。

29.逆。倒大就成了“屰”,加上走字即成了今天的“逆”字。

30.亦、腋。大字夹两点就成了“亦”,即腋下的“腋”字的初文。

31.夹。两人夹大,就成了夹辅的“夹”字。

32.立。大字下边加上地的符号“一”,就成了“立”字。

33.并。两个立字就成了“并(竝)”字。

34.王。立字两手端拱,就成了“王”字。

35.乘。大字骑在“木”上,即成了“乘”字。

36.舞。大字两手各提着一条尾巴,就成了“执牛尾而舞的“舞”字。

37.日。天上的太阳是圆的,所以日字作圆形。

38.月。月有阴晴圆缺,所以月字作月牙形。

39.星。天上星数不清,所以星字作三个圆圈(三个代表多数),圆圈内加点,表示星晶光四射,后来再加一个生声,三个晶星简成一个,就成了今天的“星”字。

40.获。以手抓鸟就是“隻”,即“获”。

41.得。以手抓贝就是“䙷”,即“得”,贝是钱,得是“戒之在得”的“得”字。

42.步、涉。两只脚一前一后就是“步”字,两脚过河就是“涉”字。

43.凶。原为不规则的“龱”,一个五花挷的人囚禁在严密的空间就是“凶”字。囚,亦然。

44。协。原为劦,众人共用力就是“协”字。

45.燎。以火烧牲祭帝,即燎祭。

46.刖。形象刀锯在截一个人的一条腿,即跀、刖。刖刑起于夏商,商奴隶主一次对奴隶使用刖刑多达百人,是一种酷刑,防止奴隶逃亡。一般情况下,捕获逃亡的奴隶就杀掉,但由于殷商奴隶主残杀奴隶以祭祀,或作为陪葬的殉人,所以奴隶仍然屡屡大量逃亡,奴隶主只好派人追捕,抓回来的奴隶都杀掉将无奴隶可用,便把奴隶的一条腿锯掉,既可防止逃亡,也可以适时杀奴为祭或作为人殉。

此外,像头(首)、身、耳、目、口、鼻(自)、(又)、脚(止)等字,像马、牛、羊、鸡、犬、鹿、象等字,像日、月、星、云、虹、风、雨、雷、电、雹等字,像刀、戈、弓矢等字,像草、木、鱼、虫、山、石等字,也都一样。

甲骨文的出土,为人们研究汉文字的流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启良先生在《中国文明史》中指出,甲骨文的造字原则已不再局限于象形,而是“六书”并用。“六书”是后人总结先民造字规律而得出的六种常用的造字方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六书”中,见于甲骨文的主要是象形、会意、指事三种,约占可辨识文字的百分之八十。而这三者,又以象形为主。象形是汉文字的基本元素和原则。甲骨文之后,汉文字又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的发展,虽字形及笔画变化颇大,但仍以象形为基本点。也可以说,汉文字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它的象形。

诚如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所言:“昔者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触目会心,不待授受,渐而演进,则会意指事之类兴焉。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形象为本柢,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象形文字的优长,大致有三:

其一,象形文字是诗性审美的。鲁迅在谈到象形文字的优点时说:“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峻峭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而字母文字是抽象冰冷的,毫无生趣和审美可言。

其二,象形文字有道德意蕴和艺术魅力。目睹或书写象形文字,如“母”字,你会想到十月怀胎之苦,想到母亲的生养之恩;如“孝”字,你会想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和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如繁体“爱”字,你会发自内心的与人相处,等等。书法又是一门艺术,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而这些都是字母文字所欠缺的。

其三,象形文字培育了独特的思维观念和文化精神。象形文字以自然万物为模本,具象地把握世界,在此种文字体系中,物我相容,主客相亲,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协和万邦”“民胞物与”“和而不同”的整体思维观念,以及以情感、心理、内省、体验为主轴的具有审美性质、艺术性质的文化精神。这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各大文明唯一不曾中断的重要因素。

夏朝有没有文字?中国有比较完善系统的夏朝历史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尚书》、《国语》、《春秋》、《竹书纪年》等史书记载夏朝历史;到了西汉,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写下《史记》也记录了夏朝历史。考古业已发现夏文化,早商曾与夏并存,商汤灭夏后,殷商甲骨文很可能是在很不完善的夏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然我们已经承认陶寺遗址出土的毛笔朱书陶扁壶有“文尧(或唐、命)”二字,殷商甲骨文亦有确凿证据,那么,夏朝就不可能没有文字。

《易·系辞》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文字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文字是初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断生发和完善的创意,其过程大致由结绳记事发展到刻物留痕再发展到依形画图,最后初成文字雏形。在文字的发展史上,最早的是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直接源自原始人的图画。殷商文字是在其之前先人草创文字的基础上不断演化的结果,尤其是会意指事文字之兴,察其缔构,什九以形象为本柢。

学者马贺山认为,夏禹书、禹王碑就是夏朝的传世文字,夏朝文字是夏篆,这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有人发出疑问,如果夏朝文字真是夏篆,为何又说比甲骨文还要先进?众所周知,中国文字是逐渐演变,甲骨文应该比夏篆更成熟才对。对此,有人解释道:在马贺山的观点中,有三点值得重视。第一,从夏禹书、禹王碑来看,夏篆非常成熟,非常规范,笔道圆润,讲究对称,是一种非常进步的文字。但甲骨文中,却有大量的异体字,显得比较落后、原始。第二,文字也存在“用进退废”的问题,一旦不使用,或少使用,反而可能导致文字的退化。夏朝文字比甲骨文先进的问题,就在于商朝荒废了夏篆。第三,商朝建立的前300年,一直处于动荡期,经常迁都,直到盘庚迁殷后,夏篆才得到重视和发展,最终演变为甲骨文。在殷墟甲骨文中,的确没有早于盘庚时期的甲骨文。而且,商朝起初以游牧为主,没有文字,又不重视文化,所以荒废了夏篆。

1 阅读:205
评论列表
  • 2024-08-11 09:54

    没完没了的诸骰

  • 2024-06-21 07:41

    最后那个碑写的什么?

  • 2024-08-12 03:57

    黄帝令,仓颉造字,鬼神哭,黄帝时代中国就有了文字了,甲骨文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在商之前一定有成熟的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