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芝士咸鱼
“去看《好东西》了吗?”
这是流行于都市白领女孩间最新的社交接头暗号。如果对方回答“还没看”,提问者多半会热情地催促“快去看”,而如果得到肯定答复,女孩们则会用充满振奋的语气异口同声地感叹:“真是‘好东西’!”
还在用2G网速冲浪的朋友或许会疑惑:什么是《好东西》?
《好东西》是2024年度豆瓣评分最高的院线电影
《好东西》是近期上映的都市女性轻喜电影,豆瓣评分9.1,英文名为《Her Story(她的故事)》,讲述沪漂单身妈妈王铁梅带女儿搬家,意外结识了“清醒恋爱脑”邻居小叶,围绕两位女性展开的一系列职场、生活与爱欲的讨论。
王铁梅,坚强飒爽的前调查记者,非传统意义上的“女强人”。她能独立修水管、通马桶,也不乏柔软一面,擅长“给人当妈”,离婚后努力平衡工作和育儿。
小叶,漂亮随性,耀眼的乐队主唱,内心却充满不安,童年有过精神创伤,长大后试图在男人身上寻找爱,因此屡屡“吸渣”。
电影里还有“小孩姐”王茉莉,聪明、敏锐,一语道破成人世界的不合理;和铁梅离婚的“前夫哥”,苦读上野千鹤子,试图通过了解女性主义挽回婚姻;铁梅的追求者鼓手小马,和父权决裂,喜欢强势成熟的年长女性;“渣男”医生小胡,家里进出各类异性,无法进入一段长期关系。
《好东西》剧照
王铁梅(中),王茉莉(左),小叶(右)
《好东西》以轻盈不沉重的语调谈论着社会议题,比如:女性深夜被尾随、男性结扎、月经羞耻、单亲妈妈困境、职场女性无偿家务劳动等等。
导演邵艺辉试图打造出对女性更友好的理想世界。在这里,女人们不穿高跟鞋,没有雌竞,不空喊“Girls Help Girls”口号,而是真实地彼此互助。爱情和性对她们很重要,却不在人生排序最前列。女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都在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不穿高跟鞋,没有雌竞
一个轻盈的女性世界
2021年,《爱情神话》上映,90后女导演邵艺辉凭借首部执导作品一举成名。电影里的小洋楼、咖啡馆,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邵艺辉本人也因此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编剧”。
她原本计划续写老白和李小姐的爱情故事。然而,那年冬天,一些与女性处境有关的社会事件触动了她,邵艺辉意识到,比起续写《爱情神话》,她更渴望呈现女人们互帮互助的故事。
一个新故事在她的脑海中悄然萌芽,逐渐生根发酵。
《好东西》的故事依旧发生在多元气质的上海,主角从本地土著变成两位在这座城市生活的沪漂女性——王铁梅和小叶。
故事刚开场,年轻漂亮的小叶,在约会回家的路上,发现身后尾随着一名可疑男子,正当她惴惴不安时,骑着平衡车的王铁梅出现了。铁梅跟随可疑男子身后,目光不停盯着他,将对方吓得仓皇逃离。
这个桥段灵感来源于网友@张春酷酷酷 分享的真实经历:某晚,她下班骑平衡车回家,看到一个女孩被男人尾随,张春“反尾随”了那名男子。
过往的国产影视剧中,女性夜行被尾随、独居安全等话题,往往以沉重严肃的方式呈现,容易让观众感到压抑。而《好东西》打破了这个惯性,一脸冷峻的王铁梅和仓皇逃窜的尾随者形成鲜明反差,制造出意想不到的笑点。
为了消解社会话题的严肃性,导演的许多思考通过铁梅的女儿王茉莉(片中被称为“小孩儿”)之口传递,以孩童的视角,精准地戳破了成年世界的荒谬逻辑。
众人谈论月经话题,小叶提到自己初潮时不小心弄脏沙发,被妈妈批评后留下阴影。茉莉脱口而出:“血又不是屎,怎么会弄脏呢?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在流血,为什么要觉得羞耻?”
另一幕,铁梅的前夫(茉莉的父亲)试图从女儿口中打探铁梅的感情动向,茉莉淡淡回应“大人的事,不会影响我。”当他自夸曾深度参与育儿,比大多数“丧偶式育儿”的父亲强多了,茉莉一针见血地反问:“我是你亲生的吗?这不是你该做的吗?”“有些爸爸不配有孩子,你为什么要跟他们比呢?”
在“前夫”打探铁梅生活时,
女儿茉莉怼他“你又不是她爸,管她干啥”
整部影片不曾出现女性雌竞的俗套戏码,只有两个男人的“雄竞”名场面。
前夫会为了讨铁梅欢心而去咨询结扎,他的情敌小马在被嘲讽肤色偏深后,也开始涂防晒,学习保养自己。
最精彩的当属饭桌戏。当前夫与小马针锋相对,前夫接连抛出“你也懂女权主义?你读过几本上野千鹤子?”“我们已经占据了太多性别红利”,另一边的小马不甘示弱地答复,“我们都有原罪”。
这段对女性主义似懂非懂的滑稽对话,
消解了女性议题的严肃性。
除了金句,大量的细节铺垫,巧妙传达了导演的理念。邵艺辉擅长用细腻至极的场景,捕捉大都市女性生活的碎片,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例如,搬家公司名为“袋鼠妈妈”,暗示体力劳动不是男性专属领域;前夫宣布结扎时,胸针标注着“Fight Like Girls(像女孩一样战斗)”,有微妙的讽刺感;铁梅的文化衫印着美国最高法院金斯伯格法官,致敬这位一直倡导性别平等的女性先驱……
比起邵艺辉的上一部作品《爱情神话》,《好东西》更进一步,将叙事视角彻底转向了女性。
于是,电影里不再出现高跟鞋,因为高跟鞋早已被女性视为“美丽刑具”,而铁梅和小叶穿的平底鞋,更能代表现代女性追求舒适、悦己的生活态度。
男性角色没有具体姓名,而是换成模糊的代称。这样的设置对应了过去女性被忽视的处境。邵艺辉曾解释,“很多影视剧里,女人老是没有名字,或者冠夫姓,历史上没有名字的女性不计其数”。
但电影中对男性的调侃,不带丝毫恶意。男性气质被解构,男女之间的相处氛围,反倒更轻松了,他们可以坐在同一张饭桌上谈论月经,也能毫无芥蒂地聊女性主义。
即便如此,邵艺辉称,拍摄前很多男演员不愿意接“前夫”和“小胡”角色,这让她感到困惑,“杀人犯的角色都有人接”,男性气质衰弱的角色却难找演员。
最终,赵又廷接了“前夫”一角,他认为前夫像是《芭比》里的“肯”,活泼又有些憨傻,他坦言自己喜欢“肯”。前夫和肯,都像是女性电影中的“第二性”,他也并不介意。
“前夫”和“肯”,图片源于剧照截图
温和不冒犯的性别表达,具有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图景与密布的笑点,《好东西》在都市女性群体中赢得了极高的口碑。
“让你开心的就是好东西”
互联网上,关于《好东西》的负面评价多数围绕“过于理想化”。电影并非没有瑕疵,在人物设置方面,赵又廷饰演的前夫和章宇演的小马,都主动了解性别议题,也会在犯错后立马道歉,的确有些理想化。叙事结构上,电影的故事线不够完整,密集的笑点被批评“像不成型的小品”。
还有观众认为,虽然铁梅和小叶面临各自的困境,但她们并未因为金钱和工作压力真正感到困扰,太过美好导致“缺乏真实性”。
关于真实与理想化的取舍,导演邵艺辉曾在播客节目《随机波动》中分享自己创作时的犹豫:呈现一个真实却令自己不喜欢的世界,还是塑造一个更理想化的世界?
最终,邵艺辉选择了后者,发现自己也只能做到后者。
生活里的邵艺辉,图片源于网络
电影中的许多情节源自邵艺辉的个人经历。比如王铁梅和茉莉的母女关系,便映照了邵艺辉和她母亲的影子。邵艺辉来自山西,虽然父母早早离婚,母亲总是用各种方式夸奖她,不逼迫她学习,没有给她报辅导班,而是鼓励她多出去玩,享受生活。
长大后,邵艺辉迷上了电影,成功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她却一度陷入长期失业的困境,最困顿的时候靠卖电子烟维持生计。父亲多次催促她回家考公,母亲从未催过,反而轻松地说:“没工作就没工作,我养你。”
电影里,王茉莉被称为“全上海最幸福的小孩”,邵艺辉也曾自称“全太原最幸福的小孩”
在接受《人物》采访中时,邵艺辉感叹道,“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环境里,母亲这样一个离经叛道、自由潇洒的女人,应该是很孤独的。”
然而,母亲始终乐呵呵的,很少流露脆弱或困苦的一面。铁梅在电影中反问“单亲妈妈一定要过得苦吗?”,正是邵艺辉从母亲身上得到的启发。
喜欢谈恋爱的小叶,则投射出邵艺辉在爱情观上的想法。她曾在一次活动中分享,自己小时候读了大量的爱情小说和电影,发现几乎所有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都围绕恋爱和婚姻展开。这让她很早开始渴望恋爱,希望被关注和喜欢。小叶也有着相似的情感需求,谈及为何喜欢小胡时,她回答:“因为他会夸我,会让我感觉自己很棒”。
钟楚曦饰演的“恋爱脑”小叶
阅读大量“浪漫爱”叙事的女性,当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了性别意识,常常面临着矛盾。邵艺辉提到,她曾夹杂在新旧叙事间,陷入一系列迷思:
“我的审美和男性凝视下的审美有什么不同?不被男凝的美和性感是怎样的?物化男性就可以反客为主吗?消费男色就代表女性力量崛起吗?用男人的方式去做事,去待人接物可以摆脱我们第二性的属性吗?”
觉醒后的女性,在自我期望与社会压力的拉扯下,往往会产生新的焦虑。
铁梅能力出众,曾是业内知名的调查记者,后来转行成新媒体编辑,迅速适应新角色。离婚后,她拼尽全力兼顾事业和孩子教育,想证明自己什么都能做好;小叶崇拜铁梅的坚强,视她为偶像,但她也明白,作为“恋爱脑”的自己,似乎有些给女性丢脸。
追求“什么都要做好”让觉醒的女性更加疲惫了。电影中天台那场戏,小叶和铁梅的对话发人深省:
“为什么要什么都做好呢?”
“怎样才算好呢?裁判又是谁?”
创作者或许想要通过这些台词,告诉现实中的女性,我们不必追求“什么都能做好”,要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不够好。
搞砸某一件事,不等同于人生的全盘失败。敢于搞砸反而是一种勇气,象征着女性的向前一步,不再战战兢兢地生活,才能去追逐真正想要的东西。
《好东西》路演时,有观众提问:“什么是好东西?”饰演小叶的女演员钟楚曦引用了电影中的台词:“能让你开心的就是好东西”。
新关系,新游戏
关系,是《好东西》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议题。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将电影的主要角色——铁梅、小叶、小孩儿、前夫、小马、小胡,整理出了一张详细的关系图,分析出6个角色有15种关系,如“三角关系”“育友关系”“伪装关系”等等。
女人与男人的关系,女人与女人的关系,成年人与小孩的关系,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不同的诠释。
男女关系,是《好东西》里的第一层新关系。
铁梅和鼓手小马之间有几场亲密戏,然而,他们一直没有确定恋爱关系,铁梅将她与小马的交往形容为“课间十分钟”,强调这段关系是生活中的调剂品,为忙碌的自己提供喘息的空间。
但在课间休息外,生活里还有另外四十五分钟,要用来做各自重要的事情。
在前几版的剧本里,铁梅对“性”的态度更为随意。原本设定是,铁梅在与小叶相遇的那天晚上,因工作疲劳而打算约男人过夜。然而,邵艺辉担心如果电影刚开始就展现单身妈妈纵情享乐,可能会让观众对铁梅产生反感,从而放弃。
直到电影的结尾,铁梅与小马也没有明确的结局。即使他们最终走到一起,由于年龄、生活、工作差异巨大,两人注定不会发展成符合传统期待的长期关系。这种处理方式,或许更贴合现代都市男女的关系——开始总是容易,却很难有结局。
而铁梅和小叶,探讨的是女性与女性的新关系,呈现了一种女性共居家庭模式。
当铁梅忙于工作时,小叶会接送茉莉;当铁梅严格管教时,小叶则带孩子去吃冰淇淋、练音准,提供更为温柔的陪伴。
曾经,小叶以为看艺术展、旅行只能与男性约会对象进行,后来她意识到,这些体验同样可以和女性友人共享。她们的相处轻松自然,铁梅会像安慰女儿那样抚摸小叶的头,小叶也用自己的方式支持铁梅。
当铁梅因写单亲妈妈的文章遭遇网暴后,开始怀疑自己,小叶安慰她:“你还不明白吗?这个世界的规则不适合我们,我们不要玩他们的‘游戏’了。”
铁梅感叹,年轻的小叶或许能做到,中年的自己已无力改变。
而小叶坚定地回应:“你可以的,我会陪你。”
小叶与铁梅女儿茉莉之间,也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友谊。小叶诉说童年经历,她拥有和母亲一样的大眼睛,却总被母亲骂“你再这么看我,小心我抽你”。茉莉听后,望着小叶说:“你的眼睛很大很亮,我喜欢你看我,你可以一直看我”。小叶流泪后,茉莉甚至尝了一口她的眼泪,“连眼泪都很好吃。”
茉莉这个角色有许多动人的高光时刻,而最令人难忘的,是接近结尾的一幕。当铁梅和茉莉吃饭时,铁梅问茉莉为什么不写更乐观的作文,茉莉回答,“正是因为我们足够乐观自信,才能直面悲剧”。
这句话出自铁梅在茉莉出生那年写的一篇报道,而铁梅早已忘记。
两个爱慕铁梅的男人在雄竞时,自称看过铁梅所有的报道,但唯有茉莉,铁梅的女儿,真正读懂并记住了她的作品。
许多人在茉莉身上看到了女性未来的可能性。
尽管她也会因“女孩应该怎么打鼓”“那样不淑女”这样的传统性别规训感到困惑,但更多时候,她是一个自然成长、不受束缚的孩子,充满了树木未经修剪的野生力量。
电影中的那首《明天会更好》像是现实与电影的互文:“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茉莉的模样,唤起了女性的信心:或许,明天真的会更好。
图片源于《好东西》剧照。
参考资料:
1.sir电影《扒完「好东西」全部彩蛋,第一遍白看》
2.人物《<好东西>,新关系的诞生》
3.看理想《空降豆瓣9.1,是我们超爱的好东西》
4.展开讲讲《<好东西>导演邵艺辉:想象一个“女性是第一性”的新世界》
5.邵艺辉在作家宋方金新书首发式上的演讲。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十点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