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词,且迎立秋: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笩筏文化 2024-08-04 19:10:38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三伏盛夏,海天云蒸,谁不希望坐拥荷塘竹院,静静享受夏夜的美好清凉。

清代词人项鸿祚醉酒前还在院内欣赏竹影风前舞,荷香水面来,好不惬意。可当他醉卧碧簟后,就迎来一阵急雨,宛如跳珠散落荷塘里。

半醉半醒的他,没有如苏轼感谢这殷勤半夜雨,而是慨叹: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盛夏未央,敏锐的词人已经通过雨打荷叶提前捕捉到秋意,菡萏香销翠叶残仿佛浮现眼前。

夏去秋来,只消一场雨寒。对于悲秋的人来说,断送此生憔悴,也只需一个秋天。

如今暑气未散,立秋将至,现代人或许还未感受到“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多情的古人早在立秋前已经感知到秋意,或悲秋,或喜秋,无限闲情愁绪,尽在秋风里。

1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唐•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当年过半百的李益站在夏去秋来的时间渡口,秋风未起,秋思已成。

他出身陇西李氏,隋唐中原五姓七族之一。10岁时因安史之乱举家迁往洛阳。经过多年寒窗苦读,24岁进士及第。

初入仕途后,他以为终于有机会延续家族荣耀,却不曾想多年沉沦下僚,不得重用。

志大才高的他,自称是关西将家子,乃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后,又岂会甘心如此蹉跎岁月。

30多岁时,李益投笔从戎,五入军幕,四至塞上,希望在大漠沙场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无需生入玉门关,仍留一箭射天山。

直到知命之年,二十载风霜戎马匆匆而过,李益仍然壮志难酬而功业未成,难免失意落寞。

于是,在立秋前一天,他惊觉人生已暮,山河将秋,忍不住慨叹人间万事消磨,半生浮华已从镜中匆匆流逝。

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李益对镜自照,照出了青春易逝,照出了时不我待,满怀凄凉苦楚。

可秋风不管人间事,依然会如期而至。他只能以满鬓飞雪迎接明日秋风,听取凄凉一片秋声。

末句明日对秋风,韵味无穷,不只是愁对立秋,也饱含复杂情绪面对还未走完的后半生,有不甘,有落寞,有迷茫,也有隐隐期许与展望吧。

好在他未曾放弃,年近花甲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被唐宪宗召回京都任都官郎中,从此一路高升,最终以礼部尚书致仕。

功成身退两年后,李益在洛阳私宅寿终正寝。虽然比不上贺知章的富贵寿考,但也是中唐诗人里少有的圆满之人。

不仅晚年位居高官,他在诗坛上也享有盛誉,位居大历十才子之列,边塞诗更是千古流传。

明代胡应麟尤其推崇其七言绝句,盛赞“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你看,秋风萧瑟,人世艰难,但总有人能挣扎着不断前行,直到活出自己的我言秋日胜春朝。

2

不肯楼边著画船。载将诗酒入风烟。浪花溅白疑飞鹭,荷芰藏红似小莲。

醒醉梦,唤吟仙。先秋一叶莫惊蝉。白云乡里温柔远,结得清凉世界缘。

—宋·高观国《思佳客·立秋前一日西湖》

南宋词人高观国笔下的立秋情思,丝毫不见悲伤情绪,满怀期待与喜爱。

他这一生史书记载颇少,只知爱烟霞,号竹屋,不曾踏入仕途。不同于李益白马西风塞上,出身浙江山阴的他,长期漫游在杏花烟雨江南。

在词坛上,他与史达祖齐名,多有诗词唱和。二人师法姜夔作词之法,皆跻身姜门十杰之列。

他还在陆游八十寿辰时作词《水龙吟·为放翁寿》,关系友善。谈笑皆名士,醉酌在江湖。

这一年立秋前日,词人满载烟波与诗酒泛游西湖之上,一改以往倚翠偎红酒楼上,轻歌曼舞画船边。

他要向湖心划去,近观浪花飞溅宛若惊起白鹭纷飞,漫赏荷花掩映在荷叶与菱角深处恰似娇羞红颜。

半醉半醒,且吟且唱,何等舒畅。他轻轻嘱托报秋仙人,希望立秋后的第一抹落叶秋声,莫要惊动还在不知疲倦歌唱盛夏的晚蝉。

夏蝉也莫要害怕,因为天凉好个秋。我已沉浸在烟波江上,白云深处,入得清凉国,既生欢喜心。

是啊,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当夏去秋来,人间不只有飒飒秋声,还有迷人清秋,宛若秋水伊人独立江边。

她看着山明水净夜来霜,染尽橙黄橘绿时;她伴着月明白露澄清光,细嗅桂花月中香。

她静候深秋暮帘千家雨,留得枯荷听雨声;她望断烟光凝翠碧山空,人间最爱是清秋。

立秋将至,也愿朋友们一枕新凉,平分秋色,收硕果,结善缘,莫负一年秋。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