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老乡,眼泪汪汪。尤其是在部队,能遇到一个职务比较高或者在机关的老乡,那绝对是要好好对待,珍惜这份感情,发展老乡的情谊,在关键时候好有人能帮自己说得上话,或者给自己一点好的建议。老乡老乡,眼泪汪汪。到了部队,千里迢迢,人生地不熟,远离父母亲人,能听到一口乡音,就如同看到了自己的亲人。所以在部队,绝大多数人都很在乎老乡之情。老乡之情,既是文化的密码,也是地域的亲切,还有一种天然的信任。人在部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抑或是入党转士官,抑或是考军校学驾驶,哪怕是请个假外出,或者自己需要办点什么事情,如果能找到一个靠谱的信任的老乡战友,那么事情大多数都会得到帮忙。不说一定能得到解决,起码会很热心。当然,这种事情也要看人,也有例外。并非人人都看重地域关系,也不是所有人都在乎说话的口音是不是一个地方的人。对于有些人来说,老乡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身份和团结的象征,但对有些人来说,老乡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是一种负担一种自己不愿承担的压抑。当然,这种负担指的是当他面对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时,如果遇到一个身份地位高过自己的人,又是同一个地方的老乡,那么他身上的地域密码也会被激活,他瞬间又会回到看重这份情谊的状态。人,就是这么奇怪。不但社交是向上的,而且所有的热情和笑脸也是向上的,只有屁股是向下的。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人说他在团里当兵,出公差的时候,认识了司令部副参谋长,没想到他和自己是一个市的。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大大的惊喜,虽然是副参谋长,但也是团首长之一,以后自己要办什么事情就方便了,起码可以找到人汇报了。从那之后他连续两次过节都去看望对方,副参谋长家人还留他一起吃饭。第二年上等兵,他从连队得到一个消息,如果能考上士官学校,不但在学校就可以领工资,而且从士官学校毕业之后,就可以长期留队,当时转二期很轻松,转三期也不难。他考不上军校,就想去考士官学校,于是就找了个时间到司令部找到副参谋长,向他汇报自己的想法。在副参谋长办公桌,他把自己的话说了之后,对方却一口普通话、一本正经地说,对于每一个想进步的战士,团里都很支持,前提是要把工作做好,要符合相关要求,能力素质和文化水平都要过关云云。听副参谋长说得有板有眼,他越听越不是滋味,明明是老乡,为何要说普通话,而且还打官腔。回到连队一周之后,连队通信员叫他,说副参谋长找他。在副参谋长家里,他突然又说起了家乡话。后来,他如愿以偿考上了士官学校,转了二期士官之后退役,那时候副参谋长已经转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