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穿越周期的密码

看事荆棘 2024-03-26 06:22:31

前日中信银行发布了2023年度报告,整体来看,财务指标上主要有几大亮点:

一是在行业营收下滑、盈利收窄的大环境下,中信银行7.9%的净利润增速超出市场预期,高于已披露的其他股份制银行。在一些头部银行ROE、ROA均同比下行之际,中信银行两项指标保持了稳中微升的态势。

二是资产质量继续向好,全年不良率累计下降9个BP至1.18%,在多家银行选择降低拨备反哺利润的同时,中信银行拨备覆盖率继续提升6.4个百分点至207.59%,风险抵补能力继续增强,在经济下行周期的寒冬中,不仅“资产生病少了,衣服也更厚实了”。

三是从营收拆解来看,在行业息差大幅收窄导致净利息收入承压的背景下,中信银行一方面息差收窄幅度小于行业平均水平,为跑赢大市奠定了“价”的基础,另一方面非息收入逆势增长2.7%,占总营收比例超过30%,对稳定营收贡献了重要支撑。

除财务指标以外,最让笔者眼前一亮的还是年报中方合英董事长的致辞,字里行间透露了方合英先生掌舵中信银行以来的一些重要经营理念,也让笔者从中窥得中信银行这几年得以穿越行业周期,实现韧性突围的成长密码。

取道:“以正合,以奇胜”的稳健理念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的黄金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换挡期,“稳健”越来越成为各个行业和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追求。正如方合英董事长致辞中写到,“世界银行业历经多次兴衰沉浮,才成长出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但也有一大批银行破产倒闭。历史告诉我们,稳健经营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银行最终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追求的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穿越周期”。

回顾中信银行近三年来的转型蝶变,可以看到中信银行并没有在激烈竞争中“剑走偏锋”,而正是这种基于对“稳健”理念的“守正出奇”,让中信银行稳扎稳打地实现着价值、颜值、市值的同步提升,一步一个脚印地韧性成长,一年一个台阶地在股份行梯队中实现着争先进位的超越。从高速狂奔转向徐徐前行,稳健可持续的发展才是当下每个成熟企业最长远明智的选择。

“世界越是纷繁复杂,越是需要抱朴守一”,不确定性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常态。在银行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息差和营收持续承压的大环境下,部分银行被迫选择下沉客户来提高贷款端收益定价,缓解息差下行压力,但很多时候如果从算大账来看,风险下沉所带来的信用损失反而使得这些风险下沉业务的盈利水平进一步压缩,甚至为亏损,结果得不偿失。

反观方合英董事长掌舵下的中信银行这些年来一手强风控体系,一手“控新清旧”,狠抓资产质量,提出坚守“宁让利不让风险”的风险策略,持续加深“收益当期性和风险滞后性”的风控理念,不断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渐进式地推进改革调整,建立起以行业研究引领行业授信精准进退的“五策合一”体系,纠治此前过度“投行化”、过度追求高收益资产的问题,将资源投向关键领域和真正的优质客户;从总行到分行全面建立专职审批人制度,矫枉此前行政审批制度下的业绩冲动,提升审批专业性和独立性;同时也加大了对不良资产的问责力度,提高了各级人员违规违纪成本。

从“去包袱”到“稳质量”,这套“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风控体系成功帮助中信银行实现了从风险“纠治期”“调理期”到“健体期”跨越,主要风险指标保持持续向稳向好的趋势。相较于2020年底,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累计下降46个BP,不良和关注类贷款率累计下降90个BP,拨备覆盖率累计上升约36个百分点,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好水平。

优术:“锻长板,补短板”的均衡结构

如果说“稳健”是中信银行“明势”后的“取道”选择,那么笔者认为中信银行在“优术”层面的关键词则是“均衡”。

均衡,既是抵御市场波动的稳定之锚,也是宏观不确定性下整体增长的动力来源。特定经济周期可能将对银行某项业务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但有些业务也会在同一周期中表现得相对稳定或有利可图。通过均衡的业务布局,银行可以在某项业务受到冲击时,通过其他业务的稳定收入实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轮动支撑。

纵观股份制银行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从“对公之王”“小微之王”“同业之王”到“零售之王”,“标签化”“差异化”的特征和优势成了股份行赢得资本市场估值溢价的关键抓手,而近两年来,这种趋势似乎在发生一些微妙变化,大家发现在面临多重挑战面前,依靠单一的优势或特色很难“一剑封喉”,“均衡”似乎正在成为银行在新形势下突出重围的“不二法门”。然而在“均衡”这件事上,中信银行要比多数同业都领先几年起步。

方合英先生于2019年接任中信银行行长一职,早在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他就提出了中信银行的中长期规划设想,首要一点就是坚持公司、零售、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三驾齐驱”的业务结构,这种均衡下的三大板块不仅各自加快发展,形成齐头并进的势头,同时相辅相成、互为支撑,通过条线、业务、客户、产品以及内外部资源的综合联动,形成对客户的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创造出1+1+1>3的价值体系。

众所周知,近年来多家传统以对公业务见长的银行都提出了零售业务的发展战略,但执行效果却参差不一。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信银行提出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牵引的“新零售”战略,在人力、资源、科技、预算等方面持续加大对零售的投入力度,从零售信贷、客户数、AUM增长等数据情况可以看出,中信银行的“新零售”战略落地可谓势如破竹。

2023年,中信银行零售信贷增量占比总增量近50%,零售业务对全行营收贡献占比达42%,与公司业务44%的贡献接近持平。横向比较来看,中信银行2023年末零售AUM规模达4.24万亿,在股份制银行中仅次于招行。从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的介绍可以看出,零售业务靓丽数据的背后更多是能力的提升,包括零售获取高质量客户的能力,为客户提供适配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字化手段经营全量客户的能力,这些能力建设又为零售业务的下一步进阶奠定了持续保障。

在零售业务衔枚疾进的同时,中信银行对公和金市业务也在加速竞争力的重塑,而这一切都增强了中信银行穿越周期的经营韧性,均衡的业务布局使得中信银行能够在不同周期节点,面对不同环境下发挥出不同的业务优势,大大增加了转圜空间。

除三大业务板块结构外,我们看到这种均衡战术也体现在中信银行规模、效益、质量和客户的协调发展上,体现在资产和负债结构的优化摆布上,体现在行业和客户集中度管控上。正如方合英董事长提出的“两稳两拓”,即稳息差、稳质量、拓中收、拓客户的四大经营主题一样,近年来中信银行的一切努力都在力求摆脱对规模驱动盈利增长模式的倚赖,建立“量价平衡”的新增长模式;力求摆脱对于单一行业或产品的倚赖,做好顺周期和弱周期行业的平衡布局;力求摆脱对传统信贷等重资本业务的倚赖,增强轻资本业务的发展能力;力求摆脱对“垒大户”模式的倚赖,拓展中小客户数量,提升中小客户服务能力。

2023年,中信银行中小客户信贷日均规模同比增长超1000亿元,日均规模1亿以上大客户集中度进一步下降;相较于2020年末,中信银行在地产行业的信贷比例已大幅降低,而在新经济、新产能、新赛道等领域的布局快速增长,普惠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信贷、战略新兴产业、涉农贷款近三年复合增速分别达22.3%、29.6%、76.8%、42.8%、17.8%。

合众:“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协同优势

除了“稳健”的经营理念与“均衡”的结构布局,中信银行韧性增长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制胜法宝,就是借助协同资源和优势,为各项业务的拓展升级注入强大动能。

目前,中信集团和中信金控已拥有较为完善的协同机制,立足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协同已经成为中信集团的经营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集团内各个金融和实业子公司秉承着“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协同理念,通过客户共享、产品共创、渠道共建、营销共赢、智力共聚的“五共”协作,帮助中信银行构建起全方位、领先的综合服务能力。

譬如在资本市场方面,中信银行和其他中信系公司联合组建了多个专班,包括IPO和再融资、债券业务、公募REITs和股权投资等,特别是针对专精特新、战略客户资本市场业务、中概股回归等热门领域联合制定了相应的服务方案,开展联合客户营销。再如财富管理方面,中信金控牵头成立了中信优品工作室,通过专业研判和遴选,从全市场的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资管计划、保险等财富产品中甄选出最优质的产品入池,在适配基础上帮助银行的财富客户实现更高收益回报。

不容忽视的是在风险防控和化解方面,金控也为银行提供了极大助力。在金控统筹下,中信金融子公司之间建立了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及早发现、排查风险点,同时也有利于子公司之间共同处置风险。例如中信银行在深圳佳兆业集团风险化解中引入了中信城开公司,通过实施“收购部分资产+其余资产包封闭运营”整体资产化解的模式,成功化解了佳兆业100亿元债务风险,盘活近千亿元的项目货值。

中信银行的再估值

如何评估一家银行?最重要的就是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更重要的是,这两点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摩根大通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市场最高的银行,除了历史悠久品牌强大、网络遍及全球、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因素之外,业务模式均衡和多元化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包括投资银行、零售银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在内的多元化业务模式,使得摩根大通在金融市场不断变化中,能够提供更稳定和可预测的回报,满足投资者和客户需求,从而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脱颖而出。

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摩根大通的成功,与某些在周期风口押注,靠高风险偏好取得估值溢价的银行有着本质不同,对于中信银行来说同样如此。资本市场正在重新赋予中信银行估值溢价,其背后是对中信银行业务增长韧性所带来的价值认可。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中信银行的价值属性正在越做越实。2023年中信银行A股、H股股价涨幅均位居境内股份制银行前列,今年年初以来在自身稳健的基本面和高股息行情驱动下,中信银行A股、H股涨幅继续领先居前。惠誉去年上调了中信银行长期主体评级至 BBB+,标普也将对中信银行评级展望从“稳定”提升至“正面”。

展望未来,均衡的业务布局和量质协调的发展优势,有望使得中信银行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最大的确定性,在经营的多重约束中寻找最优解,不断提升应对市场和政策变化的竞争能力,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稳定的资本回报。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