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湘潭,韶山。
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5000年前,舜帝从都城蒲坂出发南下巡视,沿途渡过黄河穿过长江,再沿着碧波荡漾的湘江向南,来到了湘潭。舜帝被这山清水秀的宜人景色深深吸引,遂命乐工奏起动听的“韶乐”,竟引来了凤凰飞舞。后人便把这个地方称为是“韶山”。
百年之间,谁都没有想到,在这里竟然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天才,他就是毛泽东。
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桂冠其实有很多,自从走出韶山,他的所有天赋都被激发。
首先,他是一个学生领袖,在上学时就经常为学生传播新思想,新知识。
他还是一名革命家,在多次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后,毅然发动了秋收起义。
他还是一名政治家、军事家,在井冈山那段白色恐怖中,他带着战士们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他还是一名思想家、理论家。在陕北高原的窑洞里,他不知创作了多少振奋人心的理论著作,给战士们以精神洗礼。
革命者把他当成领袖,敌人把他当成“山大王”,但从来没有人说他是个诗人。
原因在于,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大家都在为了穷苦生活奔波,除了身边少数人知道毛主席平时写诗,外人基本不知道。
我认为,“毛泽东是个诗人”这个消息被传开,和两件事有关。
第一:斯诺的功劳就是这个美国记者,不仅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毛泽东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和革命家,还是一个诗人。
1936年7月,年仅27的斯诺来到中国陕北保安,在这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进行了采访。
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对一个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一生,除了讲述了红军战士的艰苦外,他和斯诺还说起了诗词。
斯诺也惊奇道:“您居然是个诗人。”在谈话的最后,毛泽东把自己写的一首《七律·长征》抄写给了斯诺。
不久,在斯诺的报道和他出版的书中,他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用毛泽东主席写的一首旧体诗作为结尾,《七律·长征》。”
从此,不仅在中国,在西方世界,大家才惊奇地发现,原来中国共产的的领袖毛泽东,会写诗,而且写的还不赖!
这在普通老白姓心中,当然是个惊天的秘密,但是在朱德陈毅,以及一些红军战士中,这已经不是秘密,因为毛泽东从小就喜欢写诗。
在长征路上,更是创作了无数精彩的诗篇,不过这些诗歌都没有发表,而是交给警卫员保存,当然不为人所知。
而真正让毛主席的诗词开始陆续发表,并名声大噪的,是另一件事,那就是重庆谈判。
第二:一首旧词轰动全国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毛主席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到重庆谈判。
期间南社盟主诗坛泰斗柳亚子先生,向毛主席索词,毕竟两个人是旧友。
毛主席不好意思不给,又没有灵感现场创作,便把一首旧词《沁园春·雪》抄写给了柳亚子。
他在信中说:“这是我在陕北看见一场大雪时,填写的一首词……”
柳亚子读完这首词后,大为震惊!
他完全没想到,毛主席竟然可以写出如此气势雄伟的词!
为了得意几天,柳亚子召集了大量的诗词好友,相互传阅,为了宣传,还到处抄写,甚至写在纸上,贴在电线杆子上。
但这,柳亚子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多次去找报社交谈,希望可以发表,但重庆的报纸不给发表共产党人的诗词,最后一家民营报纸《新民晚报》同意发表。
不料,这首词一经发表,轰动了重庆。
轰动的原因有二。
第一,重庆人民长期在蒋介石的“笼罩”下,一直认为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是个“山大王”,一个山大王怎么会写诗呢,如今,重庆人民才突然知道,自己被骗了。毛泽东根本不是蒋介石说的那样,而是一个比蒋介石强一万倍的天才。
第二,这首词写的实在是太好了。柳亚子说,这首词比宋代苏轼和辛弃疾写的还好!这虽然有点夸张了,但还是掩饰不住这首词的气魄!
这首词火到什么程度,据说当时重庆有的饭店,竟然把招牌换成了“沁园春”以此来招揽顾客。
蒋介石得知这首词在重庆弄的满城风雨,气急败坏,马上找来自己的文胆秘书,陈布雷!他要求陈布雷也写一首《沁园春·雪》,一定要比毛泽东写的还要好。
但陈布雷看了这首词,吓了一跳,他不敢轻易动笔,他的才华在毛泽东面前,真是繁星比皓月,驽马比麒麟。
蒋介石最后说:“那就去找点作家,教授,专家!都去写,我就不信写不出一首好的。”
结果,重庆各大报纸上到处都是国民党人写的《沁园春·雪》,共产党人得知后,也都来纷纷助阵毛主席,陈毅、朱德、郭沫若,还有北京的很多大学老师,纷纷来写。
竟然开展了一场文化大战!
可结果呢,国民党那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写出超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他们写的充其量就是照猫画虎。
这正是这件事,毛泽东的“诗人”桂冠,终于在全国老百姓的心中得到认可。
毛主席回到延安后,有很多的记者都想来采访毛主席,那些在长征期间,甚至在读书时期写的诗词,都陆续面世。
从此,世人皆知!这样一个会打仗的天才,竟然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在共产党人的部队中,本来就对毛主席敬佩的那些战士们,现在对毛主席的敬佩更上一层楼!
大家对毛主席的尊敬和佩服,已经得到了顶峰。
就是因为毛主席是个千年一遇的诗人。
疑问:毛主席到底从哪学的写诗?他从何时就开始写诗?毛主席出生在湖南韶山,他从小阅读的是四书五经,不过从2岁开始,一直到8岁,在舅舅家里,确实培养了不少天赋。
迄今找到的关于毛主席最早的一首词,也可以说儿歌,应该是他3岁或者5岁左右创作的:
狮子眼鼓鼓,茶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
8岁后,毛泽东正式在私塾上学,由于他的读书天赋,他早已经开始了超前学习,在私塾经常和老师闹矛盾,这也加深了毛泽东的学习天赋。
在私塾期间,曾被老师惩罚,还做过一首诗:经典的《五言·井赞》: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时,给父亲留下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词被他的父亲毛顺生保存了很久,临终前交给了文运昌,才得以流传。
17岁时,毛泽东来到东山学堂,被富家子弟疏远,他又创作了一首《咏蛙》成为经典: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几首词,是毛泽东童年时期有记录的一些诗词,这些诗词虽然略显稚嫩,但完全可以看出来,毛主席从小时候就已经有了写诗的天赋,这和他从小阅读了大量的古典书籍分不开。
退一步讲,毛主席从小大量的读书,培养了他良好的思维,所以才可以从书本上汲取丰富的知识,提取重要的信息,这和他日后可以带兵打仗有极大的军事天赋有极大的关系。
一直到他到湖南一师学习,再到北京大学,此时他的诗词功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从他给杨开慧写的《虞美人·枕上》以及《沁园春·长沙》就可以看出来。
所以说,毛主席在30岁时,就已经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多少人发现而已。
如果毛主席没有其他桂冠,只有一个“诗人”,会不会出名?
我想这是肯定的。
毛主席并不算高产诗人,目前胡乔木主编的权威版本以及《毛泽东诗词全编》不过67首,加上其他收集,充其量100首左右。
但也就是这一百多首,比中国诗坛的很多大作,都要高超。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既是政治局,又是军事家,还是文学家的大才,比如曹操。
辛弃疾可以说是诗人中最有政治和军事才干的人物之一,青年时期就驰骋疆场,抗击金兵南归后仍壮志不失,收复中原。
南唐后主李煜也算是有艺术气质和创作才华的一位,作为一代词家,颇为后人称道。但严格说来,他算不得政治家,只是坐享父业,既无开疆拓土的寸功,连守住既成基业也不能。
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毛主席的所有身份,比起他们似乎更胜一筹。
毛泽东写诗,与他那豪放强劲的个性,与他对自己所开创的亘古未有的革命事业的执著追求不可分割。
这种融合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从而使他的诗风可以说兼具一般浪漫主义豪放诗人的洒脱拔俗、即兴随意的气派和刘邦、曹操这类在历史剧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开国政治家的雄壮浑厚、本色凛然的威风。
读之既文采斐然,情思飘逸,又酣畅淋漓,咄咄逼人,集生气、神气、灵气和豪气、霸气、戾气为一体,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自己表白的猴气和虎气两个性格侧面,展露出政治家与诗人的双重胸怀。
中国历史上的诗人,尤其是出名的诗人确实不少。
但毛主席之后,还没有一个出名的诗人,他可以说是中国诗词史上最后的顶峰了。
毛主席是诗人,不单是因为他写出了一些很有艺术性的诗词,还因为他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征战途中,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国事活动中,都乐于抽空写诗、品诗。
就像郭沫若评价的那样,诗词只不过是毛主席的业余爱好而已,但即便是业余,也称得上是泰山北斗!
中国五千年诗词史上第一人,
喜欢毛主席的诗词那种昂扬向上,绝无消沉的乐观主义。
文韬也是世界第一!
还是书法家
有雄文四卷立言,新建中国立功,诗词、书法|仅是伟人的业余爱好,谈吐自霸气,举止带光辉。唯愿引领千古。
千古伟人,万世之才!
诗词的意境,有诗人的心胸决定,心胸由其文学修养和生活,工作经历决定。毛主席,一代伟人,博览群书,雄韬伟略。其站位之高远,才能写出如此霸气之作。
足已以绝出的著名词人,诗人,傲居中华文明史冊。
没有如果,任何诗人的诗都与他的生活、经历、修养、思想和个性有关,你见过只写诗啥也不干的人吗?诗人只是冠与诗写得好的人的一个头衔而已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诗词,书法,哲学,做过的事(改天换地,当得起伟大革命家这个称号),都是登峰造极的。书法反正我看着比王羲之好多了。
毛主席诗词的气势和情调,就和他老人家的军事才能爱国爱民一样,巨大无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没有纯粹的诗人,诗只是表达方式的一种。
词的质量明显好于诗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