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归离》不合群的人,允许自己做自己

九盛棠 2024-11-01 19:49:09

《山海经》记载,朱厌,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凶兽:“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见则大兵”,朱厌的出现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意味着朱厌一旦出现,天下就可能发生大战乱。

《大梦归离》发生在贞元年间,白泽神女意外身亡后,妖兽在人间肆虐,百妖之首朱厌化名赵远舟,协助朝廷组建捉妖小队,在捉妖的过程中不仅要应对各种妖兽的威胁,还要解开背后隐藏的真相,剧中一帧帧精美的画面,带着我们进入一个光怪陆离、格格不入的奇幻世界,沉浸细赏着人类、神灵与妖怪之间的神奇经历。

《大梦归离》的每个人,每个情节,都在无形之中探讨人性、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主题,每一个角色都在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如何在仁爱、正义、勇敢、诚信之间做出抉择的深刻寓意。

可能是自己的经历,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俊男靓女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转场之景,让我陷入思索的是第六集,卓翼宸与哥哥的促膝对话:

“哥,我是不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异类。”

“所谓异类,只是心胸狭窄之人,为了抱团取暖,打压抨击别人的说辞,她们借此,来彰显自己的正确,来掩盖内心的自卑。”

“......”

兄弟间的异类,既指卓翼宸,也是指男主,也是现实里很多很多优秀的人。

格格不入不是一个状态,更多代表的是讥讽,有很浓烈的孤单与个性。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本就是不同的,无关好坏,无关对错,都是格格不入的。大家因频率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磁场,呈现了不同的状态,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所谓的格格不入,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做出的选择,背后,都有着各自的苦衷与无奈。

《伊索寓言》中“狐狸与葡萄”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一个炎热的夏日,狐狸走过一个果园,它停在了葡萄架前。狐狸想:“多么美味的葡萄呀!我正好肚子饿呢,这下可以美美的饱餐一顿了。”于是他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跳起来,却没有摘到葡萄。狐狸试了又试,都没有成功。最后,它决定放弃,说“我敢肯定它是酸的。猴子说:我种的葡萄我不知道吗?肯定是甜的。”猴子说着便摘了一串吃了起来,吃的非常香甜。

狐狸难道不知道葡萄甜吗,当然知道,不然它也不会一直尝试摘到葡萄,正因为它摘不到,所以,才会歪曲事实,宣扬葡萄是酸的。

在生活中,合群成了一种随波逐流的做人方向,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格格不入的人就是不合群,不正常,脑子有病,被人瞧不起,即便在国外,格格不入的人也被认为是天然的异类。

比尔·盖茨从小就喜欢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喜欢独处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常常咬铅笔、思考,对外界的喧嚣不太在意。由于他的内向性格,比尔·盖茨在同龄人中显得不合群。他古怪、内向、不善表达沟通,甚至被家人和朋友视为异类。他的妹妹曾嫌弃他邋遢,房间乱成一团糟,而朋友也觉得他书呆子气。在青春期,比尔·盖茨不喜欢父母的专制,经常挑战权威,与母亲产生了许多冲突。他甚至曾粗鲁无礼地嘲讽母亲,使家庭关系一度紧张。

梭罗也是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他一生孑然一身,终身未娶,不参加选举,拒绝向国家缴纳税款,不吃肉、不饮酒、不抽烟。这些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看来都是另类不正常的。然而,梭罗却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为世俗所动。梭罗自己常说:“总体来说,我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作家刘同曾说:“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世俗的规矩,从来只能束缚住愿意被束缚的人,正是因为比尔·盖茨、梭罗的内向不合群,他们才会利用自己的独处时间,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庄子,虽才华横溢,但他的学说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他提出的“无为而治”、“逍遥游”等思想,与当时主流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因此他常被儒家学者和其他学派的人所排斥。韩信早年曾受到世俗浪子的攻击侮辱,又受到项羽叔父项梁的鄙视,只做了个押运粮草的卫士。项梁阵亡后,项羽继承职位,依然没有重用他。他投奔刘邦也受到歧视,是萧何赏识他,在月下将他追回,才有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新举。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有大成就的名人,如庄子、韩信、叔本华、尼采等人,在他们所处的世界,都有点格格不入,有点不合群。叔本华甚至宣称:“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

所以,所有的群都能合的人,得有多闲,才能把自己的棱角全部磨平,变成一滩毫无特色的橡皮泥,捏什么就成什么。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完全没必要去必刻意合群,当然也不必专门为了显得自己不同,而特意不合群。正确的做法是,能合群则合,不能合群则拉倒,既不随波逐流,也不自命不凡,活得舒坦而不纠结。

强扭的瓜不甜,有人春风得意,有人时运不济,有人享受平凡,也有人追名逐利。我们不可能和所有人都步调一致,只能在心中修行自己,不强求他人,当你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或许你才是对的。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