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人物故事,文末附权威资料来源。
1981年,一个河南老汉,把一手出神入化的“造假”技术,无偿传给别人,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年赚1.6亿。当警察上门调查之后,却语出惊人,“抓不了,不违法”。
这个老汉造假的究竟是什么?警察为什么说是合理的呢?
古铜镜带来的灵感方兴庆,1942年在河南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出生,在那个年代,村民们大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但方兴庆却不同,他不喜欢种庄稼,只喜欢看书。
对村里人来说,庄稼就是脸面,一个人不种庄稼只看书,难免会被说闲话。但方兴庆却不为所动,也正是这一份坚持,让方兴庆日后获得巨大的成功。
到1963年,已经21岁的方兴庆,从别处捡到一面古铜镜,瞬间,对这个新奇的玩意产生了兴趣。一个大胆的想法,也在方兴庆脑海中浮现,他想要仿制一个青铜器出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农村小伙,突发奇想想要仿制青铜器,这其中的困难可谓横跨天堑。不过,方兴庆没有被此击败,在历经重重挫折以后,从铜币到青铜器,终于完成了仿制工作。
但是,对方兴庆来说,现在才是挑战的开始。怎么能让仿制出来的青铜器,拥有真正青铜器的古老与高贵呢?
通过对氧化过程的研究,很快,方兴庆掌握了让纺织品出现“旧感”的方法,不过,这并不能让方兴庆停下脚步。为此,他不惜走出家门,走访各大博物馆,专门对出土的青铜器进行观摩。
后来,他仿制出来的青铜器,足以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即便是专家,如果不仔细辨别,轻易也发现不了,这其实是一个仿制品。
仿制品风波尽管大获成功,但方兴庆也因此陷入一场纷争。有人举报他对文物“造假”,从而让警察上门。只是想不到,当警察带着一众文物专家深入调查以后,说出来的话,大大出乎意料。
方兴庆的做法是完全合法的。
原来,在我国,仿制文物是可以的,但不能够借此以假乱真,拿出来欺骗消费者。而方兴庆在售卖这些仿制青铜器的时候,总是主动告知买家,这只不过是自己仿制而成,并非真正的青铜器。
恰恰是这般诚信相告,符合法律的要求。从而,方兴庆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
在一定程度上,方兴庆的做法,不仅没有对社会产生危害,反而是对传统工艺的推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他开辟了另一条独有的发展道路。
让人钦佩的是,相比较那些习惯把财富都撰到自己手里的人来说,手握这般技术的方兴庆,并没有藏私,而是决定倾囊相授,无偿无私的传授给全体村民。
他的想法很简单,一个人的成功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此方兴庆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法,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
就这样,村民们在方兴庆的传授和带领之下,慢慢掌握了这门技术,依靠这个手艺,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增长。
“青铜器之乡”的蜕变时间来到1995年,村里仿制青铜器的工作,依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甚至逐步扩大规模,建起了大型工厂。
这些工厂的建立,不但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岗位,连周边的大学生,都纷纷前来学习。
一个偏僻的山村,却成为让大学生流连忘返的“圣地”,不得不让人惊叹。在多方民众的运作下,村里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从原料的采购,到生产制作,还有最后的销售,形成了闭环服务。
这一体系的完善,一方面让制作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对于产品的质量,也更上一层楼。尤其出乎意料的是,这些仿制品不仅仅只在国内畅销,同时在海外也有较好的成绩。
于是,这些精心仿制的产品,不但完成了中国文化的输出,还让世界各地民众,见识到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魅力。
方兴庆所在的村庄,也凭借这一手操作,成为了年收入1.6亿的“青铜器之乡”。
从偏僻山村,摇身一变成“青铜器之乡”,这样的跨度堪称奇迹。但细细想来,这种跨度尽管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这一举动离不开方兴庆的精心钻研,离不开他的无偿传授,更离不开全部村民的紧密协作。虽然是全球化发展,但这个村庄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细想方兴庆的手艺,不单单是简单的仿制,实则是通过自己的钻研,将古代与现代相结合,将传统与前卫相融入,一种全新的价值被创造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劳动人民的智慧。
青铜器的仿制,实则是中国古老的一门技术,不过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仿制技术,有濒临失传的危险。
所以说,方兴庆重新拾起这门技术,甚至传授给全村人民,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
不单单是这样,这样的做法还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思路。一个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创新之下,重新制作出来的产品,是能够符合并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
可喜的是,后来,河南将方兴庆所在村庄的青铜器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单单是对方兴庆个人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整个村子的高度认可。
尽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已经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但方兴庆依然不忘初心,正如当初学习仿制这门技术一样,方兴庆依然还是终日走遍全国各大博物馆,对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更为细致的观摩。
恰恰是这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才更加印证了方兴庆的成功,绝不是无的放矢,同时成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结语传统技术不等同于固步自封,我们需要是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时代潮流,在传统上进行加工利用,得到新的现代化产物。
当然,文化的传承是不能被忘却的,好的技艺,永远是传统和现代融合的产物,是造福社会和子孙后代的瑰宝。
——The End——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