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的烧烤、贵州的村超、哈尔滨的冻梨、天水的麻辣烫,凭借区域特色(美食、习俗、文化、景观)收获城市爆红破圈的流量密码,然后依托于城市的人文温度与城建配套真正做到了让流量转化为生产力,使得一座城市在品牌影响力和地方GDP上大放异彩。
近期,类似于淄博、哈尔滨、天水的走红底层逻辑逐渐被开封王婆、菏泽郭有才所取代,“人”取代“区域特色”成为流量中心,但不可否认的是“人”背后有太多的潜在风险和不可控因素。当一个人被推到顶流位置时,他必定会被置于放大镜下打量。他只要有丁点经不起完人逻辑审视的地方,就可能被反噬。
如果说凭借区域特色爆火的城市是一种偶然现象和偶发事件,那王婆和郭有才的出现是不是平台和资本共同创话题、造流量的典型案例?
平台需要热点话题培养新网红来巩固自身的流量优势与用户粘性,并防止头部网红长期霸占金字塔尖,让网红“潜力股”看到普通人爆火的机会,产生无限接近梦想的期待值,催生出“中彩票”式的幻想,吸引用户和广告主不断投入金钱、时间和精力。而资本则需要一个具象的“人”来吸金,正如经纪公司去花费巨资造星,在这个短视频时代打造网红比打造明星更加简单粗暴有效,“量产网红”也发展成一种成熟的产业链,平台和资本联合起来把流量生意做的风生水起。
从王婆“休假一月”到郭永才“昙花一现”,这些现象级网红在流量顶峰时“隐退”,背后就是监管与资本的一场较量。如果流量不能服务于城市发展,或者自身无法创造出正能量的网络效应,注定将会受到监管的引导、规范和取缔,这只是时间问题。
在当今这个网络社会,“流量就是金钱”的认知深入人心,凡是能蹭热点、涨粉丝的地方都能吸引大批网红和围观者,他们以奇装异服和夸张表演去承接流量,这就出现了“群魔乱舞”的场面,最终一潭清水被搅得浑浊不堪,而这也正是令地方监管者头疼的事情。
郭有才爆火后成为菏泽的一张城市名片,更是被官方聘为“菏泽文旅推荐官”,但后续的网红乱象正在让菏泽的城市形象受损,到头来受益人只有捞金的郭有才和一众网红。菏泽对这次流量“紧急刹车”,也让其他重新审视流量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网红”是一把双刃剑,地方监管者尤其是网信办部门有舆情监测和网络宣传两项工作,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网红愿意来,借助他们的流量来宣传城市、带动文旅经济;二是来了之后如何按照“既定路线”去宣传,而不是出格任性而为,真正把流量转变为“留量”。
网红力量用好了是锦上添花,用不好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要严防畸形网红生态对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如果让流量狂欢成为主流,将会逐渐导致价值观的扭曲与沦丧。很多城市希望培养自己的“郭有才”,但这种个人走红模式恰恰生命期很短,极易产生负面新闻,个人也无法与城市产生强关联,更无法将流量转化为生产力和消费力。
急功近利的不止是平台、资本和网红,还有一些城市执政者。为了让自己主导的城市成为下一个“淄博”,于是大跨步搞城市建设,没有结合当地的经济实力和资源禀赋,负债数百亿上马一批又一批的大型文旅项目。
虽然路修好了,公园建起来了,但城市建设并非靠产业反哺、良性运作,而是举债投资强行堆砌出的虚假繁荣景象,老百姓的收入却并未有实质性增长,最终的债务代价转嫁到公众身上。比如降低公务员薪资、重要的民生项目延迟、巧设名目加税罚款、水电气等公众服务价格提升等手段来偿还债务,短期内基建投资会拉动地方GDP增长,但这无疑埋下了巨大隐患。
现如今流量更多是眼球经济,网络注意力是有限的,人们的新鲜感仅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就决定了一座城市从爆红到长红是很难实现的,想要靠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也不现实,到头来比拼的还是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可行性已经被成功验证,但可持续性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