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祖上是魏国大夫,为何刘邦起兵后不入魏国,而是加入了楚国?

惊心探索古今 2024-06-11 12:05:23

自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战火迅速蔓延到整个秦朝。全国各地很快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数百起农民暴动,并形成了各地的反秦义军。这些义军打着推翻秦朝统治,恢复旧六国疆域的旗号,对当地的秦朝军队发起了战争,拉开了秦朝灭亡的序幕。后来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便是反秦义军中的一员,他在芒砀山起兵,然后在萧何、曹参的帮助下攻占老家沛县丰邑,聚集了近万人马,军队得以迅速壮大。然而意想不到的,很快刘邦的义军就陷入了困境,遭到了魏国的攻击和雍齿的背叛,形势岌岌可危。

再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这些史料有一些让人疑惑不解的地方。在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爆发后,他们建立了“张楚”政权,意思是张大楚国。而各地的其他义军也纷纷效仿,以恢复战国时代旧六国社稷和疆域为理由,建立了各自的国家。这些国家都是以战国时代的六国旧贵族为基础,拥立原来的诸侯国王室建立起来的。六国恢复后,各地的反秦义军纷纷向六国靠拢,逐渐形成了六国联盟反秦的战略格局。然而在整个过程中,刘邦和他的义军却违背了这个潜规则,主动向楚国贵族项梁靠拢,让人感到非常意外。

熟悉刘邦身世的人都知道,刘邦祖上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大夫,祖父刘仁曾是丰邑邑令,被称为丰公。也就是说在战国末年,刘邦祖上是魏国的贵族,在丰邑也是有封地的。按照当时旧贵族恢复六国的逻辑,刘邦应该积极向魏国靠拢,然后组成军队讨伐秦朝。但是刘邦却没有这么做,不但与魏国开战,而且主动投靠了楚国贵族项梁,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为了分析其中的缘由,很多历史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比如说以陈胜吴广为核心的楚政权声望大,又比如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等等,但都无法说明问题的核心。

从当时的史料来看,刘邦没有积极向魏国靠拢,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刘邦个人的意愿问题,也有当时的战争形势发展的选择。从战争形势上看,刘邦在芒砀山起义后,很快就跟萧何、曹参取得了联系,并在两人支持下拿下沛县和丰邑,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但刘邦并没向已经恢复的魏国政权靠拢,而是积极向周边秦军进攻,并进入薛县,攻占泗水郡。很快刘邦的发展就引起了魏国的注意,于是魏相周市率领大军攻打刘邦的老家丰邑。由于镇守丰邑的将领雍齿投降,丰邑被魏国占领,使得刘邦不得已退守沛县。

此时陈胜在陈县被秦军将领章邯击败,并且在退守城父时被车夫庄甲所杀,反秦义军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之中,于是各地的反秦义军纷纷割据自立。魏国的魏咎是战国时代魏国王室贵族的后人,当时被封为宁陵君,魏国被灭后被废为庶民。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后,他积极追随陈胜,于是陈胜便派周市为大将,帮他恢复了魏国的土地。周市恢复魏国后,拥立魏咎为魏王,自立为魏相,重新建立起了魏国政权。陈胜被杀后,反秦义军内乱,周市带领魏军抢夺周围其他义军的地盘,与刘邦的军队发生了激烈的战争。

周市讨伐刘邦的理由很直接,因为丰邑是魏国的旧地,所以丰邑该并入魏国版图。当时镇守丰邑的雍齿与刘邦本就不和,是萧何和曹参协调才加入刘邦义军的,所以对周市的劝降表示认可,同意向魏国军队投降。从历史渊源来看,周市的理由也是说得通的。丰邑本就是魏国的领土,魏国被灭后,参与的魏国王室曾迁到丰邑,所以丰邑的人民都是魏国遗民。刘邦祖上是魏国贵族,因为是丰邑的邑令,所以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按理说刘邦此时投降魏国也是可以的,但刘邦却选择投靠了楚国,出兵与魏国开战。

但刘邦对此并不认同,他攻打丰邑失败后果断投靠了楚国。他先投靠了陈胜被杀后,由东阳甯君与秦嘉拥立的楚王景驹。楚王景驹败亡后,他又投靠了楚国贵族项梁,并协助项梁拥立楚怀王熊心。于是项梁借兵给了刘邦五千,让他回兵攻打丰邑。于是镇守丰邑的雍齿战败后逃亡魏国,刘邦重新占领了老家丰邑。经过这一系列的变故后,刘邦成为了楚国的将领,为后来覆灭秦国打下来了基础。从刘邦投靠楚国的过程看,更多的是他在与雍齿的争斗中,因为雍齿选择了魏国,所以他不得不选择楚国,放弃了魏国贵族的身份。

可是从跟深层次的考虑,刘邦投靠楚国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刘邦当时是沛县丰邑义军首领,雍齿只是他手下的将领之一。如果他主动加入魏国,对于刚刚重建政权的魏国来说是莫大的助益,魏相周市也不可能拒绝他。可刘邦并没有如此做,而是坚持了独立自主的策略,由此可见他对于恢复六国旧有的秩序并不赞同。即便是在周市被章邯消灭,魏咎败亡之后,刘邦作为魏国贵族中少有带兵的人,也没有打起魏国的大旗,而是坚持以楚将自居。后来刘邦随同项梁击退章邯,光复了魏国领地,他也没有重建魏国的打算。

刘邦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这其实和刘邦反传统的见识有关。在战国时代旧有的传统中,是遵循周朝分封制的,诸侯国只能由周朝分封的诸侯家族传承。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后,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打破了这个传统。但由于时间很短,当时被废为庶民的六国旧贵族都想恢复这个传统,所以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光复了六国。但刘邦与他们不同,他少有的积极向秦朝集权制靠拢的义军首领。他曾经在外出办事的路上见过嬴政庞大的巡游车队,并且一直非常向往。所以他并没有对旧有六国的秩序有什么眷恋,而是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另一方面,刘邦也不是陈胜吴广扶持起来的将领,所以不太遵循他们那套潜规则。当时的魏国是周市打下来地盘,而周市又是陈胜的人。陈胜败亡后他拥立魏咎为魏王,实际上打得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意。当时因为陈胜之死而群龙无首,周市不打秦军,专门和义军抢地盘,这也是刘邦不看好他的原因。与周市相比,不论是扶持楚王景驹的秦嘉,还是后来的楚国上将军项梁,都是在积极与秦军作战的,所以在大义名分上比魏国好得多,也得到了很多义军的拥护。因此不论是在大义名分,还是在政治利益站队上,刘邦都选择了楚国。

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的刘邦的英明。从陈胜败亡,到项梁拥立楚怀王之间的为止,那些趁着混乱割据自立的陈胜部下,都先后被秦军章邯,或者是各地的义军所消灭。他们看似抓住了机会自立为王,实际上却处于秦军和义军的夹攻之中。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反秦义军和秦朝军队的战争,想独善其身是根本不可能的。秦朝不会容忍义军割据自立,反秦义军也不会容忍他们叛变成为秦军的帮凶。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投靠打算割据自立的周市,这显然是非常愚蠢的。刘邦的军事能力不算出色,但政治上的眼光却是中国皇帝中出类拔萃的。

对比刘邦和雍齿两人,可以发现他们代表了当时义军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一种是恢复战国时代六国的旧有秩序,恢复六国旧贵族的权利和财富。一种是推翻秦国的统治,另外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实际上在六国灭亡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周朝的分封制还是深入人心的,贸然提出延续秦朝集权制的思路,肯定会被千夫所指的。所以刘邦选择了楚国,这既回避了重新扶持魏国的问题,又给自立留下了再次选择的余地。对刘邦而言,哪怕是在战争结束后成为新的诸侯王,也比在魏国当个将军强得多。

实际上从历史发展的规律看,恢复六国旧贵族的秩序,只是一个梦幻的奢望而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始皇打开了这扇门,就不会被关上。即便是后来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楚霸王项羽,也不是分封制的支持者。他之所以分封诸侯王,也不过是安抚反秦义军的心,给逐个击破统一天下奠定基础而已。刘邦从一开始就看清楚了这个天下趋势,自然不会积极去搞魏国的复国大业。把自己的地盘经营好,为以后争霸天下打下基础,这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跟着六国旧贵族做复国的春秋大梦,实在是太天真了。

0 阅读:67
评论列表
  • 2024-06-16 14:59

    祖先应该是晋国大夫范武子士会又名随会,还名士季,士季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為之孙,颇具谋略,曾留后代在秦穆公时秦国为刘氏,为公元前五六百年间,刘邦即其后人。刘邦之所以为楚国,则因为到秦灭六国时,刘邦已经是丰沛人久矣,史记亦未记载何代迁就。而楚国在战国时已经吞并吴越徐鲁,刘邦所处已属楚国,项羽给自己定都即彭城,封国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