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马城看西方伪史对帝国首都的认知(三)(历史随笔十九)

托托说文化历史 2024-10-02 22:54:59

头两篇关于罗马城的文章,分别基于两千年前的生产力和技术能力,从陆地承载力,海路运输两方面,提出了罗马城作为一个帝国首都的制约性,当然,有西史拥趸强烈反对,提出了诸如——“地中海气候可以大量种植小麦等谷物,两千年前的海运从埃及到罗马只需要小船行驶20天左右”这些辩护理由,所幸,这类不熟悉高中地理的人真的是个例,可见国家12年教育的普及还是成效显著的。

今天,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谈谈古罗马城的城市建设,是否适合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首都。

今天,西史对罗马古城的范围认定,一直语焉不详,但一般而言,均已“奥勒良城墙”为界,认为内部的14平方公里左右范围,就是古代罗马城区域,(我不多谈这个“1800年前修建的”满是红砖的奥勒良城墙的真伪性)我们的论证,也基于这个范围而言

古罗马范围图(深粉色)

众所周知,如果是一个庞大帝国的首都,那么往往有如下的几个特征

1,外围必然有多重野战防线——因为帝国的首都往往难以直接防御,需要依托外围要隘,典型的,北京的燕山防线,长安的潼关、武关防线(甚至秦汉的帝陵也是防线的一种),南京的浦口防线,紫金山、雨花台据点,都是重要的外围方向,在这些防线上,都有著名的关口和数不清的历史轶事。所以,除非有重大变故和内部因素,外敌极少能直接对都城形成威胁,但目前,我所知的罗马在亚平宁山脉的防御布局,基本上是个记载的空白(如果有希望大家多多赐教)。

2,相对平坦的地形——在供水排水系统不发达(请别扯那什么古罗马一天100万立方米的输水道)的时代,城内地形的相对平坦,带来城内道路交通的高效:既提供了自然排水的顺畅,也便于人员物资迅速调动;并且土地可利用率会大大提升。北京自不必提,秦汉一直到隋唐修建长安的时候,都是优选地形平坦的地区开始整体规划。

北宋的汴梁城即便是个争议的选择,仍然具有一个都城清晰的格局基础

3,清晰的格局——这个其实很好理解,一个庞大帝国的首都,必然汇聚大量的中央直属随从、各级官吏职员和家眷,这些人的安置,上班的途径,生活的安全性,可控性,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所以,在中国的首都规划中,宫城、内城都是需要优先考虑位置的,因为这里是保持整个帝国中枢有效运转的核心要素

同时,城内的居住区,商业区,娱乐区也应该相应分区明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不同功能,不同来源人群的混杂,当需要实施宵禁,搜捕的时候能立刻划定区域实施管控。法国巴黎真正具备成为一个庞大国家首都的基本条件,还要拜19世纪末的奥斯曼改造所赐,正因为奥斯曼对杂乱肮脏的巴黎进行的大修整,才使得巴黎重新承载了大量的政治职能,在此之前,路易十四和拿破仑都纷纷选择在远离巴黎的凡尔赛宫和枫丹白露宫居住。

奥斯曼改造后的巴黎城市肌理

4,有序的建筑规制——建筑是一个国家统治力的表现,建筑形制是古代体现高低尊卑的最直接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蒙昧时期进入文明时代,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分工的明确,而分工的明确则带来清晰的等级制度:

一个帝国如果真的存在长期有效运转,也必然在长期的统治中逐步演化出一套明晰的建筑形制,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开间,高度,柱跨,斗拱,用材,颜色,均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在宗教祭祀,宫殿,官衙,教育,民居等建筑上系统性体现(北京就是活教材,不需要多赘述了吧)

说了这么多,那么古罗马到底符合上述所言的那几样呢??请看今天的古罗马规划复原图

古罗马复原图(红圈为帕拉丁山的罗马王宫)

在这个不算大的城墙范围内,分布如爪状的七座山丘,规模今日都不明的“皇宫废墟”在中央的帕拉丁山上(红圈范围),占地估算是15万㎡(250亩左右,略大于我在北京住的小区)这么点空间内,反而城墙厚达3米,高16米(似乎是个中世纪城堡的样子),周围则是纵横交错的低谷,据说台伯河一泛滥甚至可以把船冲到下面的广场上。

这个宫殿群大小是什么标准呢,就不碰瓷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王朝宫殿了,就拿春秋时期齐国临淄王城来比较,临淄的小城,占地面积便有3平方公里左右,宫殿群占地450亩,罗马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首都,这点王宫占地可容纳多少王室成员,多少官吏,如何设置大型人员集散的广场,如何举行宗庙祭祀活动,大家可想而知。(我们小区测核酸都挺拥挤的)

帕拉丁山王宫内景(这算最大的场地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封闭的高丘皇宫附近的低地区,密布的是赛马场,大剧场和民居这类公用建筑,也就是说,古罗马的皇帝但凡要出门,就要经过喧杂的闹市区,而周围的行政官员,军事安保人员,各地外来官员商人的居住区,要么跟这些地方混杂,要么需要穿过这些喧嚣纷扰的街道到达王宫,其行政管理的效率,大家可以估算一二

王宫附近的环境

可能西方人自己也感觉这个王宫实在不提气,于是在北侧,据说尼禄新修了个“金宫”,建筑面积一度达到了80万㎡,可问题在于,金宫所在的奥庇耶维丘岗面积也不过20万㎡,虽然西史中洋人永远有远超时代的聪明智慧,可时至今日,仍然仅仅“发掘”出不到1万平米的“遗址”,其中大概30间对外开放。

尼禄修的“金宫”所在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发掘”出来的建筑遗址,跟山下不远的万神庙仅差了50年,不知道这50年古罗马人民得到了什么天顶星的技术,居然混凝土技术上实现了如此巨大的跨越,时至今日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公元68年修完的金宫的“遗址”

公元118年“重建”的万神庙(据说保存到了今天)

至于古罗马的建筑,回头可以单开一篇,这又是一个满载神话的故事.........

说了这些,古罗马的规划到底是不是一个庞大帝国首都的模样,大家自己可以有所评判,你可以说古罗马皇帝都亲民,爱住闹市区,你可以说古罗马治安好,人民守纪律,不需要规划管控,你可以说古罗马官员喜欢小房间,不需要那么大的办公场地,你可以说古罗马人喜欢爬山,不需要平地,你可以说.......但我想说,尊重常识,是第一位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