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导演黑泽明不仅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大师之一,同时他也是最高龄的电影创作者。
1990年,时年八十岁的黑泽明以一部自传性质浓郁的奇幻大片《梦》,表达了他对人类生活的种种看法。该片被视为黑泽明的集大成之作,不仅涵盖了黑泽明导演生涯所有影片的主题与思考,更是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日本传统文化风貌,奠定了这部作品在影史上的独特地位。
本篇文章就与各位一同走进黑泽明的八个梦境,探讨这位老人在这部影片中为我们留下的那些警世哲言!
影片《梦》,起初题名为《我所见过的梦》,而片名中的这个“我”正是导演黑泽明本人,因此片中每个梦境中的男主人公,无一例外,他们都是黑泽明的银幕化身。
黑泽明的第一个梦,发生在他的童年时期。幼小的黑泽明梦见了晴天飞雨,梦中的母亲告诫他,在这种天气情况下,森林中的狐狸会秘密娶亲,因为它们不想被人类撞见。
小黑泽明并没有听从母亲的吩咐,好奇之心反而驱使他走进了森林,意图目睹这一罕见的奇景。结果不负所望,森林中突然浓烟大作,诡异的景象如期而至。但此时的小黑泽明却心生怯意,他只敢借助树木的掩护,偷窥这场传说中的冠礼。
黑泽明谙熟日本能剧,在其作品《影武者》、《蜘蛛巢城》等影片中,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将这一传统艺术文化搬上银屏。
在本片狐狸娶亲的这段情节中,黑泽明更以亲自编排的能剧,来渲染这段神秘诡异地娶亲仪式。
能剧的最大特征是表演者着戴面具出演,这既是’无表情’ ,又是包括了喜悲美丑在内的无限表情 ,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能剧就产生了不一样的美感。能剧的主要特征在于脚步,将身体的重心集中在下半身,就像片中的仪式一样,扮演狐狸地演员会突然顿足和转向。
而在狐狸们的转向中,躲在树后的黑泽明,终究还是对方发现了,他被吓得跑回了家!
雨停了,母亲早已堵在家门口,冷漠地看着黑泽明。母亲斥责黑泽明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不能进入家门,并将狐狸转交给她的短刀递给了黑泽明,要求黑泽明去往彩虹的尽头,寻求狐狸的原谅,否则就要剖腹谢罪!
为此,小黑泽明跑到了满是鲜花的山坡,花的尽头是彩虹,他握紧了短刀,走向彩虹,第一个梦《太阳雨》到此结束。
在这个梦境中,拟人化的狐狸象征了自然。正所谓天地万物,各安其命,大自然中有着它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面,倘若一旦违背,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黑泽明借这个梦境,表达了他对自然崇高的敬畏心理!
黑泽明的第二个梦是日本的一个传统节日,三月三日女儿节。在这一天,家里有女孩的日本家庭会在雏坛上摆放宫廷人偶,并在花瓶内插满盛开的桃花。
在梦中,家里的姐姐们正在庆祝节日,小黑泽明被门外的神秘小女孩儿吸引到了桃园,在那里他遇到了桃树的灵魂,桃魂。
这些以人偶形象出现的桃魂向他揭露了,他的家人为庆祝女儿节砍伐桃树的罪行,意欲向小黑泽明施加惩罚。
此时,这个纯真的孩子不禁嚎啕大哭起来。他哭并不是因为害怕遭到桃魂的报复,而是哀悼这逝去的满园春色。同时也痛恨自己阻止不了家人破坏美丽风景的行为。
小黑泽明对于桃园的情怀,感动了桃魂,它们放弃了惩罚的计划,进而翩翩起舞,准备为小黑泽明还原了一片鲜花怒放的桃林。
一场庄严隆重的舞蹈之后,桃魂们变身为一颗颗鲜花怒放的桃树,再现了桃花满园的景象!
此时,引诱黑泽明来到桃园的那位小女孩儿,来到黑泽明的面前,站位于桃林中的一个特定方位。
然而,这些美景不过这只是镜花水月,转眼之间,桃花与小女孩儿消失无踪,留在黑泽明面前的仍然还是那片空荡荡的桃园,只剩一颗开满桃花的雏树孤零零地在风中摇曳!
那位小女孩儿正是这颗小桃树的桃魂化身,它既是唯一的幸存者,也是希望的象征。导演黑泽明设定的这棵小桃树,仿佛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立即停止破坏自然的步伐,假以时日,这颗小桃树必然还会再现这片桃园曾经的繁茂景象!
第二个梦与第一个梦有着不变的自然主题,但不同的是,《太阳雨》表达的是对于自然的敬畏,而《桃园》之梦反映的却是人类对自然失去了敬畏!
在这个梦中,黑泽明更以强烈的色彩反差,映衬着这个梦境的主题!
在庆祝女儿节的房间里,色彩背景近似于黑暗,展示了大自然在遭到破坏的环境形象。
在小女孩儿引诱小黑泽明前往桃园的路途中,阳关照亮竹林,使其充满光明,但由于曝光不足,使的绿色的竹叶失去原有的光泽,而竹林中的薄雾更是阴森可怖,喻示大自然没有了以往的生机!
当小黑泽明引到众桃魂面前时,颜色与前面的场景却形成鲜明的对比。绿油油的山坡充满生机、桃魂们的服饰是充满艳丽缤纷,这是没有遭到破坏的大自然,最富生命力的色彩。
然而,当镜头俯拍至小黑泽明身上时,枯黄色的背景显得格外单调乏味,这暗示着大自然在人类面前失去了生命。可以说,黑泽明借着这个梦境强烈谴责了,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傲慢态度!
从第三个梦境《风雪》开始,黑泽明告别了孩儿童时代,由演员寺尾聪扮演黑泽明的成年形象。
在成年黑泽明的梦境中,色调变得更为阴冷,气氛也更加紧张,没有了儿童时期的绚丽和温馨。
出生于1910年的黑泽明,他的整个青年时代几乎都是处在战争的阴霾之中,所以接下来的几个梦境,和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
在《风雪》的梦境中,色调画面几乎一片模糊,这里既有淹没膝盖的积雪,又有倒挂的冰柱,体现出环境之恶劣、气氛之凝重,給人一种极度绝望的感觉!
在这种环境下,作为登山队长的黑泽明与他的三名队员,在返回营地的路途中,迷失于暴风雪之中。他们步履蹒跚、弯腰驼背,每走一步都极为缓慢,显现出极度疲劳的的状态。
在这个梦境一开始的六分钟里,沒有任何台词,只有呼啸的风声和远处雪崩的响声,而相对应的则是登山队员呼吸困难的喘息声,夹杂着登山器具零星的撞击声。
这段情节描绘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分钟,却给人一种单调重复、永无尽头的绝望感。这种绝望也导致队员们精神崩溃,对生存失去了希望!
6分钟之后,开始出现对白,这是剧情发展的转折点。
虽然队员放弃了希望,倒地不起,但队长黑泽明却还在努力地鼓舞士气。在队长撕心裂肺的呐喊中,也透射出了他强烈的生存意志。
但在法力无边的自然环境下,个人的意志还是显得过于渺小,精疲力尽的队长最终也身不由己地倒在了雪地之中。
在登山队员濒临死亡之际,队长眼前惊现美貌的雪女。这个雪地妖魔身着轻薄的白衫,与登山队员们的全副武裝形成了對比,这也体现出她与困境中的人类是截然对立的关系。在雪女出现的同时,背景音中的风雪声戛然而止,突然转变为空灵幽远的女声哼鸣,诡异的音色渲染着这个略带怪谈性质的梦境。
梦境中的雪女象征着死神的召唤,她用催眠似的言语和温柔的抚摸,不断诱使唯一保持生存意志的队长睡去。
一旦入睡后,就等同于放弃生命,他将再也不会醒来,队长黑泽明清楚地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无论雪女如何诱睡,他仍然努力保持着清醒的意识。
奸计未能得逞,雪女随即现出了面目狰狞的原形。此时,背景音中的歌声忽然消失,风雪声又响了起來,雪女创造的温暖幻境回归现实,队长也彻底清醒过來,雪女的死亡诱惑已不再有效,她只得黯然离去。
梦境到了这里,风雪渐息,画面由此变得清晰起來,队长也叫醒了沉睡的三位队员,一切似乎都已发生好转。
这时背景音乐响起了昂扬的的号声,最戏剧性一幕呈现在队长的眼前。原来他们苦苦寻觅的营地近在咫尺,由于暴风雪的蒙蔽,使得他们与胜利差点儿失之交臂、与死亡差点儿长相厮守。
黑泽明在这个梦境中,表达了他在灰暗的时代背景下,逆流而上的不屈意志!
黑泽明(右二)与《罗生门》主演合影
黑泽明在进入电影业时,才24岁,可他凭借《罗生门》一片扬名世界之时,却已经年过不惑。
在战争岁月,军国主义掌控着日本的电影业,在强制法则下,日本电影人不得不拍出一些鼓吹军国主义的政治电影,身在体制内的黑泽明自然也不例外。军国政府强制性的干涉,这无疑是阻挡了日本电影人的创作前景。如果没有战争,黑泽明的成功,或许会来得更早一点!
就像《风雪》的梦境一样,恶劣的环境终会结束,而坚强不屈的意志必然也不会被轻易击垮。
在梦境的结尾处,配乐中开始出现鼓点和提琴声,与先前的纯号声相互交织。画面中的队员慢慢地逼近营地,在凯歌似的交响乐的渲染下,使得这个画面呈现出了壮丽的英雄气概!
黑泽明的第四个梦境《隧道》,对日本曾经的那场名为神圣、实则愚蠢的战争,更是赤裸裸地提出了批判!
在这个梦境中,黑泽明成为了一名从前线幸存下来的军官。傍晚时分,他独自一人走在回家路上,快要接近一个隧道口时,一条恶狗冲出来向他狂吠。
这条凶狠的狗,身背手榴弹的形象,象征了战争时代日本草木皆兵的状态,而它的凶恶,更是反映了军国主义统治下人性的残暴倾向!
军官并未过多理会这条发疯的恶狗,他小心翼翼地走入了隧道。
在走出隧道的出口后,背后的隧道内却传来了他人的脚步声,军官回眸一望,发现走出隧道的人,是在前线死在自己怀里的下属,野口二等兵。
野口不敢相信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于是前来向军官求证。军官对野口阵亡的整个过程一番详细描述,令野口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
野口的家就在这条隧道的附近,他指向山下的那户灯火通明的农家,哀伤的谈道,他的父母正在家里等着自己回家,母亲还做好了自己最喜欢的饭菜。面对这一哀伤的情景,作为军官的黑泽明,也不禁动容!
这段情节,可谓是强烈批判了军国主义导致下的伦理悲剧。如果没有战争,此时的野口或许还是一个安守本分的农夫,正与双亲享受着他们之间的天伦之乐。但是残酷的战争,却使得他与父母阴阳永隔,无情地摧毁了这一切!
面对野口的亡灵,军官真诚的向他道歉,两人互敬军礼后,野口二等兵带着悲伤的心情,心不甘情不愿地朝着隧道深处走去。
还没等指挥官缓过神来,隧道口又传来了数百人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他们来到隧道口,向上级军官黑泽明报到。这是军官领导的整个小队,他们无一例外,都死了战场上。整个小队的士兵亡灵与先前的野口兵一样,他们都不愿接受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
对于这个梦境,既有人认为黑泽明是反战,也有人认为他是反战败。其实从士兵们不愿接受死亡的情节来分析,显然黑泽明是抱以反思战争的态度。在军国主义的洗脑政策下,昭和(裕仁)天皇被尊称为神,为他而死,是一件神圣光荣的行为。然而在《隧道》的梦境中,黑泽明却在极力凸显生命的宝贵、战争的愚蠢,这与日本右派势力的价值观完全相左。
往往那些带有侵略性质的所谓圣战,所谓大东亚共荣,无论其表是多么的冠冕堂皇,但实际上不过只是当权者的个人欲望而已!
在梦境中,军官黑泽明痛苦地向他的士兵细说原委并真诚地做出道歉,但那份渴望继续生存的欲望,致使兵们不愿离去。最终,黑泽明以上级军官的强硬姿态,向他们下达了离去的命令,意欲使他们的亡灵得到安息。
结果亡灵队伍接受了长官的命令,他们的身影与他们的脚步声,一同消失在了黑暗的隧道深处!
黑泽明的第五个梦境较为纯粹,它体现的是黑泽明对于绘画艺术的个人情怀!
在梦境中,身为画家的黑泽明正在展览馆中,欣赏梵高留下的一幅幅旷世杰作。最终,一副描绘梵高家乡景象的作品《阿尔的吊桥》,让黑泽明停住了游览地步伐。
黑泽明走进了画中的世界,他向吊桥边的洗衣妇人,问询着梵高的踪迹。妇人们告诉黑泽明,只要走过吊桥就可以见到梵高,与此同时,她们还嘲笑着梵高是个疯子。
伴随着妇人们的嘲笑,黑泽明走过吊桥,他在一块麦田中见到了这位伟大的画家。
梵高与身边的这位陌生访客,没有过多的废话交流,他一边忙着绘画,一边有陷入了癫狂的呓语中。
梵高声称自己时时刻刻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唯有像火车头般的不断驱使自己去创作,才能缓解自己的醉意!
当黑泽明向梵高问及缠绕在他头上的纱布时,梵高回答道,这是因为他在画自画像时,由于画不出满意的耳朵,于是就把耳朵给割了。
短暂的交谈后,梵高便不再理会黑泽明,一心沉溺于绘画意境中的他迅速地离开,消失无踪。
而黑泽明为了追寻梵高的踪迹,走进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绘画作品中,此时,背景音乐传来了肖邦的《雨滴前奏曲》。
黑泽明在改行步入电影界前,就曾立志成为一名杰出的画家。他对梵高不仅有着近乎狂热的崇拜,就连人生轨迹都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梵高将整个生命献于绘画,对于艺术追求,他有着极度偏执的心态。这种心态,会导致他做出一些在常人眼中无法理解的行为!因此,如同那群洗衣妇女一般的普通人,会将梵高视为神经病,也就并不奇怪。
试问,一个神经病的作品,又如何能令这些普通人抛开主观情绪,客观的去认识它的伟大之处呢?或许这正是梵高作品,在他生前得不到世人认可的原因所在!而对于梵高这种癫狂的艺术家,因内心世界的最终崩塌而自绝人世,似乎也无可避免!
用看待梵高的角度来看黑泽明,他何尝又不是如此!黑泽明也曾因为自己的作品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试图自杀。
在艺术追求方面,他与梵高有着一样的执着,但与梵高不同的是,黑泽明终究是幸运的,他毕竟能在有生之年收获喝彩与掌声!
虽然有着迥异的人生结局,但黑泽明却能深深体会梵高那份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孤独与落寞。所以在这个梦境的最后的镜头中,场景设定为《麦田上的乌鸦》,这是梵高的遗作!
梦境中的梵高在经过这片麦田时,身后飞起了成群的乌鸦。金黄色的麦田象征着温暖,深黑色的乌鸦代表了死亡,这出现在一幅画中的两种景物,既带来了强烈地反差效果,似乎也预示了梵高将会死于麦田的结局。而梦境中的黑泽明,步伐停留在这副拟实的梵高画作中,目送大师远去地身影,这深深表达了他对前辈的致敬之意!
黑泽明的第六个梦境《红色富士山》,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恐怖的末日景象!
在梦境中,核能电厂发生爆炸,导致富士山熔岩喷发,黑泽明随着人群四处奔逃。
当人们逃到海边,却再也无路可逃,此时对于绝望的人类而言,跳海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在梦境的最后一部分,黑泽明与一名工程师,以及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妇女,作为最后的幸存者逃到海边,此时,他们之间的交谈构建起这个梦境的精髓部分。
工程师指向前方满天飞舞的彩色烟雾,向黑泽明与妇女科普了这些烟雾的杀人手段。
这些烟雾将核辐射形象化,每一种颜色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折磨人类,令其死状惨不忍睹!
听完工程师的讲述后,妇女愤怒地将罪责指向了那些管理核电厂的工作人员。因为杀人的不会是枪,而是拿枪的人。正因为这些工作人员的疏忽,才引发了这场灾难。
妇女的斥责,令工程师愧疚万分,因为他正是那些工作人员的其中一员。工程师在向妇女做出歉意后,便投海自尽。
随后,辐射烟雾扑面而来,黑泽明为保护妇女和孩子,只能徒劳地挥动衣物,驱散辐射。
这个梦境虽短,但黑泽明却用惊心动魄的视听语言,令我们不禁反思,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对于能源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将来会不会导致我们反被能源所吞噬呢?
黑泽明的第七个梦境,描绘了核辐射之后的炼狱情景。这与第六个梦境,看似呈现因果关系,然而两个梦境表现的主题却不尽相同。因为这里的核辐射是来自于原子弹,而非核电厂。
在这个名为《鬼哭》的梦境中,黑泽明作为唯一一个未被核辐射染指的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荒凉恐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原子弹爆炸后的辐射,致使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都发生了基因突变,比人还高的蒲公英与花朵上长出地花梗,以及头上长角地变异人类,颠覆了原有世界的一切准则!
同样是关于核辐射的梦境,相信在日本观众的眼中,《鬼哭》必定会比《红色富士山》更为触目惊心!因为《鬼哭》之梦不仅是黑泽明的噩梦,同样也是整个日本民族的噩梦。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在深受侵略之苦的国家民众眼中,这无疑是大快人心的正义之举,但对于在日本根生土长地黑泽明而言,却是他身上时不时就会发痛地一道疤痕。
在此片之后,他还专门拍摄了一部感怀原爆悲剧的作品《八月狂想曲》。但无论是《八月狂想曲》还是本片,黑泽明都被人指责,只顾悲悯日本人民,却对日本蹂躏其他国家避而不谈。其实诸如此类的是非之言,恐怕就连黑泽明本人也难以澄清,因为这就是一个立场矛盾的问题。但从《梦》的宏大叙事角度来看,这位老人更像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下,去看待核武器对于整个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问题。
在梦境中,他极力渲染原子弹爆炸后地恐怖,这种恐怖在变异人类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们以残食同类为生,每当夜幕降临时,变异的身体就会奇痛难忍,令他们哀嚎不止!这个梦境之所以被称为《鬼哭》,正是因此而得名。
在前面7个梦结束之后,黑泽明在第8个梦中向我们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度,没有战争、风雪、灾难,只有美丽的大自然和安宁的乡间乐土。
在这个梦境中,黑泽明来到一个如桃花源般的世外之地,水车村。两岸绿树在清风的抚弄下,村庄悠悠地摇曳,河里的青绿色水草随着水流不断地扭动,水车吱呀地转动着。循着一座小木桥,黑泽明深入村庄,鲜花烂漫地开着,孩子们欢笑着走来。
他在水车村看到一个103岁的老人正在修理水车。
在角色黑泽明与老人长达八分钟的交流中,导演黑泽明借助片中老人之口,向我们传达了他这个老人对于大自然的态度。
在老人的表述中,我们得知水车村是一个无电村,村民们弃用电灯一类的照明器具,是因为他们觉得夜晚本该是黑暗的,如果非要将夜晚改造成白日一样明亮,那就欣赏不了星空的美丽!
村民们依然遵循古法生活,他们利用柴火烹煮食物,而所用的柴枝仅仅只是来源于自然倒下的树木,他们从不砍伐森林。
也许现代人都忘了,他们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但他们却摧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他们总以为能改善这个世界,尤其那些所谓的科学家们,他们也许聪明过人,但多半不了解大自然的真谛。到头来他们只会发明那些使得人们不愉快地东西,却还因此沾沾自喜。而更糟的是,多数人还把这些发明视为神迹,将其奉为神明,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已经渐渐地失去了大自然,也没体会到自己正在走向灭亡!
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干净的空气和水源,以及那些我们赖以生存的树木、植物。如今着一切都被弄脏了,肮脏的空气、污浊的水,不仅污染了大自然,也污染了人类的心灵!
黑泽明与本片演员合影
最后一个梦境《水车村》,是黑泽明本人的一个返璞归真、回归到自然的梦,回归到人类本真的梦,回归到宁静生活的生活的梦!
随着人类在经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经济利益的矛盾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人们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索取,对环境肆无忌惮的破坏等,使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焦虑,身心遭到毒害,心灵无处安放。
创作本片之时的黑泽明,年已八旬,面对日益逼近的死亡,他也在这个梦境中提出了他的看法!
片中的老人年过百岁,虽然他自认为已经活够本了,但还是能为继续存活而高兴。然而很多人总说人生艰苦,活着很累,但事实上他们只是有口无心,因为在本质上,活着就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
水车村中的村民崇尚的是顺应自然的生存法则,他们认为死亡就是回归大自然的方式。所以他们既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同时也以欢欣的态度去对待死亡。这时,村民们抬着一位老奶奶的遗体顺着送葬的小路欢歌载舞。这个情节将死亡渲染成了一个很美好的归属和歇息,也是黑泽明所向往的最终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