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食盐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同时也因为其稀缺性和广泛的使用范围,获得了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
在汉代之后,食盐的经销一直都是朝廷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无论是朝廷征兵、建设宫殿、还是赈灾救民,都离不开食盐的收入。
即使在小农经济发展到巅峰的满清时期,盐税也依然是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朝廷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支持。
但到了清朝中期,全国各地人口快速膨胀,但清政府官方售卖的食盐数量却相对有限,而且在交易过程中,盐商的交易地点和交易额度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这让百姓难以买到便宜的食盐,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之下,各地私盐贩子的数量增长迅速,尤其以两淮地区的私盐贩子人数最多,他们一方面为了抵抗清军的抓捕,同时也为了对抗朝廷的盐政,纷纷组织起了人数可观的武装团队。
这些武装团队既有民间的镖局、拳师等人员,也有来自地方上的土匪、渔夫等人员,他们使用各种武器,利用地形优势,在江河湖海之间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弄得清廷焦头烂额。
然而,在道光十年时,两淮地区最大的盐贩黄玉林却突然率众投案,还给清廷提供了其他私盐贩子的藏身信息,这让清廷非常高兴,认为黄玉林是一位难得的功臣,于是对他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然而,这位功臣不久后却被清廷处决了,这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呢?
猖獗的私盐贩子前面我们提到了在清朝前中期的政治制度下,只有少数商人有贩卖食盐的许可,这让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食盐的价格,这为他们积累了不菲的财富。
但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清廷能够从百姓处收到的土地税变得十分有限,清政府的土地财政已经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盐税就成为了朝廷最为看重的财政来源。
当时的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不仅提高了售卖盐引的价格,还在食盐的转运过程中向盐商以各种名目收取苛捐杂税。
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的亏空,但也让盐商们苦不堪言,他们的利润被不断压缩,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盐商们为了不做亏本生意,只能不断提高食盐的价格,部分商人还往食盐中加入了泥沙等杂质,导致购买食盐的百姓怨声载道。
在官盐问题重重的时候,私盐贩子便逐步走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的私盐贩子从盐场里盗盐贩卖,这些食盐不但价格便宜,质量更好,而且还不用到朝廷指定的地方交易,百姓们自然十分欢迎。
食盐作为生活必需品,在当时有着广阔的是市场,私盐贩子们通过贩卖私盐获取了丰厚的利润,这让他们乐于过着这种刀口舔血的日子。
起初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私盐贩子们自发组织起来,结成了一个个紧密的小团体。
这些小团体的成员多为穷苦百姓,他们在组织中相互扶持,为自身和家人的安全提供了一份保障。每个小团体的成员都配备了短刀、匕首等简易武器,以便在必要时进行自卫。
虽然私盐贩子们使用的武器已经非常原始,但负责捉拿他们的官兵多半是地方上的练勇,他们显然不愿意和这些“不要命”的私盐贩子发生冲突,因此很多地方的官吏都对私盐贩子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这使得私盐贩子们的活动更加猖獗。
尤其是在两淮地区,由于该地区的盐业资源丰富,私盐贩子们的活动更加频繁,他们的势力也日益壮大。
黄玉林案始末在两淮的一众私盐贩子中,以黄玉林团伙的声势最为浩大,道光年间,他们贩卖的私盐量超过数万斤,每次外出交易时其船队甚至能够将宽阔的长江渡口堵得水泄不通。
后来他们甚至通过海路运输完成交易,足见其交易量的惊人程度。
黄玉林的船队每次出行的时候,还会经过售卖官盐的码头和市场,但当地的官员似乎对这些私盐贩子视而不见,任由他们出入,这倒构成了一幅晚清的独特景观。
官府之所以对黄玉林“视而不见”,主要因为当时黄玉林为他的贩盐团伙配备了大量武器装备,他们不但有数量充足的冷兵器,还购买了火枪,火炮等武器,官兵想要抓捕他们势必要付出极大代价,这对于官员和士兵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黄玉林在贩盐过程中还用金钱收买了不少官吏,这些人能够从其贩盐收入中分一杯羹,自然也不会为难黄玉林。
最后由于私盐性价比远高于官盐,因此黄玉林收获了大量当地的“忠实用户”,这些人都把黄玉林看做自己的恩人,如果贸然对黄玉林开刀,恐会旁生枝节,因此官员们才会选择作壁上观。
但黄玉林一伙儿的行为实在太过招摇,其他地方的官员得知此事后,便将此事汇报给了道光皇帝,道光对此感到十分震惊,立即勒令两江总督蒋攸铦严密查拿黄玉林及其党羽。
蒋攸铦领旨后立即组织了针对黄玉林的抓捕工作,但黄玉林在官府中耳目众多,总是能在官兵抵达前完成转移,这让蒋攸铦一时没了主意。
最终蒋攸铦决定“以抚代剿”,他表示只要黄玉林愿意投案自首,自己就会免去其之前贩盐的罪名。
黄玉林这时也从自己在官府的眼线处得知,这次针对自己的打击行动,是道光皇帝亲自拍板决定的,自己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为了保住身家性命他最终决定带领同伙儿一同自首。
在见到蒋攸铦之后,黄玉林不但交出了自己手中的数万斤食盐,还表示愿意帮助朝廷捉拿其他的私盐贩子。
之后黄玉林凭借着完善的情报网络摸清了多个盐贩团伙儿的藏身之处,帮助蒋攸铦解决了不少大案。
黄玉林之所以表现得如此积极,主要是他希望借此机会获得经营官盐的权力。
但渐渐的他发现蒋攸铦只把自己当做一个捉拿盐贩的“工具人”,根本不想分给他一点儿好处,这让黄玉林颇为不满,他觉得为朝廷出力一点油水也没有,就又动起了贩卖私盐的念头。
当时黄玉林给自己之前的副手伍步云写了封信,要他守住此前的老巢老虎颈码头,自己可能很快就会回去。
但这封信在寄出之前就被其他官员发现了,道光得知此事后大为光火,勒令将黄玉林枭首示众,负责办案的蒋攸铦也受到了降职处理。
陶澍的盐政改革在蒋攸铦被撤职之后,陶澍被任命为新的两江总督,在他继任的时候黄玉林一案余威尚存,两淮地区的私盐贩子数量相对较少,清朝的盐政似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陶澍深知这种处置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他一针见血的提出私盐泛滥的根本原因是官盐贵而私盐贱,这让私盐贩子有丰厚的利润空间,由于这一价格差异,许多人选择买私盐而不是购买官盐,因为私盐看起来更加物美价廉。
陶澍认为,只要一天不扭转这一局面,那么无论采取哪种措施都只是扬汤止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陶澍在深入了解了当地的盐政状况之后,清晰地认识到,官盐价格之所以一直居高不下,根本原因在于清廷在盐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过于陈旧与保守,导致食盐贩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漏洞,缺乏应有的监管和规范。
于是,他提出废除继承自明代的盐引制度,改用一种三联票作为凭证,这三联票种一留为票根,一存分司,一给民贩。
民贩只需要带着票到指定地点就能领到食盐,之后他们就可以自由售卖这些食盐,不需要去到指定地点,这一做法彻底打破了富商巨贾对于食盐贸易的垄断,也让官盐的价格显著下降,有效打击了私盐贸易。
此外陶澍还对地方官场进行了整治,严查向盐贩索要苛捐杂税的做法,并规定无论盐贩去到哪里贩盐,每四百斤盐都只需要缴纳一两的路费,需要水运则再加一两。
这让边远地区的百姓也能吃到平价的官盐,人们也愿意到盐场购买贩盐凭据,让盐税再次成为清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
写在最后黄玉林一案之所以会受到道光帝的重视并成为轰动全国的大案,主要还是因为私盐贸易对清政府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虽然黄玉林的伏法让两淮地区的食盐市场暂时恢复了秩序,但其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清朝盐政的痼疾。
直到陶澍上任后利用改革打破了官商勾结的利益共同体之后,清朝的盐税情况才焕然一新。
在清朝的历史上,盐政制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黄玉林一案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对这一案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有时家贼远比强盗危险的多,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改革,即使皇帝亲自督办也只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
参考资料:
汪葛春:《道光十年盐枭黄玉林案述评》,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