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中的口误与小失误】
说评书,按照传统的规矩,不论是茶馆还是书场,是一天说俩小时,说一百天为一部书。
因此说书人都有着不同凡响的记忆力和编辑能力。特别是旧时很多艺人可能文字都不大会写。
整部书都靠着非凡的记忆力来讲述。因此口头偶有失误在所难免。而在书场茶馆说书时这种口误往往不会被听众发现,因为听众都被故事情节吸引了,哪怕是后来广播评书也是如此。
而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皇皇巨著三百六十五回,一百八十多个小时,全凭记忆力侃侃道来,口误疏漏在所难免。
我非常佩服袁阔成先生,现在每天都听他的评书三国演义,这篇文章也是对他的敬重!这里费尽心力吹毛求疵,检出以下这些疏漏之处(大约六十二处)。
第二回和第三回
把丁原说成了荆州刺史,我感觉应该是并州刺史。
第七回
孔融手下大将武安国战吕布。孔融是北海太守,口误说成“河北太守”
十八回
太史慈出战孙策,孙策想起周瑜提过此人。此处口误把孙策说成“孙坚”
孙策战刘繇,刘繇手下武将于糜、樊能出战,口误,将于糜说成“于能”
十九回
袁术召集手下几员大将,口误,将“几员大将”说成“杨大将”
二十二回
陈宫在吕布面前怒骂陈登、陈珪父子。陈珪几句话坏了吕布跟袁术的亲事。口误说成“不就是陈登这几句话么”
三十九回
田丰给袁绍出谋,说“青、幽、冀、并”,说成“青、州、冀、并”
三十五回
袁绍说有五个儿子,袁尚排行在五。
五十六回
说袁绍有三个儿子,袁尚是袁绍的三儿子。
四十三回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路过胡华老人家,胡华说孔秀胯下马掌中刀。见面之后孔秀说自己掌中枪。乃情节编排上的疏漏
五十四回
许攸投曹操,曹操叫许攸时,许攸字子远,口误说成“文元”
五十九回
曹操征讨辽东,人马从幽州出发奔易州,口误说成“从易州”出发
七十七回
夏侯惇、于禁兵伐新野,夏侯惇叫于禁时,于禁字文则,口误说成“曼成”。曼成是李典的表字。
八十回
刘备从新野、樊城带着百姓逃难到了襄阳,到了襄阳城下。此处口误把襄阳说成了“樊城”。
八十二回
开头,曹操派人到卧龙岗捉拿诸葛亮家人,讲述黄月英带着诸葛均搬家,口误把诸葛均说成“诸葛瑾”
八十五回
长坂坡,提及前文书说糜芳误以为赵云去投曹营了,口误,说成“糜竺”
一一〇回,一一一回
周瑜设计害孔明,让他劫曹操军粮,曹操军粮在乌林、聚铁山,口误说成“乌巢”。到周瑜派兵时,让甘宁取乌巢,然后连忙更正“就是乌林”给人一种二者其实是一地的感觉。
一一一回
诸葛亮从江东回来,刘备迎接,诸葛亮下船。口误说成“孔明一上船”
关羽抢令劫曹操,诸葛亮还未曾说是到华容道劫杀,关羽已经说出“华容”了。属于情节编排上的失误
一一三回
赤壁大战甘宁取乌林,口误说“走到了乌巢”
一二六回
周瑜给鲁肃献计,让孙权跟刘备结亲,把刘备从荆州诓来东吴,口误说成“将刘备由江东诓到咱东吴来”
一二七回
孙刘结亲,诸葛亮派孙乾作荆州的媒人,口误说成“孙权”
一二九回
乔国老听说国太要在甘露寺相亲,口误说成“国老要在甘露寺相亲”
一三三回
一开场,说刘备和夫人孙尚香弃南徐回荆州,口误说成“弃南郡回荆州”。此时南郡不在东吴管辖范围内。
一四八回
马超、韩遂手下先锋官,有个名叫梁兴的,口误说成“梁秋”。另有一人叫杨秋,弄混了。
一五〇回
张松拜见曹操,见到杨修的时候想起祢衡,祢衡字正平,口误说成“仲平”
一一三回
赤壁大战,黄盖中箭落水,叫韩当救他,韩当字义公,口误说成“公义”
一六三回
马超打曹操占了冀城,冀城守将杨阜跟表兄姜叙商议打马超,把姜叙口误说成“杨叙”
一六五回
张飞战马超,提起跟诸葛亮没法交令,口误称诸葛亮为丞相。此时刘备尚未称帝,诸葛亮也尚未作丞相,只是军师。属于情节编排上的小失误。
一六六回
李恢劝降马超,说~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口误说成“前不能退刘璋而救荆州之兵”。“退”“救”二字颠倒了。
一六七回
刘璋手下武将,刘晙,晙,日字边,读音应是“俊”,口误读作“梭”。此字属于罕用字,常易与目字边的“睃”(读作:梭)混淆。
一六九回
刘备得了西川封赏关羽,送礼有蜀锦,口误说成“锦蜀”
一七六回
孙权合肥战曹操,凌统讨令劫营,孙权称赞凌统,凌统字公续,口误说成“公绩”。公绩是陆季的表字。
一七七回
孙权合肥战曹操,孙曹两家拉开一场大战,口误说成“孙刘两家”
一八四回
黄忠米仓山劫粮,中了徐晃等人的埋伏,口误说成“许褚”
二〇七回
关羽出荆州战樊城,曹操兵进阳陵坡接应,口误说成“陵阳坡”。不过此地名在评书中只出现一次,若不跟原著对照,勉强也算不得口误~~~= =
二〇七回
结尾处,徐晃跟关羽答话,说不能以私废公,口误说成“不能以公废私”
二〇七回
孙权、吕蒙得了荆州,立刻就放了于禁回许都,曹操不见。此是第一次荆州放于禁。
二二八回
刘备伐江东,孙权向曹丕求救,又把于禁送回去一次。
二一〇回
廖化上庸求救兵,回顾兵败麦城的情形,说关平和廖化带人从重围中救出关公,口误说成“关羽和廖化由重围之中把关公救出来”
二一四回
诸葛亮劝解刘备后,回府,说是“回自己的丞相府”。此时刘备还未称帝,诸葛亮还是军师,未曾作丞相。
吕蒙死后封孱陵侯。“孱”,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多音字,可以念“灿”或“缠”。说书人念作“川”。未曾考证古音是否有“川”音。
二二六回
张飞死后,阆中由吴班统领,吴班是后来西蜀大将。此处介绍吴班是投奔荆州保关羽,关羽写信推荐给刘备的。跑到荆州投关羽的胡班,也就是过五关斩六将时候的胡班,胡华老人的儿子。胡班,吴班,这两个人如果不放在一起看,实在容易搞混
二二九回
曹丕赐九锡给东吴孙权,徐盛大呼不可,说~为主并魏吞蜀。口误说成“并魏吞吴”。他们自己就是吴啊。
二三二回
糜芳在东吴受马忠的气,自称国舅。应是自称“糜国舅”,口误说成“副国舅”,因为糜芳、傅士仁总在一起。
二三九回
东吴淳于丹带领军校偷袭西蜀大营,口误说成“西蜀军校”
二四一回
彝陵大战后,刘备逃至马鞍山,陆逊带领众将在对面设宴,众将中有朱然。刘备逃下山后路上被朱然劫杀,又说朱然为了抢奇功,没见陆逊的面直接跑到半路上来了。
二四四回
彝陵大战后,曹丕要偷袭江东,让曹仁去取南郡,口误说成“曹真取南郡”
二五九回
诸葛亮放了金环三结,听到孟获来讨战,金环三结又跑回来见诸葛亮。口误说成“三环金结”
二七五回
火烧藤甲兵之后,孟获到盘蛇谷看情况,口误把盘蛇谷说成“兀突骨”。兀突骨是藤甲兵首领
二七八回结尾到二七九回开头
曹睿问罪司马懿,起先是说让曹真去训斥司马懿,后来口误说是曹休。
二八〇回
诸葛亮一出祁山,交代众臣,刘琰为都乡侯,口误说成“都亭侯”。
董厥,为丞相令吏,口误说成“丞相使令”。
不过此官衔不与原书对照看不出,勉强算不得口误。
二八一回
赵云战魏国武将韩瑛,口误说成“韩琪”。这是韩氏四兄弟中的两个。
二八三回结尾到二八四回开头
赵云大战姜维,俩人见面互通姓名,后边赵云见了诸葛亮又说他光顾了自己通名,没问姜维姓名。此乃情节编排上的疏漏
三〇六回
姜维跟魏延去取陈仓,城下二人商量,姜维说去近前看看,魏延说听你的。此处口误把魏延说成了姜维。结果成了姜维自己跟自己答话。
三二〇回结尾到三二一回开头
司马懿派郭淮和张郃分兵两万劫诸葛亮的粮道,后边又说派郭淮跟孙礼带一万精兵劫粮道。
三二二回到三二三回
魏延诱敌张郃到木门道。说张郃跟魏延曾同在刘表手下共事。并以此为基础编排了一段很精彩的故事。袁阔成先生在这段故事似乎犯了一个挺严重的错误。当初在襄阳跟魏延一同保刘表的是文聘。见80回,81回故事。而张郃是袁绍手下大将,是官渡大战时投降曹操的。见55回前后的故事。不过单把这段书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来讲,这么说更有意思些,让张郃与魏延成为故交,将魏延假败的样子更加刻画的极为有趣动人。只可惜从全文通览,确是戴错了帽子
三四三回
诸葛亮死后东吴派全琮增兵柴桑。宗预出使东吴,问孙权,口误说成“全宗”。琮,读作“从”。不过除了这个字容易念错之外,这跟宗预的名字里也有个宗不无干系~~~~= =
三四八回
提到孙峻,说他是孙静的曾孙,孙静是孙坚的弟弟,口误说成孙静是孙策的弟弟。
三五四回
结尾处,提到魏武帝曹操,口误说成汉武帝曹操
三五六回
提到郤正的时候,口误说是“郁正”“雨先生”。郤,念作“细”
三五七回
曹丕见钟会商讨取西蜀,问了“孤想亲自领兵~~去伐东吴。子诚~~你看何时起兵为好哇?”一句话。子诚~~二字乃口误,应是后文书夸奖钟会时候说的。属于情节上串词儿的小失误。
三六〇回
提到刘禅儿子的时候,七儿子叫刘璩。说书人口误念作“刘获”。此乃生僻字,极易念错
三六三回
结尾处,司马炎闻报,口误说成“司马懿闻报”。此时司马懿已经死了好几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