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之祸有多惨?比靖康之耻还耻辱,10万士族成俘虏,举家北迁

念桃说历史 2024-01-08 01:12:01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论是什么时期,中国社会不是乱世就是治世,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治世之中,国家局面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乱世降临之时,国家政局动荡,人民经常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的社会,掠夺与杀戮才是主流。

如此言论恰巧对应了我国古代社会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论断,以封建社会来看,大混乱是常有的,比如两宋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就曾多次发生混战,金国曾两次攻打北宋导致其灭亡,靖康之耻更是被视为国家的耻辱,此前还有一件事,远比这更加惨烈。

说起乱世,在两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三国时期,虽然国家最终统一,但两晋朝政衰败,很快陷入南北朝的大混乱,中原各处乃至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彼此征战不休,期间发生的江陵之祸,远比靖康之耻更加严重,造成十万士族成为俘虏,纷纷向北迁移。

混乱的时代大背景

按照我国对历史的叙述方式,习惯将南北朝与三国两晋时期一同论述,主要因为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乱”,混乱和战争是当时的主题,两晋短暂的和平相比于南北朝的混乱就显得更加不值一提,因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多个少数民族内迁。

不仅灭亡了中原正统,还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北魏分裂后的东魏和西魏以及北周北齐等政权,主要表现为社会的极度不统一,但不得不说这一时期在文化上呈现出多样性,因为多民族文化相互冲突的关系,造成了多种文化的繁荣。

南北朝时期除了文化的大泛滥之外,不乏一些政权的大变动,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发生在南梁政权之时的“侯景之乱”,这是一场打破朝政稳定局面的一场大混乱,甚至一度造成了皇帝的死亡。

此次事件的主角乃是侯景,他本身就是东魏的叛徒,之因为对国家的背叛,所以在自己的国家之中并不受待见,正是没有地方落脚的时候,被梁武帝收留,其实梁武帝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后梁与西魏友好往来的关系,但侯景却十分不满。

他仇恨自己的国家,所以对南梁与西魏交好十分不满意,于是便在后来组织军队在南梁发动叛乱,并且很快就将其政权夺取,侯景恩将仇报,直接将梁武帝活活饿死,随后开始对南梁的朝政进行干预,先后拥立和废除了许多傀儡皇帝。

经过一番征战之后,侯景以“汉”的国号自己称帝,但此时却引起了后梁湘东王的不满,他联合起诸多势力一同攻打侯景,并且逐渐将优势夺了回来,于一年之后重新夺回了后梁的首都,侯景身死,这也算是后梁的政权暂时保住了。

但就从后梁的内部政局来说,从这时候开始,掌握朝中政权的,已经不是皇室一族,乃是旁系血亲的王侯宗族,这便是由湘东王萧绎所建立的江陵政权,从历史发展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应该算是一个新生政权,但它的存在却十分短促。

萧绎在登上皇帝位之后,便不再是亲王的身份,是南梁元帝,这个朝代之所以存在时间短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在继位时候的困境,早年他扫除侯景之时,曾昭告天下说“上系宗祧”,也就是明确表示对上一位皇帝的继承。

但在年号上又沿用了不属于上一位皇帝的太清之说,这无疑是对天下说明上一任皇帝的位置继承是并不合法的,这种操作只会让萧绎自己的皇位变得名不正言不顺,多少有点弄巧成拙的感觉,所以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得不到认可的不稳定政权。

因为当时的天下之人都认为梁元帝的皇位不是传承得来的,他是在朝廷发生侯景之乱以后自己以平叛之名登上了皇位,并且在当时梁武帝和其子被大军压境的时候,许多宗王都带兵前去,有在真正意义上想要勤王保驾的,这是第一类。

也有像梁元帝这样想要以勤王保驾为借口加强自己实力甚至夺取皇位的,虽然这一类的人更多,但萧绎无疑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所以最后萧绎敢作敢为,成了皇帝,但这个位置又不止是他一个人觊觎,所以从根本上看,朝中的动乱并未完全消除。

尤其是在萧绎自立为皇帝之后,他就直接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其他宗族兄弟的眼中钉,肉中刺,这种兄弟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况难免会在战场之上短兵相接。

梁元帝焚书事件

我们十分清楚,战争所造成的不仅是人员的伤亡,还有一些器物的损坏,尤其是书籍,在历史上就曾发生秦始皇为了追求思想专制而“焚书坑儒”的事情,这是对先贤思想文化的一种毁坏,但历史就像是一个轮回,到了梁元帝的时候,焚书事件再次发生了。

不得不说梁元帝的这个举动是有些反常的,并且和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完全不相同,秦始皇是为了稳固朝纲直接下令,必须遵照圣旨全部焚烧,但梁元帝不同,他完全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对书籍进行焚烧,并且与此前的行为存在巨大反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根据史书对梁元帝的记载,他自己其实是一个爱书之人,并且十分好学,所以时至今日,诸多学者对其焚书的行为依然十分不解,首先从其数量上来看,萧绎父子对图书的收藏量乃是南北朝时期最多的,总共有十四万卷之多,基本都是因为爱好而收藏。

但最终却将这十四万卷图书全都付之一炬,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很多学者推断,当时的萧绎已经走向了绝境,焚书则是迫不得已的一件事情,这个绝境,极有可能就是西魏对江陵的入侵。

因为在前朝,都有政权被灭亡之后,敌军将其所收藏的图书当战利品掠夺者,或许是梁元帝萧绎对图书已经热爱至极,不忍心让它落入敌军之手,所以才选择焚毁的方式,当然这只是第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相较于第一种有些极端,但并不代表不可能发生,这一次同样和西魏的入侵有关,梁元帝之所以爱书,是因为他在书中所学皆为治国理政之道,如今所面对的,却是外敌入侵和国破家亡时的无能为力。

所以他便对自己曾经潜心研究的书籍大失所望,认为读了这么多书,依然难以避免国家灭亡的结局,所以将其尽数焚烧以泄心头之恨,其实按这一点原因来算,梁元帝应该一同与书籍葬身火海的,因为国家的灭亡代表着他信仰的破灭。

惨烈的江陵之战

从梁元帝焚书的多重原因来看,无论是哪一种,都有一场不能回避的战争,江陵之战,方才已经提到的,萧绎的不合理称帝引起了其他亲王的不满,所以战争是难免的事情,但萧绎能当上皇帝,足以说明他是有一定实力的,一般的诸侯王恐难战胜。

很快,亲王萧詧就发起了对萧绎的战争,但因为自身实力不足的原因,所以他选择了向西魏求助,这就让萧绎十分头疼,对于这种情况,他的做法是保住襄阳,因为此地一旦丢失,那么江陵就会陷入危机之中,但由于西魏从中作梗,这个战略目标并未实现。

甚至因此造成了汉东之地的丢失,江陵陷入危机之中,没多久,整个江陵就陷入了包围之中,当时的萧绎退无可退,曾经尝试和西魏政权求和,但开出的条件西魏不但没有接受,还推算出了南梁此时已经国力衰弱的事实,所以再度对江陵进行压迫。

鉴于这种情况,萧绎一方面继续求和拖时间,一方面派人出去请救兵,从当时的兵力分布来看,南梁的军队大都集中在下游的建康地区,上游军队空虚,所以希望王僧辩能对上游进行支援,结果因为此人出兵迟缓,江陵被敌军攻破。

梁元帝正是城破之际焚书,曾想自焚殉国但被手下阻拦,最后被西魏军队擒杀,这只是皇帝的遭遇,国家的灭亡代表着平民百姓和宗族后代的灾祸,西魏攻破江陵之后,展开了疯狂的掠夺和杀戮,数万名无辜男女百姓全都变成了奴隶。

一些年幼或年老者,全都残忍杀害,除此之外,南梁宗族大约有十万群众全都变成了俘虏,并且全都被划分为奴隶押送到长安,在前往长安的途中,因为天气寒冷,南梁这些宗族俘虏又有许多人死于寒冷,饥饿和踩踏。惨状远超靖康之耻。

结语

从总体来看,后梁政权一直是十分凄惨的,先是君主引狼入室之后被恩将仇报灭亡,此后宗族继位又因为其自身的合法性饱受非议,甚至战争不断,最后十万人俘虏的巨大耻辱,竟然来自于宗族和外敌的勾结,着实十分可怜。

12 阅读:6956
评论列表
  • 雪花 15
    2024-01-19 23:19

    十万士族,开什么玩笑,小编先弄懂什么是士族再说吧

  • 2024-03-21 04:04

    一天到晚瞎逼逼

  • 2024-04-12 13:20

    打江陵的主将是隋文帝杨坚他爹杨忠[笑着哭]

  • 2024-03-03 18:44

    后世之士族,脑门上只差两个字,当株

  • 2024-03-16 10:39

    只能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