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快、均价高,增程式真的是高端新能源最佳动力方案?

朝花夕拾车 2024-08-29 02:09:55

虽然“微博之王”已很少发微博,但他之前发表过的言论或立过的flag,总会时不时被拿出来细品一番。

比如他去年曾说过的,未来一两年会有越来越多车企转投增程式路线,并表示这个判断可以在2025年来验证。

但还没到2025年,他的预判似乎已经得到验证了。

最近几个月, 广汽埃安、智己、阿维塔都先后传出或发布了增程车型的消息,当红的小米也一直被传其第三款车型将采用增程式动力,至于像哪吒、零跑、深蓝、蓝图等,早就站到增程的赛道上了。

具体的市场表现更能说明增程路线的强势,根据乘联会的数据统计,上半年增程式车型的销量为46.9万辆,同比增长124.2%,超过混联式插混和纯电动。

曾被视为落后的增程式,如今成为增速最快路线,市场上更有声音认为,增程式是最适合高端新能源车的动力形式,事实真的如此吗?接下来,这一技术路线又会怎么发展?

带火增程的其实是插混

事实上,增程式的火爆离不开整个大插混市场的蓬勃发展。

从技术原理上看,增程式属于串联式插混,本就是插电混动路线的一个分支,与常见的混联式插混相比,它的工作模式更简单,直接驱动车辆的只有驱动电机,发动机只负责在电量低于一定阈值时为驱动电机供电,不存在发动机直接驱动或与电机共同驱动车辆的工况。

虽然工作模式更简单,但它也具备“可油可电”,“只加油也能跑”,“没补能焦虑”等特性,这是所有插混车型都具备的优点,更是这类车型能快速在市场普及的原因。

2018-2020年,国内插混市场尚在沉淀期,市场规模在20-30万之间。2021年,插混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零售销量突破了50万辆水平,全年同比增速更是达到171.2%,超越了当年纯电动的168.6%。2022年,插混市场继续高速增长,160.5%的同比增速已是纯电动(74.2%)的两倍有多。

插混和纯电之间此消彼长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今年上半年,前者的同比增速(69.6%)已是后者(15.8%)的4.4倍。

从当初被认为是“过渡技术”,到如今成为推动新能源增长的绝对主力,插混市场已从培育期进化到成熟期,具备绝佳的发展土壤,而作为其中“支流”的增程式技术,自然而然地站在了风口浪尖,享受着市场扩张带来的红利。

增程车卖得好,并非因为增程真的好

增程式脱胎于传统插混,但增速却高于后者,而且产品都集中于中高端领域,乘联会的统计数据还表明,增程式已成为目前均价最高的新能源车品类。

这难免会给人一种错觉——增程式适合大型高端车型,而混联式插混只适配于中低端经济型产品。

在7月份增程式车型销量前10名中,只有3款车型起售价低于20万,其余的起售价都超过24万,在前5名中更是有3款起售价超过30万。而在同一月的中大型SUV销量前5名中,有4款是采用增程式动力。

这似乎进一步印证了增程式适合大型高端车的观点。

但从具体产品的角度来分析,你会很容易发现,增程式在高端领域发展迅猛,其实和它技术本身没多大关系。

高端用户对汽车的需求总是越来越多样的,单纯低能耗和高实用性可能已经没吸引力,甚至被忽略了,他们需要的是新鲜感、刺激感和满足感。

于是,车企把车造得越来越大,配置越堆越多,芯片算力越强,智驾功能越激进,口号喊得越大声,就越能对用户形成有效的刺激,越能让他们心甘情愿掏钱买更贵的车。

至于动力系统本身的综合性能如何,用户已经越来越不关心了,他们在乎的顶多只是续航里程和“零百”加速时间,更能反映技术水平的诸如匮电油耗、匮电动力表现等,已经没人去细究。

所以,哪怕有的“豪华”增程式车的匮电油耗比燃油车还高,哪怕其“满电一条龙,匮电一条虫”的情况十分严重,但只要彩电冰箱沙发配备到位,人们的注意力就会很容易被转移,毕竟现在的消费者有多少会仔细究动力表现和驾驶质感,厂家还是心里有数的。

插混和增程将攻守易形?

可能有人会说,大多数增程车的用户都是把车当纯电动车开,能充电都不加油,发动机的存在只是以防不时之需,极少会在匮电模式下用车,即便油耗升高或动力衰减也是小概率事件。

但我想说的是,既然都贴上豪华的标签,而且车价也堆得这么高,是否应该配备一套冗余度更高,适应性更好的动力系统?

要知道,在发动机热效率、电机输出功率、油电转化率都相同的情况下,增程式的多工况适应能力也是不如混联式插混的,光是发动机不能直驱这点,就注定了它在高速工况下少了一个能有效降低综合能耗的动力输出模式,在绝对的动力输出方面,缺少发动机的辅助也是一个很大的劣势。

某车企列举的不同增程式车型在满电和匮电状态下加速性能差异。(注意是“匮电”不是“馈电”。“匮电”意为“电量匮乏”,“馈电”则有供电的意思。)

相较于经济型车,大尺寸豪华车型需要应对的场景更多、更复杂,要做到无续航焦虑,而且在不同场景下都保持始终如一的性能表现,最理想的动力搭配应该是混联式插混而非增程,但要打造一套性能足够优秀的混联式插混并非容易事,光是把发动机、电机、电池做好还不够,还需要一套足够聪明的机电耦合系统,协调好各部件的运作,才能让整套系统高效运作。

正是由于混联式插混有着更高的门槛,所以有的车企会选择技术难度更低的增程式系统,以加快产品研发节奏,尽早取得市场先机。

在市场野蛮增长时候,取得先机、先解决“有和无”的问题,确实比完善技术更重要,但如今整个大插混市场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市场上选择越来越多,体验上的同质化也越来越高,这时候,核心技术将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接下来,将会有越来越多混联式插混车型进军高端新能源市场,而增程式也会在中低价位车型里普及开来,两者谁更好、谁更先进并不好说,但它们各自更适合哪种车型、哪类用户,我相信市场很快会给出答案。(文|超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