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金谷园二十四友”之一。《三都赋》是左思的一篇赋文巨作。《三都赋》的内容分为《魏都赋》、《吴都赋》、《蜀都赋》。左思用了十年时间呕心沥血,创作了《三都赋》,描绘的是魏、蜀、吴三国都城的繁华景象,展现了西晋时期的城市风貌和社会生活。《三都赋》问世后,一时之间人人竞相传抄,洛阳纸贵。
据史书记载,左思其貌不扬,家世平平,小时候学习书法、胡琴等很多技艺都学不成。他的父亲在当时是个小吏,说左思还不如自己小时候聪慧。《晋书》记载左思:勤学、口讷,而辞藻壮丽。左思非常勤奋,口才不佳,没有过早地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但他有文学才华,富有文采,而且有一定的毅力,能坚持不懈。左思曾用了一年的时间写出来《齐都赋》。接着,左思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调查,花了十多年写出了《三都赋》。《三都赋》的篇幅很长,是左思慢慢打磨出来的作品。
“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长者,莫非其旧。何则?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
《三都赋》是左思见前贤人是非有所感而写下的,注重修辞技巧,有记叙、议论的特征,全文共三千余字。左思最初构想三都赋的时候,很多人都嗤之以鼻。因为左思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西晋大文学家陆机就认为他不可能创作出知名的作品。左思不服气,于是埋头苦干,搜集了大量的论文,周游三国旧都,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左思的《三都赋》后来被认为是不亚于班固的《二京赋》和张衡的《两都赋》。陆机曾讥笑左思是写不出来《三都赋》的,自己也在创作《三都赋》,但读到《三都赋》的内容还是被深深折服了,于是停笔。这就是“陆机缀笔”的由来。
左思写完《三都赋》后,准备邀请名人来评价自己的赋文。当时左思在文坛上只是个无名之辈,很多文人大家都不屑一顾。左思不甘心自己的文章被埋没,拿给名人张华阅读。张华阅毕又把赋文推给了皇甫谧,说皇甫谧高名在世,生性正直,一定能公正地评价这篇赋文,使其知名于世。果不其然,皇甫谧看到这篇赋文后,大为赞赏,遂为其作序。左思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十分认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最终成文。而起初左思不被看好,多是因为没有遇到懂得赏识的人,误认为无名小卒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左思的《三都赋》发表出来,许多人争相传抄。在西晋,纸张还是稀有物,价格很高。当时,很多豪贵都抄送左思的赋文,使纸张的需求突增,一时间形成了“洛阳纸贵”的局面,传为佳话。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这篇赋文因为翻阅了太多古籍,采纳了那些优秀作品的文笔风貌,所以辞藻堆彻,才能成文,而左思创作的时间又有些过长。袁枚这样说过于刻薄。袁枚擅长写诗,而《三都赋》是赋文。赋文的篇幅很长,有的长达几千字。赋文的体裁和篇幅要求作者掌握大量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识,以确保言之凿凿,确确有物。而诗歌一般非常短,差不多几十个字,即使是长诗,也只有几百字左右。
刘勰说:“以赋观诗,较若纷至沓来,气猛势恶。故才弱者只能为诗,不能为赋。刘勰也认为左思有奇才。古代写擅长赋文的作家,司马相如、班固、杨雄,没有一个不是文学家、大学者,博览群书、博学多识。赋文的内容一般是叙事、议论和抒情。而诗歌则很多是随感而写下的,多为抒情、言志,有一部分长诗可以叙事。写赋文需要做的工作量不是诗歌可以相比的。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左思的文采和人品都很出众,又有像阮籍、嵇康那样魏晋文人的风骨,在《诗品》中将左思列为上品诗人。左思在官场上一直不能得到重用。后来左思不再攀附权贵,辞官归去,写下了抒发自己志向的诗歌《咏史八首》 ,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