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的陕北大地,向轩不过10岁的年纪,谁看来都是个孩子,却自称走过长征。
稚嫩的嗓音掷地有声,在众人质疑的目光中,他喊出了一个重量级的名字:“贺龙”,说能为他作证。
他说的是真是假,一个孩子怎么会走过长征呢?
淘气少年1936年陕北根据地的营地里一片繁忙,战士们忙着整理物资、修建防御工事,一切显得井然有序。
一位身着红军制服的少年,脸上沾着未擦净的尘土,腰间别着一支比他身材还显笨重的小手枪,站在一群儿童团成员面前,正气鼓鼓地挥舞着手臂。
网络图片
围着他的,是些年纪相仿的孩子。
“我真是红军!跟他们一样,是打仗的!”少年涨红了脸,声音尖锐而坚定。
“你骗人!红军都是大人,你怎么可能是!”为首的儿童团团员不服气,毫不掩饰自己的怀疑,“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小的红军,你是哪里来的?”
这话像火星点燃了柴堆,双方争得不可开交,少年梗着脖子,尽力提高音量:
“我七岁就参军了,还参加了长征!”
“笑话!你吹牛也不打草稿!”孩子们起哄般地笑了起来,甚至有人模仿大人的语气,“七岁参军?你当这是说书呢?”
少年眼看说不服,脸色涨得通红,这一幕,正巧被站在不远处的一位高个子男子看在眼里,他身穿粗布衣裳,背着双手。
男子缓缓走近,周围的人纷纷低声问好:“主席!”来人正是毛主席。
毛泽东走到少年面前,弯下腰打量着他:“听说你七岁参军,还参加了长征?”
少年挺直了腰板,语气坚定地说:“是的,我一直跟着走完了长征!”
“哦?谁可以证明呢?”毛主席也难免多了几分兴趣。
“贺龙!”少年脱口而出,稚嫩的声音却带着自信。
毛主席听罢,不由得笑了,他伸手摸了摸少年的肩膀,转头对其他孩子说道:“看来他真有可能是红军。”
孩子们哑口无言,望着少年的眼神里多了一丝敬畏,而少年,也第一次觉得自己有了被认可的骄傲。
这一场小小的风波,就这样在主席的笑声中落幕了。
但没有人想到,眼前这个倔强的少年背后,隐藏着一段如此悲壮而波澜壮阔的故事。
悲壮的家族命运一座低矮的土砖屋矗立在湖南省桑植县的一片密林中,这里曾是贺家的祖居,也是向轩幼年记忆的开端。
向轩的母亲贺满姑是这个家的主心骨,她并不只是普通的农妇,而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女中豪杰”。
贺满姑生性刚强,骨子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她的哥哥贺龙以“菜刀闹革命”闻名四方,贺满姑耳濡目染,也毅然投身革命,将自家的稻米、鸡鸭卖掉,换成武器装备,支持农民起义。
可革命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敌人的逼迫让这个原本温暖的家陷入一次次劫难。
1928年的一天,贺满姑刚将三个年幼的孩子安顿好,就听到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身穿便衣的村民气喘吁吁地跑进院子:“贺大姐,不好了,敌人知道你在这儿了,快跑!”
她没来得及收拾家当,只是迅速抱起小向轩,招呼另外两个孩子准备逃亡。
敌人的枪声很快划破山间的寂静,寡不敌众的她被捕了。
向轩被绑在母亲身边,幼小的他只能瞪大眼睛看着母亲咬牙与敌人对峙。
“说!贺龙在哪儿?”敌人扬起一条沾满鲜血的皮鞭,狠狠抽向贺满姑,她的却始终咬紧牙关,一言不发。
小向轩哭得撕心裂肺,稚嫩的哭喊声在监狱的阴冷墙壁间回荡,却换不来任何人的怜悯。
最终,敌人失去了耐心,在贺满姑面前亮出杀机,年仅两岁的向轩被解救时,身体瘦弱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之后,向轩被寄养在贺英家中。
贺英是贺龙的另一位妹妹,同样是一个不屈不挠的革命战士。
她不仅将向轩视若己出,还手把手教他识字、射击,向轩在贺英的呵护下慢慢恢复了健康,同时也在耳濡目染中,对革命和战争有了懵懂的认知。
那时,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
1933年,贺英率领部队驻扎在鹤峰县一个偏远的小镇。
她腿部中弹,仍坚持指挥战斗,面对敌人重兵的围攻,她意识到生还无望,将向轩叫到身边,郑重地将一笔军费和一把小手枪交给他。
“去找舅舅,”贺英的声音坚定却带着一丝不舍,“记住,无论如何,要活下去。”
向轩稚嫩的手指紧紧攥住手枪,哭着摇头:“我不走!我要陪着你!”
贺英温柔地摸了摸他的头,随后一声怒吼:“走!”向轩不得不含泪转身,沿着山间的小路跑去。
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别,便是永诀。
当他终于见到舅舅贺龙时,已经筋疲力尽,浑身伤痕累累。
他哭着将母亲和贺英的遭遇告诉了贺龙,随后昏倒在地。
贺龙默默听完,眼眶湿润,他用强壮的臂膀抱起向轩,低声说:“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兵了。”
长征中的小战士陕北,一行疲惫的红军战士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行进。
他们的步伐沉重,脸上满是风霜刻下的印记,肩上的枪支随着身体的摆动微微摇晃。
而队伍中最特别的,是一个小小的身影,这个比枪高不了多少的孩子,就是年仅七岁的向轩——红军中最年轻的“战士”。
他的脚上绑着几层布条,那是代替鞋子的临时工具,脚底已经磨出了血泡。
他的脸被烈日晒得黝黑,汗水从额头滴下,顺着脸颊划出几道干涸的泥痕。
“向轩,累了吗?”背着他的战士喘着气问道。
“我才不累呢!”向轩倔强地回答,他一边说,一边挣扎着想从战士背上下来。
周围的战士们听了,不由得笑起来,有人调侃道:“我们这小红军,嘴上可真有志气啊!”
但笑声里更多的是怜爱和钦佩,向轩的倔强早已传遍了整支队伍,他的淘气也让人哭笑不得。
曾有一次,向轩为了“练习枪法”,把一位老乡的水桶当成了靶子,结果闹出了不小的麻烦。还有一次,他看到路旁的野马好奇地凑近,就试图爬上去骑一圈,结果被甩了下来,摔得鼻青脸肿。
这些小插曲虽然让战士们头疼,却也给这支饱经磨难的队伍带来了几分难得的欢笑。
可淘气归淘气,向轩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却表现得异常坚韧。
长征途中,队伍进入了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地。
这里气候恶劣,毒蛇和沼泽随处可见,连最强壮的成年人都显得举步维艰。
为了节省体力,战士们轮流背着向轩前行。
这次,向轩却坚持不肯被背:“我能走!我是红军战士,不是个拖后腿的小孩子!”
他咬紧牙关,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这份不服输的劲头,感染了周围的战士。
随着长征的推进,向轩逐渐从那个让人操心的“捣蛋鬼”,成长为战士们心目中的“红小鬼”。
红军老兵后来,成都干休所的庭院中,已经五十多岁的向轩正站在小卖部的柜台后,熟练地整理着货架上的瓶装啤酒和零食。
随着玻璃门“叮铃”一声响起,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推门而入。
他是廖汉生——一位曾与向轩并肩作战的老战友。
“老向,还认得我吗?”廖汉生开口打趣。
向轩抬头,愣了一下,随即放下手中的货物,快步走上前:“廖司令!怎么不提前说一声,我好去接您!”
“这不想给你添麻烦嘛。”廖汉生打量着眼前的向轩,心中感慨万千,他眼前的这位老兵,身穿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却平静而满足,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走过长征,参与过抗日战争的红军老战士。
一番寒暄过后,廖汉生开门见山地问:“你现在在干休所过得怎么样?待遇还过得去吗?”
向轩微微一笑,拉了把椅子请他坐下,“日子挺好的,现在不用打仗了,还能在这儿悠哉地看店,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
廖汉生却忍不住皱眉:“可是你退休待遇也不算高,以你这样的资历,我帮你争取一下,应该可以提高……”
“不用,不用。”向轩连连摆手,语气中透着一份坚定:
“廖司令,您的一片好意我心领了。但像我这样的退休干部,还有很多呢,如果大家都托关系提高待遇,那不是给国家增加负担吗?”
“比起那些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们,我已经很幸运了,他们连看到今天这个新中国的机会都没有啊。”
向轩的日子确实如他自己所说,过得简单而安静。
每天早晨,他都会早早地打开小卖部,整理商品,迎接来买东西的战友和他们的家属。
偶尔,他也会和其他老兵坐在庭院里喝茶聊天,谈起当年的烽火岁月。
在他的心中,这份简单的生活,便是对过往岁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