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国被炸失去双眼双手,已经重度伤残,为何还能继续留在部队?

南柯归洵 2024-12-17 10:45:58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在和平年代,英雄往往以不同的方式现身,杜富国这个来自贵州的年轻人,本可以过着平凡的生活。

然而2018年的一次排雷工作,让他失去了双眼和双手,但这位伤残军人并未离开部队,反而继续留在了军营。

杜富国明明已经伤残,国家为什么还是将他留在了部队?

英雄的诞生

2010年,18岁的杜富国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踏上了从军之路。

在部队的日子里,杜富国不满足于做一名普通的边防战士,而是主动请缨加入了扫雷队伍。

中越边境的雷区,埋藏着密密麻麻的地雷,杜富国他刻苦钻研扫雷技术,仅用三个月就熟练掌握了十多种排雷方法。

在随后的三年里,他累计排除了两千多枚地雷和其他爆炸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扫雷尖兵”。

英雄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的一处雷场,杜富国遇到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挑战。

面对一枚异常危险的加重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让战友后退,独自上前查看情况,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爆炸的瞬间,杜富国本能地用身体护住了战友,自己却永远失去了双眼和双手。

杜富国的事迹很快传遍全国,但对于杜富国来说,这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后来的日子里,杜富国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意志力。

他不仅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伤残,还积极投入康复训练,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重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逆境中的重生

失去双眼和双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打击,然而杜富国并没有被命运击倒。

在医院里,他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康复之路,杜富国每一天都在挑战自己的极限。

从最基本的吃饭、穿衣开始,他一点一滴地重新学习生活的技能,在西南医院,杜富国接受了系统的康复训练。

每天上午,他进行力量加强和肌力抗阻训练,下午则是肌电手抓握训练和体能训练。

有时候疼痛会让杜富国难以入睡,但只要想起自己的誓言和责任,想起还在前线的战友们,这些都成为了支撑他前进的动力。

在康复期间,杜富国不仅努力恢复身体机能,还坚持学习,最终取得了大专毕业证。

三年多的康复训练后,杜富国终于迎来了重返部队的机会,2022年8月,他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军营。

回到部队后,杜富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情况而要求特殊对待,相反,他主动要求参与各项训练和学习。

从早操到政治理论学习,从体能训练到业务学习,他都全身心地投入,战友们被他的精神所感染,纷纷表示要向他学习。

杜富国的英雄事迹广为人知,但在他的背后,还有默默支持他的家人,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同样值得尊敬。

杜富国的妻子王静,是这个家庭的中流砥柱,在杜富国受伤后,她辞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丈夫的康复中。

她不仅是杜富国的妻子,更是他最坚强的后盾,王静曾说:“他为国家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家人更应该支持他。”

杜富国的父母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儿子的伤势让他们心如刀割,但他们从未在杜富国面前流露出悲伤。

家人的支持,成为了杜富国重返军营的强大动力,正是因为有他们的理解和鼓励,杜富国才能无后顾之忧地继续为国奉献。

而杜富国也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他的坚强和勇气,不仅感染了身边的战友,更在整个军队和社会中掀起了一股正能量的浪潮。

精神的力量

在部队中,杜富国很快成为了精神的支柱,他的存在就是时刻提醒着每一个战士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精神。

战友们常常被他的乐观和坚强所感动,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有的战士说,每当训练遇到困难时,想到杜富国,就会觉得自己还远远不够努力。

杜富国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军营,通过各种宣讲活动和媒体报道,他的故事传遍了全国。

在一次次的宣讲中,杜富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着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奉献精神。

社会各界对杜富国的关注和赞誉,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先后获得“时代楷模”、“最美退役军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9年,他被授予“八一勋章”,这是我国军队最高荣誉,在他的感召下,许多年轻人主动报名参军,表示要像杜富国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杜富国的经历还引发了社会对退役军人,特别是伤残军人关怀的讨论,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个群体,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杜富国的精神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军队的骄傲,也是全社会的楷模。

杜富国的留队,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折射出军队留用伤残军人的深远意义。

留用伤残军人是对军人牺牲的最好褒奖,杜富国在执行任务时失去双眼和双手,但军队并没有将他遗忘。

通过留用,军队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为国牺牲的军人永远是军队的一分子。

伤残军人的存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杜富国虽然失去了视力和双手,但他的精神却如灯塔般照亮整个军营。

他的坚强、乐观和奉献精神,成为了每个战士学习的榜样,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

留用伤残军人展现了军队的人文关怀,它告诉每一个军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军队也不会抛弃他们。

伤残军人的经历和感悟,对军队建设具有独特价值,杜富国的亲身经历为军队的安全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

他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每一个战士要珍惜生命,注重安全,此外留用伤残军人也是军队适应现代战争需求的体现。

在信息化战争中,身体素质并非唯一标准,像杜富国这样的伤残军人,可以在后勤、教育等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军队留用伤残军人并非个例,近年来我国军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陆军某部的“残疾军人康复中心”,专门为伤残军人提供康复和再就业培训。

军队留用伤残军人,不仅是对个人的尊重,更是对军人价值的肯定。

它传递了“军人荣誉至上”的价值观,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也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结语

从普通士兵到扫雷英雄,从伤残军人到重返军营,杜富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军人精神不会因身体的创伤而磨灭。

他的经历,不仅激励着每一个军人,也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像杜富国这样的英雄,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谱写出新的时代华章。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

新华社客户端在2022年7月31日《杜富国——忠诚使命、英勇无畏的排雷英雄》的报道

环球网在2022年10月14日《杜富国,归队!》的报道

光明网在2024年2月20日《“杜富国伤残了为什么还能留在部队?”这篇回答很有力量》的报道

10 阅读:6593
评论列表
  • 2024-12-18 07:0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英雄、崇拜英雄[点赞][点赞]

  • 2024-12-18 07:03

    有些话不能说,我还是想说,当然我不是否认他的勇敢和贡献。我认为完全应该能避免的,直接就地引爆就可以了,不要扯什么财产,扯别的,人身安全才是第一位的,现在和平年代,不是战时情况紧急,不得不冒险,不是紧急情况下,完全可以用安全方案来处理,不必要非得让人上

    张巍 回复:
    第一因为周围地雷多 炸了一个,可能连锁反应,导致其他地雷一碰就炸,毕竟几十年了,谁也不敢保证。第二 对于工兵来说 这是工兵的义务,你宣誓的那天开始 这就是你要面临的东西,就消防一样 面临火灾 为何进去?第三 当一个雷区清扫完毕,如果周围是住人的地方,所有人 全体走一遍。你都不敢走 老百姓怎么敢?记住了 我们的现在的一切 都是因为有些人在那顶着,人人都怕死,你就不会安逸的在这发评论
    行者无疆 回复:
    是是是
  • 2024-12-18 12:24

    这样说吧,老哥要是我们这边可以族谱单开一页,族谱单开一页什么含金量不要细说了吧

  • 2024-12-17 11:28

    用兵之要,崇礼而重祿。礼崇则智士至,祿重则义士轻生死。

  • 2024-12-18 22:47

    先研究一下地雷哪来的为什么有地雷

    花样作死君 回复:
    你这文化水平是怎么在山东待下去的?考公大省这点常识都不知道?
    一介山野村夫 回复:
    对越自卫反击战,双方埋了不少
  • 2024-12-22 19:03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 那是人情世故🤒🤒🤒

  • 2024-12-18 07:41

    有没有看过美国队长?

  • 2024-12-17 21:36

    我每次看到这些新闻都哭了

  • 2024-12-19 23:00

    我的腰也是。打了钢钉,觉得残疾等级太低,才9级,现在干不了活,坐着一个小时都酸痛,废人一个

  • 2024-12-18 02:54

    活著的精神標竿,當然要留在部隊啊。我記得看過一張犧牲的戰士到死都沒放開手中的國旗的照片的震撼程度,更不用說是活著的英雄了。

  • 2024-12-21 05:57

    他回到地方能干嘛,把他作为一个标杆,军队养活一个他还不是太简单的事

  • 2024-12-22 23:40

    [点赞]标兵

  • 2024-12-17 14:08

    鼓舞士气的时候比什么话都好使!

  • 2024-12-17 15:06

    需要这种奉献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