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他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文人追求的“三不朽”。王守仁号阳明,后人表达敬仰多称呼他的号,以至于很多只记得王明阳,忘记了他的本名。王守仁是余姚人,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高中状元曾经在南京担任过吏部尚书。王守仁历经三朝,文能研究心学,武能平定叛乱。明朝有三位因军功封爵的文人,其中一位就是王守仁。后人称他为“明朝第一流人物”,不断有人研究他的学术著作,希望站在他的高度纵览天下。
王守仁写过很多诗,题材广泛,内容涉及信仰、人生、怀古、理趣等诸多方面。这首《答人问道》在他的诗作中知名度较高,通俗的言语阐述大道真相,令人醍醐灌顶、大悟彻悟。道,包含多重意思,可以是道理,可以是途径,可以是信仰。王守仁以此为题赋诗一首,短短28个字,说明白了道在哪里。
他信仰心学,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诗中谈论的“道”就是心学真谛,“致良知”。王守仁觉得,不断提升修养就能剔除私心欲望,完善道德实现自我价值。他论述的道,就是要找到内心的善良,将其全部展现出来。有人询问王守仁如何实现致良知,答案就在诗中。
王守仁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是一种本能。你能否相信,修行就是这么简单。听上去是不是觉得玄之又玄,令人无法相信。的确如此,王守仁把修行的方法告诉人们却无人相信,人们反而到处奔走寻访神仙。
良知是与生俱来的美好品德,良知就在心中,通过学习就能唤起良知,没必要听信寻仙的传说。忘记了良知在身体之内,也就陷入了迷茫之中。简单的话,深刻的道理,可谓是字字珠玑。心学的出现是为了对抗程朱理学,打开束缚封建文人的枷锁。思想上的禁锢不破除,何谈进步。王守仁反复讲述致良知,他心中的大道,就是为了让读书人不再被礼教困扰。
为了把深奥的道理说清楚,王守仁写诗的时候把阐明道理当成主要目的。如果按照写诗的标准品评这首诗显得有些随便任性,少了写作技巧。由于这个原因,后人对他的诗作评价不高。应该如何品鉴他的诗作,就成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一切为宣传学术主张服务,恐怕历史上只有王守仁这样写诗。他早期写过一些符合传统审美的诗作,鲜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当他诗风转变之后,反而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可以大胆猜想一下,也许王守仁不喜欢写诗。为了让他的学术著作可以广泛传播,他用文人熟悉的方式宣传学术主张,哪怕无奈效果却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