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保险给人的疑惑——看上去比中国平安保险做得好

文和先生 2024-09-22 03:54:50

金融行业的经营特点就是高杠杆和风险后置,保险行业尤其明显。保险公司先收保费,前十年可能没有任何人出险,不存在任何赔付支出。但第十一年突然来了意外事件,需要支付巨额赔偿金,巨大到一定情况,甚至可以导致企业破产。2008年金融危机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也差点破产,幸亏美联储出手相救,才免于雷曼兄弟的悲惨命运。

不少投资者因为以上特征,特别排斥金融行业。但是,高杠杆和风险后置并不是风险真正的来源,不遵守经营纪律才是。同样是保险公司,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就非常稳健。保险公司在巴菲特的经营下,不但风险很小,而且零成本的浮存金在他超凡的投资运作下,获得了富可敌国的收益。

之前分析过中国平安(文章详见文末公司名称)的投资价值,今天我们研究一下另一家市值更大的公司——中国人寿,看看其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保险的本质

根据财报披露,中国人寿的保险业务包括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等,其中寿险业务占比80%,是绝对主力。寿险的主要客户,一般都是家庭经济的支柱。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家庭,妻子可以给丈夫投保,约定如在保险期间丈夫意外身故,保险公司需要支付保险金,以防止家庭失去经济支柱后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寿险合同可能规定,每年交一万,连续交10年,保险期限设置到丈夫退休前,保额100万。这样,如果丈夫在退休前出事,妻子就可以获得100万赔偿,如果不出事,就白白交给保险公司10万元。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他们肯定希望丈夫好好的,不要出问题,这样可以白得10万元。但世事难料,假设丈夫当年40岁,要保险到60岁退休,这20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时,会对人群的死亡概率进行估计,并要求被保险人体检,以尽可能降低自己的赔付责任。如果一个保险公司卖出去100份合同,收了1000万,但没有一个人出险,赔付支出为零,这就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想要做到这点,最好的方法就是找惜命的有钱人。这类人肯出钱买合同,平时又小心翼翼保持身体健康,是保险公司最优质的客户。

保险的利润

保险公司收到保费,扣除给代理人(俗称“卖保险的”)的代理费、办公室租金等管理费、赔付支出,剩下的就是保险公司的利润。同时,保险公司在赔付之前,收到的大量保费不会放在账上躺着,而是拿出去投资,赚取的投资收益也是利润的一部分。但保险公司年报中公布的利润,并不是真正的利润,因为提取的保险责任金并不是实际需要支付的赔款,而是一个估计数。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调解责任金,来调解报表的利润。因为寿险的合同期限很长,20、30年非常普遍,估计的准确性就差多了。有可能过去十年,按照估计数计算的利润不断增长,但突然下一年赔偿增加,企业大幅亏损。

按道理,经营时间越长的保险公司,经验越丰富,对赔偿的估计就越准确。那么在设计保险产品时,会通过提高保费,覆盖赔偿支出。保险公司自己应该也能计算出某一个款产品真正是不是赚钱了,但遗憾的是,没有上市公司公布这一数据,而且大部分公司没有超过30年的经营历史,所以很难说经验丰富。当然,这也很好理解,毕竟革开放也才三十多年。

中国人寿

这就给投资者带来了麻烦,我们无法确定谁才是那个经验丰富的人,也就无法确定哪个公司具有更强的经营能力。如下图所示,过去17年中国人寿的保费不断增长,看上去业务非常好。与此同时,自2016年开始,公司的实际赔付支出在不断降低。收的保费多了,赔偿的支出反而少了,似乎预示着公司越来越会做保险生意了。

但同样是保险公司,中国平安却是另外一个景象。如下图所示,已赚保费保持稳定,略微下降。但赔偿支出却一直稳步提升,没有任何下降的势头。这里,平安保险没有公布2023年的已赚保费和赔付支出。财务报表按照另外一个形式进行了列示,不知道是基于什么目的。除非法律和会计准则变更,我不太喜欢管理层随意改动数据展示方式,这样增加了纵向和横向对比的难度,既无法确定比行业好还是坏,也不确定比过去好还是坏。通常情况下,按照报喜不报忧原则,管理层的这种做法都是在掩盖经营的缺点。

对比之下,好像中国人寿是比平安更好的公司,事实是否果真如此,我保持一定的怀疑。

结论

说实话,从印象来说,中国平安一直以来都是保险行业的佼佼者。平安的组织架构更狼性,没有公有制单位的低效率;人员配备上吸引了不少国际知名事务所和咨询公司的人才,专业性很强。相比之下,人寿就逊色一些。

当然,专业并不意味着经营能力更强,狼性文化可能会带来很多风险高、利润低的业务。如果把平安和人寿看成一个水平,那人寿做得更好的那一个,只是我不确定他为什么做得这么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