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可省数百亿,“光伏+高速公路”模式或爆发!

碳碳实时 2024-07-26 01:51:19

高速公路作为长期运营的交通基础设施,其稳定的用电需求正逐年增长。近年来,节能材料、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能交通系统齐上阵,虽已实现一定的减排效果,但高速公路的能耗问题,仍棘手。

据不完全统计,各省份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和隧道等站点的年电费支出高达3亿至10亿元,使得各省的高速公路管理集团成为工商业用电的大户。

为解决这一难题,各地推出“光伏+高速公路”政策,不断探索和实施新型减排模式。如下表:

“光伏+高速公路”是一种将光伏发电技术与高速公路系统集成的创新模式,利用高速公路的路面、沿线设施以及周边的环境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并为公路设施本身和沿线居民供电。

高速公路沿线的闲置资源可摇身一变,成为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有利资源。

如站区屋顶、硬质边坡、隧道隔离带和互通枢纽等闲置土地,可布置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交通能源融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转型。

尽管“光伏+高速公路”模式与国家和地区的低碳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契合,并符合绿色公路的发展潮流,有助于优化高速公路的未利用资源并为管理公司开辟新的盈利渠道,但这一创新实践也有着潜在的风险。

例如,充电桩消纳、电网安全、运营期限匹配、用地合规、建筑物产权、交通事故都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风险因素。

如何确保“光伏+高速公路”模式能够持续运行与发展呢?考虑到高速公路的既定基础设施,我们应将重心放在“光伏组件”、发电系统维护及光伏组件与高速公路设施的融合等内容上。

光伏组件要在高速公路这一特殊且恶劣环境下,保持其稳定性、高效性与耐久性。首先,需采用耐候性强、抗风沙侵蚀及高温低寒双重考验的优质光伏材料,通过表面涂层处理增强抗紫外线能力和自洁性,确保长期光照下的高效发电。其次,设计时应融入智能温控与散热系统,有效应对极端温差,保持组件最佳工作状态。最后,加强组件间的连接强度与防水密封,防止路面积水及恶劣天气导致的损坏,是保障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针对高速公路光伏发电系统维护难题,应构建远程监控与智能诊断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光伏板性能,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减少人工巡检频次与成本。加强维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故障发生时能迅速定位并处理,保障系统持续高效运行。当前AI技术迅猛发展,应当探索创新“无人机+AI”等先进技术进行空中巡检,提高维护效率与覆盖面,为高速公路光伏发电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至于光伏组件与高速公路设施的融合,需遵循“绿色、和谐、高效”的原则。通过精准规划与布局,实现光伏板与隔音屏障、服务区屋顶、道路边坡等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既美化环境又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在并网模式上,“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策略需与电网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智能调度系统,确保电力供需平衡,同时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力传输效率与稳定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