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水域里生活着很多鱼类,除了品种不同,它们的外形也是多种多样,下面来说一种长相如蛇的鱼类,相信经常钓鱼的朋友不会陌生,它就是——刀鳅。
从外形上看,刀鳅的样子和大家经常吃的鱼没有一点相似,它身体看上去更像是一条蛇,长着尖尖的嘴巴,身体如蛇一般细长。
刀鳅学名中华刺鳅,是我国本土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南方水系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为常见。
广西百色当地人俗称它为“那锥鱼”,除了广西以外,各大水系也有刀鳅分布,如长江、黄河、珠江、闽江、淮河等。
过去遭人嫌弃的刀鳅,如今成了餐桌上的“稀罕货”
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去河里钓鱼,最无奈的一件事就是钓到刀鳅。
这种鱼吃东西属于狼吞虎咽型,抬竿稍慢一点,鱼钩能给你吞到肚子里,摘钩非常费劲。
刀鳅的“杀伤力”可不一般,它背脊上长着锯齿般锋利的鱼鳍,有人称它为“水中电锯”,不能徒手去抓,要不它在手里一挪动,手立马会被割破。
那时候钓到刀鳅基本没有活的,害怕被割到手,钓上来直接上拖鞋,把它拍晕不能动才敢摘鱼钩!
过去刀鳅不仅遭钓鱼人嫌弃,大家也没几个人愿意去吃,钓到大多拿回来剁碎了拿去喂鸡鸭,家里人不爱吃。
谁能想到如今刀鳅来了一个咸鱼大翻身,卖得比大鱼还要贵数倍,现在成了餐桌上的“稀罕货”!
市场上,野生的刀鳅的价格没有50元左右下不来,这还是那些个头比较小的,大的能卖到80~100元,有钱还不一定有卖。
河里刀鳅很少见到,它们都去哪了?
如今刀鳅价格上去了,成为大家餐桌上的“好鱼”,但刀鳅的数量已经大不如从前,甚至那些以前存在的河流,现如今一条都看不到。
我老家有两条河,也是我小时候经常钓鱼的河流,那时河里的刀鳅非常多。
从两千年以后,想在河里钓一两条刀鳅都难,到处都是小罗非鱼!
刀鳅人工养殖很困难,它不像其它鱼类那么好养活,市面上大家看到的刀鳅一般为中华大刺鳅,它个体比河里的要大得多,大个的能长到一两斤重。
而河里的刀鳅正常只有一二两重,如果能看到或钓到半斤以上的,那绝对是一条“刀鳅王”。
刀鳅变少和不见,主要有两个原因
1、农药和工业污染
过去种地没有那么多农药,而现在除了喷雾农药和肥料药肥,还有一些除草之类的剧毒农药。
大家用完的农药袋子、瓶子随意丢弃到河流沟渠中,上面残留的化学成分对水体的污染真的很严重。
现在不说很多河流鱼虾变少,连水里的水草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光秃秃的河床。
加上一些地方工业等,把工业废水污水往河流里排放,严重污染了水质,这才导致了刀鳅无法正常生活繁殖。
刀鳅对水体的质量要求偏高,它们只有在较为干净无污染的水质里才能生存。
2、外来入侵物种
外来物种带来的危害不亚于农药和工业污染。
例如罗非鱼、麦鲮,清道夫等,在南方这两种外来物种对渔业资源的危害相当大。
这些外来物种除了会和本土鱼类抢食,本来自然水域里食物就不多,本土鱼类很难抢过这些外来物种。
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些外来物种会吃掉本土鱼类产下的鱼卵,大大缩小了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和繁殖能力。
在广东和广西,很多河道都能看到泛滥成灾的罗非鱼和清道夫,它们的数量已经碾压了本土鱼类。
钓鱼人关心的话题:刀鳅鱼怎么钓?
钓刀鳅比钓其它鱼类要容易得多,每年清明过后到十月份这期间都能钓到。
垂钓时不用太复杂的钓具,连浮漂都不需要,只用闷竿钓法。
鱼竿用两三米左右就可以,线组也不分什么主线和子线,直接1.0或1.5单钩通线,鱼钩选丸世6~7号钩。
钓位找那些有水草或乱石较多的地方下竿,水里障碍物越多,越隐蔽越好。
刀鳅最喜欢吃的是蚯蚓,整条挂钩,想要钓得多,还可以用搅碎的蚯蚓拌上泥沙进行打窝。
刀鳅白天多躲藏于水草和水底乱石中,垂钓时间应选择下午6点到晚上11点,超过这个时间都不好钓。
在遇到下雨天河水浑浊时,一定要把握住,这时钓刀鳅不需要打窝,选河流洄湾角落下竿,挂蚯蚓作钓,那是一钓一个准。
写在最后:
如今很多本土鱼类在慢慢变少,甚至有些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外来入侵物种,根本原因和我们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老话说物以稀为贵,刀鳅成为餐桌上的“稀罕货”也不奇怪,以前河里很多,现在却变少了,可能过些年会变得更少,到那时别说买来吃,看到都会成为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