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挽救党于危难,六年未回家,敲门时被女儿误以为是讨债的

沐光知百年 2023-09-22 20:34:07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三十年代,李克农时隔六年再次叩响了家中的大门,来迎接他的是李冰,也是李克农心心念念的小女儿。

可是李冰却不认得面前的父亲,甚至以为他是讨债的。

那么,六年来,李克农去哪了?又经历了什么呢?李克农走后,他的家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民族英雄”李克农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视剧中的谍战人物总是能“虎口脱险,险象丛生”,可在现实中,走错一步都会面临死亡的威胁。

影视剧中有一处安排是十分贴近现实的,那就是对危险时刻的极致刻画,作为一名隐蔽战线的人员,睡觉的时候都要“打起精神”,以防说梦话而误事。

李克农就在这样危险而又惊心动魄的环境中潜伏了数年,他几乎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党。

李克农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共有三个孩子,而李克农排行老大。

李克农的父亲是个很正直的人,受过传统旧教育,好在思想开明,这对李克农的成长也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李克农的父亲曾经就职于地方政府,而李克农的母亲就比较传统了,是传统的家庭主妇的形象。

为了李克农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李克农父亲将李克农送进了学校。

那时学校是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地,各种救国救民的思想层出不穷,李克农在这样的环境内成长,渐渐与其他青年一样,开始为祖国富强、摆脱侵略而奋斗,寻找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克农读到了《共产党宣言》,里面的思想境界和理念都让李克农深深着迷,让李克农有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从此,李克农坚定的信仰、追求“共产主义”。

后来李克农结束学业去了北京,在这里,他凭借先进的思想和文采,在《通俗周刊》任职。

报社往往是有志青年梦想起飞的地方,进步青年汇聚一地,互相交流着彼此的思想,商讨着时政局势,不亦乐乎。

可惜的是,风云变幻,时局动荡,张勋复辟帝制,民主制度和民族思想遭到了打压,李克农意识到当下环境不适合自己发展,于是收拾东西回了老家。

虽然李克农的父亲比较开明,可是内里还是有些封建思想存在的,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李克农作为家中的长子,他的婚事也被父母提上了日程。

在父母的安排下,李克农娶了赵瑛。

赵瑛也并非是个“大字不识”的闺阁女子,而是第一批进入师范女子中学读书的“进步女青年”。

而且赵瑛的父亲经营着一家照相馆,对于李克农家也是门当户对。

虽说这段婚姻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操办的,但好在两个人的婚后生活还算和谐,琴瑟和鸣,相敬如宾。

赵瑛也十分欣赏丈夫的文采和想法,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

结婚后的李克农继续做着出版工作,那时国内是国民政府掌权。

国民政府无良收税,这一举动惹怒了李克农,随后李克农在刊物上大肆批判国民政府贪婪的行为。

国民政府对此非常不满,一度将李克农抓了起来。

好在五四运动兴起,进步学生和工人是不会允许国民政府肆意残害爱国人士的,在大众的团结抗议下,李克农很快被释放了。

被释放后的李克农从未屈服过强权和威压,继续坚持为民争利,为不公发言,为共产主义奋斗。

李克农自小就非常有想法和抱负,在大革命期间,李克农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对此,李克农的父亲表示支持,并默默关注着儿子的变化与成长。

国民政府也正式对李克农进行了通缉,李克农离家出逃,国民政府见抓不到李克农,就百般刁难他的家人。

李克农父亲因此失业,家里的境遇也开始一落千丈。

后来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关系缓和,李克农也得以将家人接到了自己办公的地方好好照料。

此时,李克农身居要职,每天工作不断,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

李克农的父母看着儿子如此操劳,也是理解和心疼。

后来皖南事变,李克农被迫撤出桂林,撤到重庆。

待到形势缓和之时,一家人才得以再次重聚,期间经历了多少思念、担忧数不胜数。

搬到延安后,一家人其乐融融,李克农也是个大孝子,毛主席送给李克农一个橘子,李克农转而送给老母亲。

对待妻子赵瑛,李克农也是一心一意,赵瑛也给李克农教出了最好的儿女。

救党于危难

李克农是我党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在政治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挽救党于危难,并在国民党围剿我党时及时疏散了人群,保存了地区的有生力量,最大限度的挽救了损失。

当时我党遭受了许多挫折和打击,特别是在国民党的围剿中,党的力量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李克农以其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决策才智,在这些困难时刻中挽救了党的生存,并保证了党的事业的持续发展。

1930年,钱壮飞凭借职务的优势破解了“蒋介石将要大规模围剿我党”的消息,为了防止打草惊蛇,钱壮飞立马派亲信将消息带给了李克农。

李克农在收到消息后也是当机立断将消息转交给了军委书记周恩来,随后为了应对蒋介石的策略,我军制定了“反围剿”战略,以极小的损失夺取了胜利。

李克农在国民党围剿我党时的疏散行动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掌握我党诸多情报的顾顺章被捕入狱,国民政府在传递消息时被钱壮飞截获破译,后钱壮飞再次将消息传给了李克农。

顾顺章在入狱后不堪受刑,将所知道的消息尽数吐露,我党根据地同志面临着“全军覆没”的风险,好在李克农将情报及时交给了周恩来。

当国民党的军队逼近共产党的根据地之前,周恩来迅速组织并领导了疏散行动,将党员和其他革命群众安全转移至更为隐蔽的地点。

这个行动的成功不仅确保了党员的生命安全,也保护了党的基地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可惜的是,虽然已经尽可能加快了速度,但还是有一些党员被捕。

毛主席听闻这一消息,对出卖组织的顾顺章深恶痛绝,对牺牲的同志惋惜不已,随后下达了“清除叛徒”的命令。

六年不归家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抱有这样的信念,李克农一离家便是六年。

在李克农离家的这六年间,他无法亲眼见证儿女的成长,这是令他最愧疚的。

六年后,当他回到家中,女儿已经长高了,面容也发生了变化,这让他感到一阵阵愧疚和遗憾。

李克农和妻子赵瑛一共孕育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名叫李治,二儿子名叫李力,三儿子名叫李伦,大女儿叫李宁,小女儿叫李冰。

李克农的妻子六年来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作为一个家庭的主要支持者,她必须同时扮演父母的角色,照顾儿女的方方面面。

她曾试图填补李克农留下的空白,但她也感到力不从心,她所能做到的只是尽力弥补儿女心灵上的空虚,告诉她父亲对她的爱从未改变。

在李克农离家期间,他的家庭经济状况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小儿子李伦给李克农写的信上,也能看出来当时他们家庭情况的拮据。

信中,年仅六岁的李伦用稚嫩天真的语气诉说着自己很羡慕别人有父亲的陪伴,羡慕别人的父亲能给孩子买上学用的纸、笔,同时李伦也表明自己都是用哥哥姐姐剩下的纸、笔,有的还是从街上捡的。

小儿子的话语简单而又真挚,让远在异乡的李克农热泪盈眶。

俗话说,穷啥不能穷教育,即使赵瑛带着孩子过的很拮据,但她也丝毫没有放松过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在赵瑛的教导下,五个孩子健康成长,成年后从医、从政的皆有,从政则继承衣钵,继续前行,从医则救死扶伤,造福一方。

小结

李克农挽救党于危难,在国民党围剿我党时及时疏散了人群,保护了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安全;他发挥了隐蔽战线工作的重要性,为党的事业提供了宝贵情报;同时,他长达六年不归家,专注于工作的决心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也值得人敬佩。

李克农以自己的行动和奉献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有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和人们心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