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往往越辩越明。
我一路走来遇到的老师都还不错,这句话也是他们告诉我的一个道理。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哪怕到研究生阶段,我所遇到的老师都会鼓励我以及其他的同学——有问题就要问,有时候老师不一定就是对的,你如果能把我说服,那说明你最起码已经弄懂了相关的知识点。
到了研究生阶段,导师也是一位50岁的教授,虽然有各种光环,但他没有什么架子。总是会给我和同门们说,大家不要害怕和我“吵”,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并不是完全正确。因为现在的实验条件比过去好得多,你们如果实验没有出差错,就不应该怀疑自己的结果。我们可以讨论和辩论,哪怕是争辩都没有问题,关键是你要有自己的依据。
后来我们都养成了一个习惯,遇到不同的结果时,先去检查步骤,如果没错,我们就会去找相关的理论支撑,然后和导师一起讨论。最终大家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知识,还增长了和人一起理论时的自信。
我觉得这就是成长,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都有对立的一面,也会有不让人“说话”的情况,比如:
北京某985高校一位教授,他的作品《〈正义论〉讲义》这本书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其中有老师为了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而自己先读一读的情况,该老师买来一读大吃一惊,他认为书里的内容写的并不怎么样,错误迭出,充满了对《正义论》的扭曲。
“简单并不意味着讨巧和随性,拿着许多似是而非、大而化之、拍脑袋、想当然的东西来歪解罗尔斯,不会真的引导读者走向罗尔斯和《正义论》,反而可能催生读者无知者无畏的满足感,而这种知识上的自负恰恰是在阅读经典名著时最要不得的。”
后来李石老师回应,您转发的关于《正义论》的文章,已涉及诋毁名誉和人身攻击,相关单位及当事人正通过法律程序维权,请不要再转发此文,谢谢!
接下来就有人回复:
不带这样吓唬人的。
后来相关的书评被删了。
网友们称,李石老师面对别人对自己作品中观点的不认同时便直接将其告上法庭,大家更认为这是一种“学术霸凌”。因为书评不过是正常的讨论行为,而且讨论的内容多为学术性的,也没有所谓的“人身攻击”。如果这都能被立案,或者说写书评的败诉,那么以后的学术讨论和批评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有学者称,如果写学术批评文章就要被告,估计我早就把牢底坐穿了。
对于此事,两种声音截然不同,有人支持李石教授,也有人站批判者。
其实,所谓的书评也好,学术批评也好,它们都是在照着真理这面“镜子”在理性对话。至于结果,双方之间没有输赢(当然只限于对知识的批评,不能上升到对人),最后的胜利者只有真理。
我觉得,无论学者的身份再怎么高贵,也都需要听一听不同的声音,因为自己并不是绝对的对,也并非绝对的权威。而其他学者再怎么职称低,也有说话的权利。因为理论的创新,不仅需要著名的学者,也需要年轻人。
学术评议本来是非常正常的事儿,搞的如此“怪异、另类”,实属罕见!
就是借势提升自己知名度,否则哪个晓得有这么个教授。
水平不行还很自恋
批评如果不是随意说说,而是有理有据,那就绝不能撤,也不该撤[666]
写得不好。还不给别人说了???
“教育研说家”?你先把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到初中以上吧!
实际上学术圈的学阀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别的不说各种职称评选第一条件就是人脉
以后读后感都不能写了[得瑟]有危险
这怕是古代过来的货哦,这叫“大不敬”[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这个评价没有任何人身攻击,就是学术上不认可。
当初的学霸这个词可是贬义词来的,形容的就是上面那种人。容不得不同意见,只要有一点异议就纠结一群人把你从头到尾批判一遍,不道歉就别想在这行业混下去。
不认可你的作品,不必生气。第一:它并非权威机构。第二:即使权威机构也不会事事正确?例如我国的学信网就经常给社会闹笑话:明明人家是重点高校毕业的,可它就是不给人家认证学历?因为它懒于调查,有不善于收集资料,它怎能作出正确的结论吗?
学术报告又不是定理怎么就不允许有不同意见了,就算是定理在没有被验证之前都是有反对意见的。
搁哪呢?我也去给个差评[得瑟]
评的没错,怕别人告?怕立案?
当世界上只剩下一种声音时,这种声音有可能是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