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找到了赚钱的门路,一边找到 AI 的技术范式,何小鹏的自信又回来了。
5 月 21 日,小鹏发布了 2024 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核心信息包括——
一季度累计交付 21821 辆新车,同比增长 19.7%。一季度营收 65.5 亿元,同比增长 62.3%。一季度整车毛利率改善至 5.5%。一季度毛利率为 12.9%,2023 年第四季度毛利率 6.2%。从整体表现来看,毛利率算得上是这份季度财务数据的最大亮点,在 2023 年四季度扭转了前三个季度负毛利困境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毛利率实现翻倍增长。
靠卖车赚钱之外,小鹏还有一笔不低的技术服务收入。
财报信息显示,一季度服务及其他收入为人民币 10 亿元,这部分收入属于平台与软件战略技术合作有关的技术研发服务。
小鹏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表示,这一收入将是经常性的,与大众 EE 架构的合作收入将从下半年开始确认,未来几个季度的收入将超过一季度。
在财报电话会的前一天,小鹏也正式全量推送了 AI 天玑系统,官方号称是一次「史诗级」的 OTA 升级——新增了超过 1000 个功能、优化了 5000 多个体验。
在小鹏智能体验负责人于桐看来,这次 OTA 升级,相当于给你换了一辆新车。
基于一季度的财报表现,可以看出小鹏在过去一年变革和组织架构调整后的成效,以及下一步如何走出困境,何小鹏也已经开始显露出野心了。
01、毛利率翻倍,大众掏钱买单
2024 年至今小鹏干了什么?
这是网友们提出的一个问题,确实如果对比理想推出 MEGA、L6,蔚来发布了乐道品牌,以及小米 SU7 的一连串动作,小鹏除了在开年的第一天发布 X9,没有留下太多的存在感。
与此同时,小鹏今年至今的销量表现也并不算优秀,一季度累计交付了 21821 辆新车,环比暴跌超过六成。
作为参考,蔚来、理想一季度分别交付了 30053 辆、80400 辆,就连哪吒(25466 辆)都倒压小鹏一头。
新车节奏跟不上、销量止步不前,这小半年来小鹏一边靠着 X9 回血,一边给老车型持续降价激发销量。
据不完全统计,小鹏 G6、P7 和 G9 今年截止目前累计调整了 4 次价格,G6 最新起售价不到 18 万元,这已经是目前价格最低的 800V 车型,但似乎对销量没有起太大的作用。
在一季度交付的 2.18 万辆新车中,小鹏 G6、P7 和 G9 累计卖了 4437 辆、4224 辆和 3991 辆,好在有高价位的 X9 止住了环比下降的收入和销量,单车占总销量超过了 36%(7872 辆)。
这是小鹏单一占比最大的车型,单车均价因此也涨到了 25.4 万元,比去年四季度多了 5.1 万元。
据了解,一季度汽车销售收入的环比下降,主要原因是 G6 与 G9 受到季节性影响的销量下跌,部分影响被 X9 的贡献抵消,小鹏算是头回感受到高端市场有多香了。
在毛利率翻倍的同时,小鹏的技术也有人买单了。
财报显示,一季度技术服务收入相比 2023 年第四季度提升了 15.7%,接下来随着大众合作的电子电气架构推进,平台与软件的技术服务收入大概率会成为小鹏的「副业」。
何小鹏表示,这标志着小鹏同时在智能电动车业务基础上,还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合作和输出进行盈利。
何小鹏的底气一定程度也反映在现金流上。截至 2024 年 3 月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为人民币 414 亿元。
整体来看,毛利是顶住了,钱也赚到了,但光靠 X9 和大众只能解决小鹏的温饱,要想过上富裕的生活还得先解决自家的销量。
至于如何走出销量的困境,何小鹏将 AI 和下半年的产品战略,视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功守道」。
02、AI 天玑系统,送你一个司机
小鹏 AI Day 做了四件事:上车端到端大模型、首发 AI 代驾、首发 AI 泊车和让小 P 听得懂人话。
先说国内首个量产的端到端大模型。
小鹏的端到端大模型由三部分组成:神经网络 XNet+规控大模型 XPlanner+大语言模型 XBrain。
神经网络 XNet 比较常见了,输出 BEV 视角下的 4D 动态信息(例如车辆速度、运动预测等)和 3D 静态信息(如车道线位置等),可以更好的辅助系统进行决策。
规控大模型 XPlanner 也是神经网络模型,类似于人类的小脑,通过海量数据时刻训练,让系统更加拟人化。
AI 大语言模型 XBrain 相当于系统不仅要看得到,还要看得懂,包括待转区、潮汐车道、特殊车道、路牌文字等路面信息。
三者叠加在一起能够让小鹏的大模型 2 天迭代一次,XNGP 的能力在 18 个月内提升 30 倍,而用户能明显感知到的结果是前后顿挫减少 50%、违停卡死减少 40%、安全接管减少 60%。
用数据来佐证:
视频训练:折算里程 10+亿公里,日新增里程 9.78+万公里实车测试:646+万累计公里数,1972 个城市和区县仿真测试:2.16+亿累计公里数、2.2+万核心模拟场景、5.8+万专业模拟场景何小鹏表示,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范式,从 0-1 很难、很慢,但从 1-100 会非常快。
到底有多难。
何小鹏晒出了自己的投入规模,并认为往后普通 Tier 1 可能会更难做。
2024 年智能研发投入 35 亿元,整体研发投入 70 亿元,看齐马斯克提出的智能玩家每年 10 亿美元研发门槛线。每年算力训练投入超过 7 亿元,何小鹏表示这是整车厂算力训练最大的投入规模。AI 团队计划再招 4000 人,加上原来的团队大概是 7000 人。作为参考,比亚迪、蔚来、理想和小米智驾团队人数分别是 4000 人、1000 人左右。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论智能化、论智驾,小鹏是真 All in。
按照规划,XNGP 今年三季度国内每一条路都能开,2025 年三季度实现类 L4 级的智驾体验,并上车小鹏海外车型。
据何小鹏透露,目前小鹏已经完成了在德国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 NGP 路测。
针对网上传小鹏对外开放智驾「端到端」解决方案一事,何小鹏也做了回应:
确实还有其他的车企在联系,但小鹏不愿意做传统的供应商,目前和大众是互惠互利的更深层次的合作,类似的合作形式暂时不会扩大。
二是全球首发的 AI 代驾和 AI 泊车。
小鹏的 AI 代驾功能,一次记忆不仅可以「一键上班」、「一键回家」,还可以模仿用户独特的驾驶习惯,目前已经实现「通勤路线 0 接管 0 降级」。
每个用户最多可选择 10 条路线,每条路线最长 100 公里。
至于有了全国都能开的城市 NGP,为什么还要推 AI 代驾。
何小鹏的解释是,智驾的终点是千人千面,要么是模仿驾驶员当替身,要么是摸索驾驶员最舒服的模式当专车司机,这是城市 NGP 和 AI 代驾的区别。
说白了,就是快车和打专车的乘坐体验,XNGP 是保底方案,而 AI 代驾是提高体验上限,降低接管、增加舒适性和通行效率。
另一个好处就是,以往 Pro 用户实现不了的城市 NOA,至少现在还有 AI 代驾替你上下班通勤。
同样为用户省心的还有 AI 泊车,小鹏推出了免遥控离车泊入和迎宾出库功能,自动泊车的速度也提升了 50%,以及应对更难的停车环境。
三是「全域大语言模型」加持的小 P。
比起上一代版本小 P,最新的小 P 画画、讲故事已经是基操了,厉害之处在于能更高级别的理解和推理用户的需求。
比如「一句我饿了」、「腰有点酸」,小 P 就能 Get 到用户想要去吃饭和打开座椅按摩,把指令变成一句需求。
除此之外,如今的小 P 还能看得懂外面的世界,比如路上问小 P 前面是什么品牌/颜色的车,小 P 也能给你答案。
总的来说,AI 天玑系统是小鹏首个将 AI 技术应用于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操作系统,无论是 AI 代驾、AI 泊车,还是更自然的 AI 助手,小鹏率先把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带到了 AI 时代。
在何小鹏看来,这次 OTA 背后体现的能力和储备,是小鹏下一个 10 年的关键。
03、小鹏的下半年:推MONA系列、上新车
小鹏下一个 10 年关键的提前条件是:智驾能不能帮小鹏卖好车?
何小鹏的答案是 Yes,「过去 10 年大家认为智能是新能源汽车的辅助,用户对智能的需求以前是在第 10、第 9 名,现在可能到了第 5、第 4 名,但不远的将来,智能化的需求会是绝对的前三。」
这话不无道理,用户对于智驾的需求权重在明显上升,但关键是车子的其他能力不能落下。
汽车是一个复杂的大件消费品,大部分消费者买车也会考虑很多环节,包括前期的传播、品牌、性能、设计、空间表现、智能化、口碑、产品的价格、后期的交付和售后等等,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分。
何小鹏也承认过,一台制造无比好的车,没有 AI 也不算差,但如果你最终是一个 AI 无比好的车,汽车制造(涵盖规划、研发、生产、制造)却很差,你也是一款失败的产品。
举个例子,小米 SU7 的外观是大多数消费者认可的造型,当消费者愿意花时间去店里看小米 SU7 时,只要小米 SU7 其他方面产品力能看齐竞争对手就能留下消费者。
同样的逻辑,智驾是小鹏最大的竞争优势,但需要其他环节配合把球(消费者)传到智驾「手上」,而不是光靠智驾一个点就能打爆全场,消费者也很难找小鹏的车型上找到平衡。
据了解,近一年小鹏将大量资金用于造型设计上,同时强化 AI 技术与客户体验的结合,打造成全面均衡、没有任何短板的产品,甚至还能有 4-5 项突出的长板。
提高产品综合能力的同时,其实小鹏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做好两件事。
一是持续深入大众的合作关系。
从节奏上来看,小鹏和大众的进展已经从股权投资、车型开发到联合采购,再到联合开发电气电子架构三级连跳,双方将合作车型的投产时间定在了 2026 年。
在何小鹏眼里,大小合作初见成效,小鹏成功开拓平台与技术合作独特全新商业模式。
二是加快 MONA 系列和新车型的量产。
MONA 是小鹏博大的机会,首款新车的试制车已经在小鹏肇庆工厂下线,下一步在完成生产前的验证就会进入预生产(PP)和小批量生产(SOP)阶段,比亚迪是其电池供应商之一。
新车计划在 6 月份亮相,第三季度正式上市、交付;而随着 MONA 系列临近落地,该系列的负责人也浮出水面了。
据了解,MONA 的总负责人是姜文,曾供职于吉利研究院和宝能汽车,加入小鹏后曾管过项目和负责过质量。
如果说背靠换电站、蔚来技术研发体系,乐道品牌「生而成熟」的话,那么对于的扎根智驾技术的小鹏同样如此,智驾能力将会是 MONA 在 10-15 万的红海市场打出差异化的优势。
何小鹏表示,小鹏将会成为国内首个将高阶智驾能力带到 10~15 万元 A 级车市场的车企,明后年还将在 A 级车的平台上推出多款产品。
F57 谍照
除了 MONA 系列,四季度小鹏还会推出一款 B 级(代号 F57) 纯电轿车。
据了解,F57 是一款跨界猎装造型,定位比 P7 高,并且也很有可能会去掉激光雷达。
何小鹏透露,这是小鹏基于最新的技术,规模降本的首发车型,降本幅度超过 25%。
一直以来,「先做后说」是小鹏身上最鲜明的特征,期待 6 月份 MONA 系列首款新车和年底的 B 级轿车上,能够看到小鹏在设计、空间等各方面的新变化。
在何小鹏眼里,小鹏的目标是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打造一个像大众汽车一样覆盖全球市场、多种产品类型、拥有广阔客群的一个超级品牌,并且让 AI 智驾车成为最主要的品类。
这个愿景,至少现在小鹏投资人是满意的,在财报会议结束后,小鹏的股价开盘后曾暴涨 25%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