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最近遇到了社交新课题。
他在幼儿园有个特别喜欢的小哥哥,天天跟在人家屁股后头玩。
人家要是不跟他玩,他肯定不高兴,回家就得找我倾诉委屈。
结果,就这么一个“崇拜”的对象,某天被DD发现了随地吐痰。
接他放学的时候,DD就跟我说起:妈妈,我今天看到XX在地上吐痰了。
我心想,这是觉得对方行为“不文明”,不喜欢他了?怎么颇有一种偶像塌房的既视感。
便问了问:你觉得他做的不对,是吗?
DD:嗯,随地吐痰是不好的行为……
我:那你是不想跟他玩了吗?
DD:……(沉默),我不会跟他一起吐痰,但我还想跟他玩。
嘿!也没那么有原则嘛。
不过,玩笑归玩笑,今天是要正经聊聊两个社交问题的:
1、不喜欢孩子的某个朋友,担心他被带坏,父母要不要干预?
2、好朋友、邻居、亲戚家的娃,跟孩子吵起来,不想委屈也不想尴尬,怎么干预?
情况1
孩子交了“坏朋友”,父母要不要干预?
社交不管是对娃还是对妈,永远都是头等大事。
作为父母,一方面,很希望孩子多交朋友;另一方面,又生怕孩子交到“坏朋友”。
说“坏朋友”也并不准确。
主要是对方身上有一些不那么好的品质,譬如,说脏话、撒谎、脾气暴躁,或者必须听他的、不经同意乱占别人东西……
实不相瞒,CC&DD这些年的交友过程中,以上几种都遇到过。
作为父母,当然会在意,更会担心:
XX总说脏话,CC跟他一起玩,该不会也被他影响吧;
总跟DD在一起的那个伙伴,特别暴力,动不动就动手打人,DD万一也学着这样怎么办?
甚至,早有家长已经忍不住插手了:你看那孩子总XXX,TA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不要跟他一起玩了!
心情我能理解,但我还是建议:先别急着干预。
首先,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高光部分,不可能全是缺点。
从你成人视角来看,对方可能有些“问题”。
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看到的,也许是另外的层面,极有可能就是那个闪光点!
要知道,孩子之所以能跟对方玩到一起,一定是对方身上有什么吸引他的地方。
尤其咱自己娃这个方面还比较欠缺的话,就更容易被吸引。
譬如,孩子有点胆小内向,不敢表达。
那么,那个在你看来不守规则、总爱捣乱的娃,在他眼里,却是那么的勇敢、那么的敢于质疑和挑战。
那他就会慕这一方面的强,愿意跟对方交朋友。
换个角度想想,咱们自己的娃,也不一定全是优点嘛。
身上多少也存在一些别的家长在意的小毛病,但这不耽误有些孩子喜欢他,不是吗?
其次,孩子是有自己价值判断的。
有时候啊,我们就是太低估孩子了,总担心他们会被“带坏”。
实际上,只要你平时传递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念,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就像DD,不管是我们的言传身教也好,还是在绘本、动画、学校老师那里学到的也好……
他都很明确的知道,对方“随地吐痰”是个不好的习惯,那么,他一定不会去效仿。
但他又“倾慕”于对方有很强大的主见和组织游戏的能力,所以,还是会想跟人家玩。
因为这样他能玩得更尽兴,也能学到很多游戏的新玩法。
等自己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就能“学以致用”,也体验一把被追随的感觉。
这样想想,还挺聪明的不是?
所以,孩子会不会被影响的关键,其实不在于对方,而在于孩子自己的内核是否稳定。
只要他不认同、有自己的主见,那么就不会被“带坏”。
说实话,你想完全“净化”孩子的朋友圈,隔离一些所谓的“坏朋友”,本就是不现实的。
一来,孩子会感觉自己的社交自由被侵犯。
连交朋友都要被干预的时候,那么他的自信,一定也大打折扣。
二来,这也会让孩子丧失对“负面信息”的判断能力。
我看DD还蛮欣慰的,对小伙伴能做到理智的喜欢,而不是盲从。
孩子不可能遇到的每个人都完美。
你可以把刀子全都拿走,但他都没见过刀子,又怎么分清哪是安全的刀背、哪是锋利的刀刃?
又怎么发现,只要会用、用对,它还能成为你最趁手的工具呢?
所以,应该把重心放在哪,大家心里都有主意了吧——
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传递孩子稳定而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把“非”隔绝在他的成长环境之外。
情况2
孩子和朋友间吵架,父母要怎么干预
除了不喜欢孩子的某个“坏朋友”,其实更烦人、也更常见的,是处理孩子跟好朋友之间的争吵。
前段时间闺蜜聊天时还吐槽,娃跟邻居孩子玩得很多。
但每次都是兴致勃勃相约,最后俩娃吵架告终,搞得大人也很尴尬。
有时候甚至想,干脆就别一起玩了。
但俩孩子吧,还总往一块找。
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实不相瞒,这也是我最烦的一种社交情况。
比起“熟人局”里的社交难题,其他的都是毛毛雨。
你说,陌生人之间,一言不合咱就一拍两散,甚至直接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孩子和好朋友、好邻居、或者堂/表兄妹之间,真的不一样。
不管吧~
孩子处理方法不成熟。
自己娃受了委屈,你心里不舒服;但要占了上风,那也很尴尬。
管吧~
除了“不要吵架、你这样做不对、朋友之间要友善、要互相分享”,好像也说不出什么别的。
孩子还不见得听,说多了还嫌你帮着外人欺负她。
到底该怎么办?
我是觉得,如果俩孩子一直争执不下,大人还是要干预。
但是管到什么程度,就需要把握了。
我也是在处理我家俩娃,全家4个娃的不断摸索中,找到了这个平衡——
不做裁判官、不断对错、不给方法。
而是做翻译官,解释孩子的动机,然后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其实孩子吵架的根源,90%是他们的词汇量储备不足、表达能力欠缺。
一旦有什么意见不合的地方,很容易在情绪激动之下,口不择言。
比如,DD和又又因为玩具有矛盾的时候,经常脱口而出:
“我再也不跟你玩了!”
“我永远不是你好朋友了”!
“我的玩具再也不许你碰一下!”
大人一听就觉着,哎呦,怎么吵到这么严重啦?忍不住上手干预。
但实际上,在说这话的娃心里,这事儿没你想得那么严重。
所以,我们就要帮忙翻译一下,把他语言背后的需求表达出来:
“因为这个玩具是新的,哥哥担心你那样扔,会把玩具弄坏,两个人都不能玩了。
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哥哥放心给你玩吗?”
当对方理解了孩子的真实意图,也会提供很多解决方案:
“我不扔了,我小心一点。”
“我不在硬地上玩,在软软的草里玩。”
如此,不仅争执缓和了,孩子们的焦点也会从情绪发泄,转移到问题解决上。
而且,你的每次调和,就相当于是一次样本示范。
孩子们慢慢也会学着自己表达动机,自己处理冲突,磨合出更合适的相处方式。
那如果总是磨合不出来,还是会吵架咋办?
其实也没必要那么紧张。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越来越明显,观念也会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变得不同……
一定会有原来的朋友变得没那么合拍的情况。
孩子的交友原则,以自己舒服为主。
如果对方身上有和自己不契合的点,他忍忍也能接受,那就让他接受。
所谓求同存异嘛。
成长中遇到的,本来就不可能全是100%喜欢的人,现在有不合拍的同桌,将来有看不惯的室友……
能和不那么投契的人相处得还不错,也是一种能力,将来的人际交往,起码不用太操心。
那如果磨合不来,小时候“如胶似漆”,长大了“分道扬镳”,也不是没可能。
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总会遇到和自己更合拍,相处起来更舒服的朋友。
到时候,不用你怎么干预,他们也会很自然地退出各自的交友圈了。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去拓展孩子的朋友圈。
多带孩子去社交、去经历,这样他们才能有机会发展出那个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