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析:无极桩原理及练法解析

顺江聊武术 2024-02-21 03:33:11

无极桩,或称无极式,它并不属于狭义的武术范畴的站桩。

从本质上看,无极桩是传统的养生类功法。

无极桩还是以静功为核心,只是套了一个站桩的外壳而已。它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引发身体的良性变化,将有疾患或是亚健康的身体,调养成健康甚至相对较强壮的状态。其练功目的并不是专为技击服务的。所以内家拳中多以无极桩作入门功法,用以调理学者的身体,将其身体调养到比较强健的状态,为正式的拳法训练做准备之用,并不将其列入正式的拳术课程。

无极桩的特点,是不需要刻意地以某种大强度或刺激性的姿势或动作为手段,也不需要特别的思想意念引导(例如意念导引周天,或者是意想亮光、太阳等意念假借)。其练法只是营造一个温养身心的内环境,然后静候效果产生就是。

所以无极桩其实只有两个需要注意的要点,一个是身势要端正,即调身;一个是合适的呼吸法,即调息。

我们先来看看无极桩的调身要求。

1.两脚并拢,脚尖朝前,正身直立

要点解读:这个要领说穿了,其实就是无极桩的“站立”要求。“站”桩“站”桩,怎么个站法?对无极桩来说,正直站立就可以了,此外没有更高的要求。真的就这么简单,千万不要想得太多。

2.两腿并紧,内侧相贴,双膝微屈

要点解读:双腿不要分开、不要下蹲,在筑基阶段更有利找准“站得笔直”的感觉,可以确保腿部经脉畅通,气血运行无碍。双膝微屈,有利于腿部肌肉放松,同时避免对膝盖造成过大压力。

3.两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两手贴于大腿外侧,掌心向内,中指对准裤线

要点解读:中指对准裤线的时候,双臂松垂,保证肩关节处于端正放松的位置,既不向前夹,也不向后挤。

4.头部保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视线略向上抬高一寸(约3.3厘米)。下颌微收

要点解读:视线抬高一寸有利于头部的正直要求,一般人认为自己平视的时候,其实是有些低头的,所以需要抬高视线一寸。

无极桩的要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自然、放松、端正

无极桩侧视图。下巴微收,视线抬高一寸。头部端正,才利于身体端正

无极桩侧视图。下巴微收,视线抬高一寸。头部端正,才利于身体端正

无极桩最大的要求就是没啥要求。上面所谓的调身要领,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就是身姿端正不歪斜。说简单直白点,就是往那里一站,身子不东倒西歪,前俯后仰,就成了。这就算是开始站无极桩了!然后只需要放松身心,使身心处于松静环境中就可以了,就是无极桩态。再直白一点,无极桩大约等于站着睡觉。睡觉有休养身体的效果吗?有。没错,无极桩休养身体的原理,大约等于睡觉休养身体的原理,就这么简单。身形端正,身心放松,自然而然,就是无极桩最大的要诀。把握住这些,就是掌握了无极桩的根本。

当然,这些是无极桩的初级入门要求。无极桩的奥妙自然不止于此,还有进阶的无极桩,也就是效果加强版。无极桩的进阶,始于“呼吸法”。具体的内容和方法,我们在《内家拳的正确打开方式》第四章已经介绍过了。相对于入门级的无极桩,增加了“呼吸法”内容的无极桩对身体放松得更为精细、深入,身体各个部位,特别是肩、胯、脊椎等大关节松开得更彻底,休养的效果自然也更好。身体旺盛的生机和气血,自然而然地会滋养身体,强筋壮骨。筋骨强壮以后,必然会带来形体上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比较详细地解说一下这个阶段的内容。

首先,随着身体从头到脚的深度放松,气血向下传输的份额会自然增加。滋养足部的筋骨,然后,练习者的经筋会从脚下的涌泉穴“重新”向上“生长 ”。最先有感觉的,应是两腿内侧的足三阴经筋。初级的无极桩,是两脚并立,两腿相贴。当足三阴经产生膨胀感时,两脚会自然分开,两脚尖自然会向外掰成90°站立。这样,练习者会感到腿部气血运行舒畅,不憋屈。

无极桩对身体,尤其是对筋骨的滋养,其成果首先由腿部显现出来,当足三阴经有明显感觉后,两脚自然会由并立,变成 90 °角站立。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并不是刻意摆出来的

到这个程度,基本就是往筋骨功上转了,已经超越了普通人要追求的健身程度了。足尖外开之后,三阴经筋进一步生长、膨胀,其中腹股沟深处的肌腱会变粗,把两髋关节“撑开”,两胯会随之产生向左右打开的感觉。这时候,让身体自然下蹲一点,两膝顺着脚尖的方向微微外开一点,但不要超过脚尖。两膝一开,两腹股沟自然像门扇的合页一样张开,其内部的经筋会有通畅的感觉,同时,裆底(会阴附近)的经筋会形成圆拱形。这样下盘就形成了一个类似“O”形的支架。

在此基础上,身体会发生四个重要的变化:

1.戳腰坐胯

两胯左右横开,两臀瓣的筋肉随之横向舒展开,会给尾闾和小腹让出一点位置。

身体阴面(正面),通过“丹田呼吸法”锻炼出来的腹腔内膜就多了一点膨胀的空间。小腹会有一种松圆、饱满的感觉。

身体阳面(背面),尾闾不再被臀肉夹裹,因此可以自然下沉一点,带动骨盆后缘向下沉坐,练习者感觉身体坐在了两腿组成的凳子上。

内感觉精细敏感的人,还可以感觉到腰椎五节松开,而自然出现的同时向上、向下、向后的膨胀舒张感,腰弯向后填满,整条脊椎像戳在骨盆上的一根旗杆,此之谓“戳腰坐胯”。

“戳腰坐胯”到位之后,就建立起了躯干部位的第一个十字支撑结构。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内家拳整体桩架结构的第一基石。

2.挑顶竖(树)项

“戳腰坐胯”形成躯干下半截的十字支撑结构之后,随着尾闾的自然松沉下坠,会产生一股力量顺着脊椎同步上升。这股劲儿由腰而背,直到头顶,把头颅像帽子一样顶起来,这就是“挑顶竖项”。此时,人会感觉精神一振,头顶心“百会穴”处产生向上顶的力量。这个顶劲,不需要刻意强做,站在那里,自然就有。

注意,挑顶竖项和戳腰坐胯是一对上下对称的力,会引导脊椎纵向舒展,时间久了,督脉自然会贯通。在气血的滋养下,脊椎将会从下往上重新“生长”一遍,像大树的树干一样,变得很粗壮、很充实,而且生机勃勃。从“易筋”的角度讲,整条脊椎可以视作一条大筋。这条大筋如果锻炼出来,也就形成了内家拳所谓的“大龙”。

3.圆背空胸

脊椎从下往上“二次生长”的过程中,当向上的力量经过胸椎十二节的时候,胸椎会有一种向上挺拔之力,这称之为“拔背”。这也是一种自然出现的劲感,不必强做。

拔背之力会使胸腔——肋骨和背椎、胸骨扎成的那个“笼子”,端正、膨胀。这时练习者的体态,虽然没有明显的挺胸动作,但是身姿会显得很挺拔。

同时,拔背劲儿会在两肩胛骨之间分化成左右横撑之力,将肩胛骨向左右撑开,肩胛骨横拉,则会把背阔肌、斜方肌牵引开。背部肌肉、筋膜会自然出现拓展膨胀,圆实后靠的感觉。待背部筋骨结构定型之后,会形成一面圆似锅盖的“小肉盾”——真是肉长成的小盾牌。有的内家拳派保留着老的说法,叫“龟背”,指的就是这种形态。

拔背劲儿生成“圆背”效果的同时,还会带动胸腔整体向后吸吞。胸腔整体后撤了,练习者的两膀的筋膜就产生相对的向前运动,在两肩、两肋处形成包裹之势,从而形成“空胸”的形态。这个人体结构变化的顺序,是拔背为因,圆背为果,空胸随之自然生成。不能颠倒。太极拳谱上多写作“含胸拔背”。有不得明师,望文生义之人,就真的试图通过“含胸”来做出“拔背”,结果往往落了一个“窝胸驼背”的不良结果。大家不可不警惕。普通人身体一般是上实下虚,胸部肌肉最易紧张,胸部紧张就会引起呼吸紧张。在做动作,尤其将要用大力气时表现最明显,就是胸部一挺,气一憋。强调“空胸”这个要领就是要改变这个状态。将胸放松下来,只是放松下来还不够,将胸部可能产生的紧张,都解脱掉,一丝不留,搬“空”它。无论什么动作都不要引起胸部的紧张,就跟胸肌不存在一样,是为“空胸 ”。这样任何时候,气息都是通畅的,气息通畅,劲力也就通畅。

4.肩松肘沉

“圆背空胸 ”建立的,是躯干部位的第二个十字结构。这个结构,是人体内劲转换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两膀横开后,大臂骨会像脱臼般自然向下松沉。这份沉重感初步可以传递到两肘,此之谓“沉肩坠肘”。再传递到两小臂,两小臂顺着这份沉重感一内旋,将手心转到后面,两肘出现略横撑之形,此之谓“肩撑肘横”。此时两腋下自然空出一拳左右的距离,整个人躯干部位的筋骨结构,像一把将要撑开的伞。

至此,身体已经具备了 “太极 ”(即内浑圆)的雏形,这个过程,就是内家拳理论上所述的“由无(无极)生有(太极)”的现实演化,由无形无相的无极,步入初步有形有相的太极,即是此意。太极状态,在身体状态上的表现就是上文所述这四个重要变化,这四个重要变化是身体开始进入内家拳状态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最初的基础。以此立下基础,才可以在身体上构建内家拳的身体结构。

其实此时的无极桩,就是被称为“太极桩”也无不可,但是因为其跟正式太极桩还有一些区别,故而一般仍被视为无极桩的大成形态。所以我们一般说,至此是无极势正式定型。保持此状态,静听自己的呼吸升降,品味身体自我调整产生的变化即可。四大要领继续放大,慢慢自然会衍生出“外浑圆”,从而自然呈现出完整的浑圆桩。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