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上甘岭》,段显锋稍显突兀,真实老连长形象该是怎样的?

漫步史书 2024-10-28 10:07:52

电视剧《上甘岭》热播了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总的来看,应该说还拍的不错,对近代史颇有兴趣的我还特意搜集了许多资料来看,并且还回去重温了一下老电影《上甘岭》。

如果满分算100分的话,电视剧的水平应该是在80分合格线的水平,但仍然不能和老电影比。

客观分析,电影《上甘岭》诞生于1956年,距离真实的上甘岭战役也就仅仅只差了三年时间,而且还有真实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特等功臣赵毛臣担任顾问,所以有差距是必然的。

今人生活在和平年代太久了,肯定不能和真正战争年代过来的人相比,这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电视剧《上甘岭》从整体上来看,是比较好的,老电影局限于篇幅,因此只是集中展现上甘岭战役某部八连的情况(真实原型应该就是特功八连),而电视剧则是从战役全局来讲述,视野要高一些。

也正因为如此,电视剧中展现的人物也比较多,比如志司、15军、12军以及各师首长、炮指等等,老电影大概率上还要顾虑参与此次战役的各级首长都还在世,像王近山、秦基伟这样的首长淡泊名利,也许也不愿意在影视作品中,过多展现自己的形象。加上篇幅所限,所以连营以上的军事主官就只剩下了师长、政委、师参谋长,连名字也没有。

当然,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不少观众把注意力放在了主角段显峰,总让人不可避免的让人产生很突兀的感觉。

电视剧《上甘岭》把段显峰作为主角,自然也是有其用意。

上甘岭战役本身战场就是在两处小高地上597.9和537.7,应该指出的是,在战役中这两处高地上只有两个连的兵力(597.9高地因为地势险要,是一个加强连在防守),连指挥官自然就成为着重体现的地方。包括老电影《上甘岭》主角也是以八连连长张忠发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上甘岭》中,段显峰带上高地的也是八连。

之所以叫八连,也有讲究。

根据资料考证,接替135团9连防守597.9高地的的就是134团八连,即后来大名鼎鼎的上甘岭特功八连。

1952年10月18日夜,在美军密集炮火的情况下,连长李保成率领八连以伤亡五人的代价,进入上甘岭597.9高地1号坑道。

后来这一幕在电视剧《上甘岭》中也有体现。

应该指出的是,电视剧虽然还没有完结,但冲入一号坑道防守的八连显然还会迎来其更加悲壮的经历。

坚守在597.9高地1号坑道里的8连,在出击战斗中每天有1个班的战士牺牲,连队最多时兵员140人,最少时只有8个人。8连在上甘岭战役中3次打光重建,成为此役参战部队中重建次数最多的连队。

根据战后统计,在14天时间里,上级派出部队到597.9高地一号坑差不多有800人,但根据连长李保成估计,活着进入坑道的就只有400余人,至少有一半人没冲过炮火封锁线,而这进入坑道的400个人后来活着下来的就只有连长李保成、指导员王土根和一位通讯员等6人幸存。

总的来看,电视剧《上甘岭》所反映的大部分情节,都是真实场景中有的。

比如15军换防到上甘岭上时,就提出应该以打以阵地战为主的防御战,因此特别重视坑道建设,而且开展过竞赛,就是比谁的坑道挖的又快又好

只是很意外,电视剧中并没有采用八连连长、指导员的真实名字,而是都采用了化名。

除了各方面因素考虑外,还有情节铺排的考虑,毕竟上甘岭战役前后布局涉及比较多,这还包括战役前期的芝浦里・朴达峰战役的一段情节,当然需要这么一个虚构的人物,把所有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

段显峰身上的突兀,也就这么一点点的出来。

首先是在人物身份设置上,段显峰一出场就是军事学院的教员,后来又是军部参谋,在调兵团任参谋时,被下放到军警卫连,随后又带着八连上了上甘岭。

从主人公这一整套的经历,就很明显透着古怪。

根据资料显示,秦基伟确实是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过,但那是在抗美援朝之后,当然剧中也并没有说是在南京军事学院,但从设置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

姑且我们就承认这个逻辑合理,以段显峰军校教员的身份,跟随一线部队到战场,先不说程序上是否合适,就以段显峰这样学识出众的人才,在当时我军中是属于首屈一指的,上级主官单位未必就肯放这样一个人才到战场上去。

段显峰是以十五军军部参谋(不是军参谋长)的身份到朝鲜战场上,这样的安排也算是比较合理,毕竟对这样学识的人,自然是要往指挥员的方向去培养。

可段显峰到战场后,太活跃了一些,完全不像是一个军部参谋应该的身份。

特别应该指出的,段显峰不应该以非专业的身份去拆美国佬扔下来的航弹。

当然,对于志愿军拆美军扔下来的炸弹、航弹,这是真实历史中就有的,比如志愿军特等功臣郭金升。

郭金升是作为铁道兵进入朝鲜战场的,主要负责对后勤铁路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后来才投入到拆炸弹的任务中

从1951年7月以后,美军凭借空中优势对志愿军进行“空中绞杀”,有时会故意投掷一些定时炸弹,使志愿军铁道部队不能及时对铁路展开抢修工作。

我军一开始并不主张拆掉这些炸弹,而是从拉出来以后远远的扔开引爆,后来是偶然的一次情况下,郭金升在注意到只要拆掉炸弹上的定时装置,就能拆掉这枚炸弹,于是向首长提出了拆卸定时炸弹要求。

郭金升一开始也是小心翼翼,后来愈发熟练,还把经验推广到了其他部队。

毫无疑问,电视情节后来设计段显峰拆除航弹,也是突出他的才干,但以他的身份,去干这样的事儿,就很不合情理,毕竟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应该去找专门拆弹的人。

除了拆航弹,段显峰作为军部参谋似乎也不太合格,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在军部,反而是在一线连队,不仅参与指挥,而且还亲自带领部队到一线,特别是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段显峰作为军部参谋,降级出任八连副连长出现在一线

如果说只是出于锻炼,那么这个理由稍显牵强了一些。

从段显峰出场来看,他应该是没有经历过战场的新兵蛋子,比如他在一出场就抱着机枪打飞机,还在奔跑的过程中把弹匣掉了,甚至于他在开枪射击的时候,都不知道弹匣已经掉了,可后来在拆航弹时,却能滔滔不绝的说出各种专业知识,还能顺利拆除,前后有太多矛盾。

更为关键的事,段显峰太书生气,特别是在面对全军战士伤亡的情况下情绪化的表现。

像这样一个没有经过战场历练的人,你如果是上级首长,你会把全连一百多号人都交给他吗?

理论显然只是理论,毕竟不是真实的战场,就如赵括纸上谈兵(不好意思,又把他拿出来了),虽然嘴上谈论滔滔不绝,但真实战场环境下,他又能发挥出几成功力。

真正符合志愿军连长的形象,最合理的还应该是老电影《上甘岭》中的形象。

志愿军中下级军官士兵,一般而言都是旧社会穷苦出身,没有接受过什么正统的军事教育,所以讲话直来直去,不会绕弯子,形象上也应该是比较粗。

电视剧《上甘岭》中,基本上出现所有的营以下军官,都应该算是比较合格。

除了段显峰这个副连长。

尽管整个剧中,演员已经尽可能的想要表现当时上甘岭战役中紧张的氛围感,但并没有体现的特别充分。

为了体现剧情中八连在到一号坑道时是无损进入的事实,把这一功劳安排在段显峰合理布局上,显然也有失偏颇。

按照正常的逻辑,当时上甘岭597.9高地已经守不住的情况下,军情一日紧张一日,八连的增援至关重要,身为连队主官,应该考虑的是尽快增援。

当然,这不能说身为一个军事主官,就只为完成战斗任务,不去爱惜战士们的生命。

真实的战场环境,有时候迟慢一秒,就意味着很多人丧失生命,所以关键时刻其实是考虑不到方方面面的,思维其实只会剩下一个简单的逻辑,而不是全面的分析。

李保成率领八连几乎无损的登上597.9高地,除了本身防守任务艰巨外,还要面临部队士气低落的问题。

当年,上甘岭战役期间,坑道坚持作战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加上后来作战中的战士们大量伤亡,对战士士气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也正因为如此,李保成才与教导员李安德成立以八连为主的党支部,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毫无疑问,在电视剧《上甘岭》中段显峰这样一个人,在如此酷烈的战场环境里,无疑太“软”了,也正如之前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在铁原阻击战之前,洪学智说傅崇碧是书生气质,对他是否能打得了一场酷烈的战役存疑(后来确实能打得了,这一点我们有机会做另外讨论)。

另外,整个坑道里的氛围,也完全不像是大战以后得摸样,也许是因为采取了暖色调,所以感觉格外的温馨。

段显峰在与其他党员干部在讨论作战任务时,好像觉得不是在面临什么危险任务,倒像是一次平平常常的对话、会议,完全没有大战来临时的紧张感。

要知道在连番大战下来以后,整个人身心疲惫的状态,光靠振作是无法完全遮掩住。

在这一点上,老电影的体现就很好,比如大战过后,坑道内战士们七零八落的坐在地上休息,双眼空洞无神、

这是一个人在极度疲惫以后的正常反应,并不是说他们就丧失了斗志。

老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幕是女卫生员唱歌安抚战士们情绪,这事儿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取材自45师医政股收容所王清珍的故事。

当时,坑道内的环境异常憋闷,战士们经过连日来的作战,士气很是低迷,因此王清珍曾用沙哑的声音唱歌,来缓解战士们紧张的情绪。

也正因为是在种种困难下坚持斗争,所以上甘岭战役才显得格外的特殊,他不仅仅是一次战役上的胜利,而是中国人意志的集中体现。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