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写文言文引热议,网友:感觉是教授所写!揭开背后教育真相

敖爸聊教育 2023-01-27 21:52:47

☛说明:本文仅就大家提到的小学生写作问题进行探讨,不涉及其他诸如数学英语艺术科学等学科领域。孩子应该是多方面均衡发展的,有了这个前提,再去发展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擅长的领域。

在前段时间,我分享了一篇女儿原创的《红楼梦》读后感,没想到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

从网友们的回复中来看,有不少热心网友对孩子给予了点赞和肯定,表示孩子未来可期。

当然,我女儿也并非是网友们所说的神童,她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天赋,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

只是因为受益于更适合她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得她身上的潜能被充分挖掘了出来,被学校老师和同学誉为“小才女”。这个问题我在后面还会具体谈到。

孩子要成人成才,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培养,其中又以家庭教育最为重要,家庭教育的好坏基本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成就。

当然,也有很多网友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一个小学生根本就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一些网友提出这些质疑,在我看来很正常,且不说不了解我家孩子实际情况的网友们,即使是身为家长的我,在孩子第一次写出儿童诗、古体诗、格律诗、连载小说及文言文时,我也是感到不可思议。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现实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少是写作困难户,写作文是他们最害怕的事情。

我们看到,很多孩子都已经读小学中高年级了,还是写不出像样子的作文,就连最基本的句子通顺都难以做到,更不要说作文的立意有多高、文采有多好了。

我们知道,人如果长期受某种现象的影响,思维认识就会固化,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小学生是不可能写出这种富有思想和文采的作文来。

甚至还有网友断言,这读后感是专业语文(大学)教授所写的,让人啼笑皆非。

实际上,我们只要认真读完孩子写的读后感,就会发现,正是因为没有经过任何大人和老师的修改润色,这篇读后感有不少的“硬伤”。

稍有脑子的人都知道,这种“硬伤”对小学生来讲当然很正常,但如果真是一个大学中文系教授写的读后感,断然不会出现这种“硬伤”。

我认为,孩子写作上的不完美和不足恰恰是他们自我成长中的一部分。这种不足和不完美并不是致命的,只要家长能引导好,孩子在内驱力下通过自我学习和钻研,就能逐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真正致命的是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以致把孩子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给“扼杀”了。

所以,我们会看到小学生的总体作文水平不尽如人意,即使是所谓的语文学霸,大多数也只能写出毫无个性和思想的套话作文。

长期受此影响,人的思维就会产生固化,很多人因此把小学生写不出这种类型的作文、或只能写些套话作文当作一种常态。

如果猛然之间发现竟然有小学生能写出这样的读后感,就会觉得很不真实、很不可思议,自然就得出这文章不是孩子本人写的结论,可能是某个大人甚至是某个大学教授写的。

且不说不了解孩子实际情况的网友,就连身为家长的我们,也都曾经不敢相信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但事实上,这篇读后感百分百是孩子独立写出来的。

小学生是不是真的就像某些人所想的那样,写不出这样的文章了吗?非也!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百年前民国时代一所镇立小学的孩子写的一篇作文,就会发现,一个普通小学生所写的日常习作,无论是精妙的文字,还是高远的立意,都已远非我们现在孩子所能相比。

读完之后,我们看看别人家孩子写的东西,再看看自家孩子写的东西,两相对比,高下立见,相信有很多家长都会发出由衷的感慨。

明明现在大多数孩子的日常营养、拥有的教育资源、家长的文化程度等都比百年前的同龄孩子更占据优势,可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连句子通顺的作文都写不出来呢?更别提能写出像百年前小学生那样立意高远、文字精妙的作文来,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去深思。

下面再来看看我女儿第一次尝试用文言文写的游记,这篇游记是在孩子刚结束三年级的时候写的,因为下学期马上就要升入四年级了,也算是四年级之作。

从这篇游记中,我们很明显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基于平时大量阅读积累的支撑,孩子是无法在引经据典时做到信手拈来。此外,文中还有多处对仗工整的文字,这都是外面那些作文速成班无法做到的。

孩子也非常喜欢写诗填词,会利用平时的零碎时间去创作诗词,当然这仅是她的一种兴趣爱好,实际水平不能和大人相比。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孩子所有原创诗词都未经任何大人的修改,因此在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的“硬伤”,但我的看法是,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只要孩子始终保持这方面的兴趣就够了,我们家长就只要做好一件事——不断去鼓励孩子。

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就会找到成就感,自发地通过钻研、学习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下面是她在前几天创作的一首词。

事实上,只要孩子在生理上没有任何的缺陷,是正常的,世上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潜能,而且这种潜能是无限的。

但遗憾的是,由于家长在教育上的不给力,导致很多孩子身上的潜能并没有真正挖掘出来。

针对语文学科,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写出一篇漂亮的作文,但不少家长既没有遵循基本教育规律,也没有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致耽误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根据我的观察,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最为常见的错误做法有如下几点:

▶1.家长没能做到真正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

我们只要看看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大家聊的话题很少和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有关,大都是和学科补习班、考试成绩等有关。真正交流如何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家长并不多见。

不少家长嘴上说重视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实则内心真正重视的还是孩子的考试成绩。

▶2.家长对孩子读什么书不怎么讲究

还有一些家长虽然也很重视孩子的阅读,但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想看什么书就让他们看什么书的做法。

我们固然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但并不表示我们就可以对孩子的阅读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孩子要读什么书,家长必须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当然这种引导并不等同于强制。

举例来说,我们想让孩子去读《史记》,那我们自己就每天抽空在孩子面前拿起《史记》去读一读,哪怕就算做个样子也好于把书扔给孩子就不管的做法。孩子看到了家长专注读书的样子,自然就会感到好奇。这就是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一旦对你读什么书感到好奇,其实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阅读引导机会。

▶3.家长过度参与孩子的写作

不少家长名义上是在指导孩子的写作,实则上是在干扰孩子的写作。

这种过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长经常插手孩子的写作,孩子正在构思作文的时候,家长就在孩子身后不断地说这一句要这样写,那一句要那样写;这里要用这个成语,那里要用那个好词。这让孩子还怎么能写下去。

另一方面是家长为了所谓的完美,喜欢亲自操刀帮孩子的作文进行“润色”,把孩子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真正孩子自己写的东西都被家长给改没了。

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孩子在写作文,还是家长在写作文?孩子写作能一辈子依靠家长吗?而且这种家长高度参与的作文即使写得再完美,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不是孩子真正独立完成的。家长自以为这是在帮孩子,实则是在毁孩子。

这些做法会使孩子在写作上越来越依赖父母,并逐渐丧失独立写作的能力。

▶4.家长把模仿《作文选》当成提高孩子写作水平的“法宝”

想想看,大多数同龄人的写作水平都是有限的(事实上,《作文选》上的作文差不多都是套话文,只能用来应付考试,但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就算孩子能模仿到和《作文选》上习作差不多的程度,也还是和真正的名家大师们差距甚远。

而长期阅读名家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是最省钱、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

孩子读名家名篇,等于是在和名家大师们在进行零距离对话。在长期阅读中,孩子无论是在语感上,还是在身心、思想上都将得到远超《作文选》所能提供的滋养。这是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有别于大多数同龄人的缘故。

▶5.孩子如果学有余力,就要果断升级阅读品味和阅读深度,而不能机械地按部就班

在孩子阅读中,我们很多家长习惯于按部就班。比方说,分层次阅读的确是一种很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专家为每个年龄段孩子推荐了相应的阅读书目,这适用于大多数孩子,但如果我们机械式地去运用这种方法,就会让孩子吃大亏。

举例来说,我家孩子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发现她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她班上老师所推荐的拼音版书目已经不能满足她的阅读需求了,这时候,我就及时帮孩子进行调整和升级,为她推荐了很多内容更深、也更有文化内涵的大部头书籍。

这使得她在阅读能力方面远远超过了班上所有的同龄人。当包括优等生在内的很多同龄人还在看内容浅显的拼音版、图画版的书籍时,我家孩子已经对原版《史记》《诗经》《论语》《孟子》《古文观止》以及各种人文、科技、历史、地理、数学和大部头中外名著等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有些经典书籍都已成为孩子的案头书。

家长在这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引导,而绝不能有任何的强迫和分配任务式的消极做法,这样才能让孩子的高质量阅读能够可持续性地发展,最终成为融进孩子生命之中的习惯。

在孩子阅读兴趣最容易培养的年龄段,家长一定不能错过这个良好时机,否则一旦错过了,以后即使有心想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很难做到。

结语

透过这场由小学生用文言文写《红楼梦》读后感所引发的争议,我们拨云见日,发现了背后一些教育真相。

我从培养女儿的教育实践中发现,“每个孩子都具有无限的潜能”这句话还真不是瞎说。

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孩子,孩子身上的潜能就会被挖掘出来,否则,这种潜能就将永无见天之日。

这就像沉在海底的珍宝,如果不想办法捞出来,它们再有价值和光芒,也没有人会看到。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