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
十月中的最后一场国庆假期之后,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冬天就真的来了。
对于南方的小朋友来说,这句话依然是真的,因为有着立冬这个节气。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没到立冬的时候,气候跟冬天也不是相差太多,到了傍晚之后冷空气一降温,我穿的衣服就很够了。
立冬作为冬季开始的日子,不同于夏季的中伏端午,立冬并不会有太强的个人特色,但是也会有主气候属性的附加。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立冬这天的天气如何,之后才会有怎样的寒冷程度。
那么,研究这些民谚的人肯定会问,立冬具体是在哪一天呢?
立冬与数九。一说到年份,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农历和公历。
由于古代没有先进的科技手段,人们仅仅凭借着眼前的季节变化就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逐渐地发展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计时法”。
虽然具体时间上可能会有所出入,但是农历依然成为我国延续千年的规定时间的方法。
农历每年大约会有二十多个九,每个九对应着十天,然而实际上,这并不是具体指十天,而是指这个“九”里的天气要有这个九的程度。
而这些条条框框自然也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
由于古人都以身作则,冬天来了,外面就很冷,那么只能推理一下了:“如果是冬天的话,这就很热了,难道夏天也不会很冷?
所以夏天就一定很热!”
于是乎,就有了春夏秋冬。
立冬作为四时八节之一,具体是哪一天呢?
一般是农历每年九月或者十月的某一天。
每年公历上11月7日到8日之间,几乎总能找到一个立冬。
至于这两天是哪一天,那就留给研究古代农业的人去挖掘这一天的意义了。
因为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必须很重视啊!
为了不让自己下个决策失误,后果严重,古人们也学会了用自己眼前看到的天气来判断准确性。
果不其然!
立冬当天太阳出来了,天气晴朗,心想:这一冬肯定是比较暖和了,于是收割粮食之后都开始晾晒粮食;
第二天地上起霜了,心想:该冷了,于是赶紧穿厚衣服!
可见古人的观察能力还是相当值得我们学习的。
“冻死老牛”。既然眼睛能看出一些东西来,那耳朵呢?
人类在古代的时候大多还是有一些合理感知能力的!
下雪的时候,人们肯定没办法不听见,当雪从屋檐上飘下来砸在地上的声音的时候,地上的雪一定会发出沙沙的声音;
只要小雨滴落在地上,就能听到滴滴答答的声音。
然后,如果当落下来的小冰块连续不断地啪啪作响的时候……
人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这好像是雪,但是怎么这么大呢?
大到连风都觉得不爽?
这么说的话,那就是大雪了!
古人讲究谐音,于是乎,就有了“冻死老牛”这句民谚。
它全句是:“上午立冬,冻死老牛;下午立冬,单衣过冬。”
原本如果只是第一句的话,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只是牛被冻着不高兴,仅仅是谐音工整而已,但是第二句却展现出了另一种风景。
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下午这天可能不会太冷,于是只穿件单衣就出门了,但是晚上回来的时候,我发现我还是冻着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立冬这天出来的时候天气还很好,于是没有穿厚衣服,但是到了下午的时候却产生了降温。
到了傍晚之后,现在不再有阳光照耀了,于是气温急剧下降,让我哦在傍晚进入回家的时候就冻死了。
由此可见,古代仅凭一点经验观察和推理就能够知道很多知识,而且还非常重视!
他们在晚上回家之前看了一眼夜空和云,但是假如云层都大,可以推测出应该降雪。
同样,他们也听见没有听见雪掉下来的声音,所以就进行了具有先见性的准备。
如果不小心被冻死也就算了,更重要的是几百年前人的家里怎么能暖和?
那时候没有热气,没有取暖器之类的东西,如果家里回不来的话,被冻死也是很正常的。
数九多少。那么,在三九四九算什么?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不同地区,他们习惯用来判断寒冷情况的东西都会不同。
南方自然就对北方数九和冰雪等事物不是很关心,所以他们也没有流传关于立冬三九四九之类民谚,只是自下文化比较进步一些而已。
在南方地区,他们寒冷天气真正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在“三九”和“四九”这时候,说道,这也是人们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经验。
而北方地区流传更多有关立冬的民谚可见一斑。
按照民间望天象,一年四季都有各自特色:
春暖花开;
夏天雷电交加;
秋天乌鸦叫个不停;
因此冬天下雪的前兆吼声很大;
但是噜噜呜更重要的是农田产品丰收!
以此可以推断出,当立冬当天很多乌鸦叫的时候,这一年肯定丰收!
这些经验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礼物,但是现在要我们去理解它们却困难重重:不光算不上电音时代,有些歌甚至没有发音,还要我们去如何想象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