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八十九讲
第二册 宋朝、金朝书法批评
第二章 "探析苏轼与黄庭坚:文人书法中的艺术意蕴与美学追求"
第一节 论及苏轼与黄庭坚
一、"苏轼的艺术人生:书法、文学与哲学的交融与革新"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乃眉山(今属四川)人士。嘉祐进士出身,神宗在位时担任员外郎,曾主政密州、湖州、徐州。因对王安石新法心存不满,元丰二年(1079 年)被贬至黄州。哲宗元祐年间司马光复相,苏轼应诏还京,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
此后出知杭州,又遭贬谪惠州、儋州。他身处北宋后期党派纷争的政治漩涡,一生经历颇为曲折。其政治立场倾向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在旧党之中,他属开明一派,与司马光亦有冲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不合时宜”。故而仕途屡经沉浮,“身行万里半天下”。
然而其才情非凡,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诗作清新雄健,堪称一代宗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作开创北宋豪放一派。其学问广博,思想新颖,非一家一学可束缚。至于书画、杂艺,亦闻名于世。
因欧阳修等人的倡导与亲身践行,北宋文人对书法的兴趣愈发浓厚。苏轼延续了欧阳修热衷探讨书法的风尚,并将其进一步弘扬。作为继欧阳修之后新的文坛领袖,苏轼在文艺的各个领域皆成就斐然。他一生交友广泛,乐于提携后辈,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对诗文书画皆有兴趣且付诸实践,由此带动了原本不太繁荣的北宋书法。
苏轼还有一显著特点,他为人豁达,面对政敌,一方面能坚守自身政治立场,与之划清界限,但涉及文学艺术,只要对方有长处,他便十分乐意给予肯定。例如,他对王安石的文章、书法皆评价颇高。前文讨论欧阳修时提及对苏轼的影响,然而诸多问题可以说欧阳修起了个头,苏轼接着阐述。又有些问题,欧阳修未明言,苏轼则挑明来讲。
当然,苏轼不单是欧阳修的继承者,更是引领一代风气的思想者。待苏轼主盟文坛之际,风气确有重大转变,形成了全新的书法理念。就苏轼书法思想的渊源而言,他和欧阳修存在差别。欧阳修的人生哲学较为务实,虽说也存有归隐山林的想法。而苏轼则将中国古代道家的理念充分施展,其政治思想亦非儒家正统。
后世指责他为纵横家,喜好议论,这一点确实切中要害。当然,从文艺思想的角度来看,他更多地受到道家、禅宗,尤其是《庄子》思想的影响。他的弟弟苏辙曾这样描述:“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继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其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苏轼的思想存在一个显著特点,即喜爱翻案,如同庄子、禅宗里的故事那般。对于前辈的旧论,他都会审慎思考。他不习惯因袭旧说,故而其思想中有诸多新颖的内容,开启了一个时代对艺术问题深入审视、不盲目崇信前人的风尚。正因如此,他也赢得了众人的尊崇。
苏轼在艺术领域是个全能型人才,既擅长诗文辞章,又精通书法、绘画。在文艺范畴,他可谓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自他起始,称得上文人的,通常都会将书画、辞章等当作自身的基本素养。这种集多种才能于一体的现实状况,给文艺批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各类艺术门类的审美要求相互融合,并逐渐总结出一些为各门类艺术所共有的规律。在这方面,苏轼堪称真正的开创者,他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与画如此,书与诗、书与画亦如此。实际上这是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构建的一个全新的文艺批评格局。这与唐朝形成了鲜明对照。
就书法理论来讲,张怀瑾通过比较来寻求差异,所谓“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进而得出书法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特征。苏轼则致力于寻求共同规律,将书法、诗文、绘画等艺术一并思考,从艺术的整体高度来把控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
稍后的范温说“夫书画文章,盖一理也”,这正是苏轼思想的总结。《东坡题跋》卷四《跋君谟飞白》云:“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个别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世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
苏轼认为天下事物的道理是相通的,能够通晓天下事物的总规律,便有利于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理解。相反,仅仅从事某一具体事物的研究,而不涉及其他,必然会受到局限。孙过庭《书谱》着重指出各种书体之间存在的“通规”,而苏轼不但认同这一点,还进一步力求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苏轼继承了欧阳修的余事书法观念,力倡自由且非功利的书法艺术,坚决抵制有意于书。他将书法视作娱心、遣意的方式,犹如游戏一般,既达成了休憩身心的目的,又能够自如地展现心灵的活泼与自由,而非为了刻意求新。
苏轼反对刻板的规范,主张彰显多元的趣味。他在《答张文潜书》里表示:“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安石)。王氏之文,未必不佳,然其弊病在于喜好使人与自己相同。自孔子起都无法使人相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皆不可相互转变,而王氏却妄图以其学说统一天下。土地肥沃之处,生物相同却又有别于所生之物,唯有荒瘠斥卤之地,放眼望去皆是黄毛白苇,此乃王氏所追求的相同。”
苏轼此论虽针对文章,但能够代表其整体的艺术主张。苏轼觉得,世间诸多事物不能依靠固定标准衡量,他在《前赤壁赋》中讲道:“若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不曾有一瞬的停留;从不变的视角来看,则万物与我皆无穷无尽。”尤其在艺术方面,更是如此。苏轼一生喜好论书,留存了众多评论书法的文字,散见于诗、文、题跋当中。
(此讲内容共计:2288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主编)
2024年10月9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