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能投核弹,歼-20有无必要针对性升级?全隐身空军未必高效

老王的工匠铺聊武器 2024-05-16 23:05:32

最近土耳其成功首飞了他们的首款隐身战机,原本型号是TF-X,意思就是“土耳其战斗机X(Turkish fighter-X)”,埃尔多安亲自宣布这款战机名称为“可汗(KAAN)”,有一说一,非常好名字,使我们的卫青霍去病策马扬鞭……

不开玩笑啊,这款战斗机的出现确实标志着土耳其航空工业能力的进步,毕竟隐身战机的外形大多数国家都做不出来(虽然“可汗”也有英国BAE参与设计),而这一次的事件也让我意识到,世界各国空中武装对于隐身技术的需求,正在扩张,未来留给非隐身战机的位置可能不多了。也许运输机、预警机等辅助类或者特种军机不会采用隐身技术,但是执行作战任务的军机,也就是歼击机、攻击机、强击机和轰炸机,可能都会采用隐身技术,或者反过来讲,让除了轰炸机之外的其他作战飞机的功能,全都集中到一款隐身战机上来。

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聊的主题,其实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隐身战机多用途化这条路能不能走?另一个是能不能其他作战飞机也进行隐身化设计,实现全隐身战斗集群?聊这两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则旧闻,可能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但也请容许我再啰嗦一遍。去年11月的时候,五角大楼对外宣布他们将研发B61-13新型核弹,当量是36万吨TNT,可以被F-22和F-35战机挂载,用于攻击坚固的地下军事目标。

它的前型号是美军在2022年启动小批量量产的B61-12,当量最大仅为5万吨TNT,这一型号同样可以由F-35挂载,并且该型战机已经完成了投掷B61-12模拟弹的试验,证明了隐身战机挂载战术核武器,进行战术核打击的可行性。而这一型号的B61核弹,有资料称美军计划部署480枚。作为探讨建设空中全隐身战斗集群这个话题的引子,我们就先说说让隐身战机去执行战术核打击这种任务。

注意,我说的不是B-2这种隐身轰炸机,而是F-35这样的多用途隐身战斗机。其实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让F-35这种飞机去执行战术核打击,比出动B-2成本要更低。F-35的每小时飞行成本大约是4.4万美元,老实说这种成本已经是F-15EX的接近两倍了,但仍旧比B-2的每小时6万美元(也有消息说是10万美元)要便宜。而且作为一款多用途战斗机,F-35的生存能力,显然是要比B-2更强的,这显而易见的事情,人类空战史上极少出现轰炸机击落战斗机的战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轰炸机机群被战斗机群一边倒的屠杀殆尽。

如果面对的是防空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小国家,他们不具备成熟的反隐身雷达技术,那么凭B-2自身的隐身能力尚可单刀赴会,可如果面对的是大国,那么B-2就必须要叫上护航机群,才有可能抵达目标区域上空投弹。我们前面只是说了每小时飞行成本,可在实战情况下护航机群包括参与行动的B-2本身,都是有可能被击落的,这也需要算到行动成本之中。如果执行的还只是战术轰炸任务,那显然是亏大发了。

因此在空袭别国的战术级地下军事目标时,仅从成本上来看,让F-35本身具备投放钻地核弹的能力,显然是比直接出动B-2更具有优势。但是这并不能说明F-35或者未来的更先进的隐身战机就能平替B-2这种专职的隐身轰炸机了,否则美军还研发B-21干什么?像GBU-57这样的巨型钻地弹F-35可带不动,并且执行来自空中的战略打击任务,还得这种体型更大,弹药装载能力更强的战略轰炸机来进行防区外发射。

那么我们的歼-20,或者未来更先进的隐身战机,有必要点亮这一条技术路径吗?这个问题当然每个人看法不同,而我的看法就是没必要,让歼-20改进型去干强-5甲的活,冒着被敌方反隐身力量击落的风险,强行给敌方重要目标送上“太阳的温暖”,那我们发展了这么久的火箭军和空基防区外打击能力是干什么用的?这种打法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但那是对于美国空军而言,对于人民空军来说就没这个必要。

因为很明显一点,F-35的主要定位就是多用途,美军对它的需求是进行多域战中的关键一环,不光是要有一定的空战以及对地攻击能力,还要有先进的侦察和协同作战能力,他们想把包括F-35在内的防空、侦察、对面打击等装备全部捏成一团,成为一个体系,这显然是为了跟实力相近的大国对抗做的准备。

可是F-35虽然在技术上足够先进,但有限的体型去容纳这么多功能,必然会导致其在单项功能上的能力缩水。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全世界隐身战机都有一个缺点,就是内置弹舱的容积对它们的弹药挂载量限制很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非隐身战机挂了一堆副油箱、远中近程空对空导弹或者对地攻击弹药、反辐射导弹,但是鲜有看到非隐身战机这么干的。F-35确实有“野兽模式”,但那是在大幅牺牲隐身性能的前提下实现的,因为外置挂架和弹药会增强雷达波反射率。

本来F-35这种隐身战机,在面对具备反隐身能力的大国时,其隐身能力并不能保证生存率,只是在对付其他国家时有明显效果。简而言之,隐身战机要想多挂载弹药,那就要牺牲隐身能力,要想在不牺牲隐身能力的前提下,既能执行对空作战,又能进行对地或者反舰打击,那么就要在本就有限的弹药挂点上进行取舍,但这么做显然会让隐身战机的对空、对地和反舰能力明显逊色于非隐身战机,至少非隐身的多用途战机不需要考虑外置挂架破坏隐身外形这点。

因此我对“隐身战机多用途化”这个问题的观点是,应该实现多种机型互相配合,而不是将所有能力全都集中在一款机型身上。之前空军宣传部门一直在宣传的“三剑客”,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体系化作战能力加持下,歼-20专门负责拿下制空权,歼-10C和歼-16本身就是多用途机型,歼-20数量以及单机弹药挂载量不如它们,那它们既能支援歼-20进行空战,也能挂载相对应弹药,对敌军的雷达站、机场、地面目标集群和海面目标实施打击。

这样做虽然在行动成本上不会比出动多用途的隐身战机便宜,但打击效能会比限制诸多的多用途隐身战机要好。而且事实上美军也不会傻到在与大国军队交锋时,还是让F-35或者其他先进机型单刀赴会,他们作为体系化作战的领军国家,一样也会出动海陆空天以及赛博空间的作战力量进行联合行动。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了。其实在表达第一个问题的观点时,就已经表明了一点,隐身战机目前是技术最先进的空中作战平台,这个不假,但在各国空军的生态位中,它们还不能平替现役的非隐身作战机型。除了弹药挂载量的限制、研发制造的技术门槛更高、资金需求更大之外,隐身战机服役之后的全寿命使用和维护成本,也比非隐身战机要高得多。前面已经举了例子就不再多说了。

而且我再强调一遍,现代战争是体系化、信息化作战,即便是隐身战机也不能在实战中脱离体系,尤其在面对大国时,各位可千万别“斗兽棋”思维上脑,现实空战绝不是《皇牌空战》那样的,最起码异次元挂架这种科技……(⊙o⊙)…你们觉得要多少年才能研究出来?

这种体系化作战思维就决定了,非隐身战机仍旧能在现代空战中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关键就在于预警机以及地面雷达、卫星等组成的态势感知网络。说一个比较反常识的结论,非隐身战机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也是能够与隐身战机一战的。

注意我说的并不是近距离格斗,那样具有超机动优势的隐身战机必然会胜出,像网上盛传的2009年红旗军演中,法军阵风“击落”F-22的事情,那其实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小概率事件,并且那次演习中阵风整体上并未占据优势,只能说“虽败犹荣”。我要说的是在预警机以及地面雷达提供反隐形能力,同时由预警机提供中继制导能力前提下,非隐身战机只需要发射远程制导空对空导弹,就有可能命中对方的隐身战机。

这也就是所谓的“A射B导”技术,当然我也承认,这是一个相当主观的观点,毕竟无论是演习还是实战,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实际案例,这种战法目前仅存在于理论上,并且敌军隐身战机如果是在空对空导弹的不可逃逸区之外,那就有可能利用超机动能力消耗来袭导弹的能量,从而躲避导弹,因为此时导弹燃料已经消耗完了,全靠惯性飞行。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种战术很适合用来在取得电磁优势的情况下,打掉敌人的预警机,这一任务对战机隐身能力没有硬性要求,且让非隐身战机干这个活成本更低。一旦打掉敌军预警机,敌军隐身战机的态势感知能力也会出现漏洞,仅凭机载相控阵雷达和光电探测设备也难以取得全面的战场情报,毕竟体型小,带不了大功率设备,探测范围比预警机要小得多。

综上,打造空中“全隐身战斗集群”的主要问题,核心还是成本问题,隐身技术在目前来说实在是贵,财大气粗如美国也做不到全面铺开,F-15、F-16和“超级大黄蜂”他们一样用得不亦乐乎。其次就是隐身技术对战机弹药挂载量的限制,使得其无法落实到需要携带大量弹药对地面目标实施打击的强击机或者攻击机身上,并且在现役机型上直接“魔改”,技术复杂程度以及成本可能比重新造一款新机型更大。最后体系化作战思维以及能力,让非隐身战机也能成为现代空战不可缺少的一环,没必要为了追求隐身优势强行“升级”,那样有可能适得其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