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界壕总长有5000多公里,几乎伴随着金朝一直在修建,持续了80余年。
但是随着金朝覆灭,金界壕很快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从金朝灭亡到乾隆皇帝过问,中间持续了500多年。
耗时这么大,绵延这么长的金界壕为啥会销声匿迹呢?一方面北方寒冷干旱,而且塞外的风沙比较大,金界壕挖了以后不久就被风沙填平了,因此需要不停开挖,甚至到了金朝灭亡时很多段落已经不完整了。
还有一方面的原因,金朝从未对金界壕正式命名,翻阅《金史》,金界壕有边堡、关堡、界壕、壕堑等多个名称,没有统一的名称就很难被传播,不能被传播,就容易被遗忘。
最早关注到金界壕的是一个俄国人,他叫阿历克塞维奇。当时阿历克塞维奇来到外蒙古和黑龙江,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发现了岭北线。
阿历克塞维奇一度推测这跟成吉思汗有关系,并命名为成吉思汗边墙。这个一直持续到近现代。
到了1897年,晚清政府编纂《黑龙江舆图说》,当时史地学家屠寄负责这件事情。屠寄通过调查,又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把这段边墙命名为金源边堡。
与俄国人阿历克塞维奇相比,屠寄已经能够对金界壕的年代和形态有更为准确的表述。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对金界壕进行了考证,并写了一本介绍金界壕的书。在这本书中,王国维把金界壕修建的时间、目的、形态、走向等进行了准确论述。后来人们研究金界壕一般都会参考这本书。
“掘地为沟堑以限戎马之足”,王国维告诉大家,金界壕修建时为了防止骑兵突袭的。王国维还认为金界壕需要有界壕和边堡,“有壕堑则不能不置戍守,置戍守则不可无堡垒”,要形成一套防御体系。
但是有一点,王国维并没有把金界壕纳入到长城序列。王国维认为长城是在高山上建边墙,是“正地貌”建筑,而界壕是在平地挖壕沟,是“负地貌”建筑。
由于王国维的权威地位,他的观点影响了很多人,也影响了很长时间。现在金界壕就是长城几乎已经成为了学界定论。
首先,金界壕壕堑内侧夯筑的土墙,这些高出地面的土墙是线性的、连续的,且界壕内侧有屯兵的边堡,又是因军事目的而修建,这些都完全符合长城的特征。
更重要的一点是,长城形态都处于创新状态。中后期的金界壕土墙上的马面能够突出土墙外四五米,宽也有六七米,这样技能加固墙体,又能居高临下射箭,还能阻挡游牧骑兵,所以很多人把金界壕称为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