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割韭菜”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许多人试图成为那个“收割者”,但现实情况是,真正有价值的标的物变得越来越难以寻觅,而那些对市场了解不足的人则容易成为他人眼中的“韭菜”。
关于楼市的未来走向,我本人也满怀希望,坚信十年后,房价将超越目前的水平。
然而,问题在于,这种增长是否值得人们期待?
如果房价只是从每平方米两万元小幅上涨至两万一千元,那么十年间的增值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市场上总有一些房产专家鼓吹抄底机会,声称房价已经触底反弹,地方的收储行为也被频繁提及。
然而,这些言论背后往往充满了信息迷雾,真假难辨,容易误导那些不明真相的普通人。
实际上,不论是新房还是旧房,地方政府收储时并不会以全价购买,折扣幅度之大令人咋舌。
据我了解,某些新房的收储折扣甚至可以低至五五折到六五折之间。所谓“原价收购”的说法,不过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以如此低廉的价格收购房源,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房价走势持谨慎态度。
打折收储实际上是为应对未来可能的进一步下跌而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也反映了他们对市场缺乏信心。
至于为什么房企不能直接以低价销售给消费者,关键在于这些低价房源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体系,与公开市场是隔离的。
如果房企直接以六折的价格销售,不仅会扰乱市场价格体系,导致二手房市场崩溃,还会严重打击房企拿地的积极性。
特别在许多地方,土地成本占房价比例较大,六折售房几乎等同于深度亏损,可能导致地价下跌的连锁反应,进而引发市场剧烈调整。
二手房价值的调整尚且温和,但如果新房价格和地价同时下降,则会导致市场硬着陆,这对经济系统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因此,开发商将大量折扣房产出售给地方政府,转为保障性住房,可以暂时缓解市场压力,是一种权宜之计。
房地产在经济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任何一次变动都会牵动整个经济系统的变化。
如果房地产突然崩盘,将引发经济领域的大规模动荡。
目前,社会的运转相对平稳,这得归功于房地产市场还处在一个相对温和的调整期。
回想1998年至2002年期间,就业市场的严峻状况超乎想象,即便是基础职位也需要关系和前期投入,那时的生活艰难程度远非今日所能比拟。
今天,努力工作依然可以获得回报,而在那个年代,情况未必如此。
对于80后这一代人,他们经历了连续的经济增长和快速致富的机会,而现在突然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心理落差自然很大。
尤其是那些在市场高点贷款购房的年轻人,如今不仅要面对资金紧张的压力,还要担心工作稳定性。
而对于那些早年积累了财富、债务较少或无债的老一辈中产阶级来说,他们凭借稳健的财务状况,即便收入有所波动,生活质量仍然有保障,甚至可以选择“躺平”,享受旅行和被动收入带来的悠闲生活。
真正的难题在于那些刚刚步入中产阶层、背负沉重房贷的群体。
他们无法像前辈那样轻松选择“躺平”,每月的房贷就像一道紧箍咒,迫使他们不断向前奔跑。
在如此沉重的负担之下,这群人正在接受着一场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在2016年至2021年的六年间,每年均有城市房价飙升,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金矿”。
例如2016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房价翻倍,让不少人赚得盆满钵满。
随后几年,从西安、成都到洛阳、徐州,再到苏州、盐城,甚至东莞、宁波,每年都有城市房价飞涨,让投资者资产翻几番。
这种连续多年的财富神话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尽管市场已经回归平静,许多人仍旧怀揣着通过买房一步登天的财富梦想。
这些梦想者大多来自工薪阶层,他们拥有稳定的收入,但缺乏创业的勇气和股市投资的胆量,希望借助他人的成功经验实现财富积累。
对他们而言,购房似乎是实现年薪百万梦想的唯一途径。相比于创业或在股市中冒险,购房似乎门槛更低,成功的例子也更为直观。
然而,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则,房地产市场不会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房价的涨跌是由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以及供需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人的喜好来决定。
过去那种依靠运气购房获利的策略已经不再适用。
总而言之,尽管房产市场让人心动不已,投资者还是得保持头脑清醒,别盲目随大流。
购房是一项重大决策,需要综合考量自身财务状况及市场环境,切勿轻信市场传言,以免成为下一个被“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