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内耗第一人,谁能不爱苏东坡?

幻翠聊文化 2023-09-06 19:38:12

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了12位公元1001年到2000年的“千年英雄”,苏东坡成为全亚洲唯一上榜的人物。

苏东坡这个人,可太有意思了。

乌台诗案发生,他被抓进了监狱,九死一生。

那段日子,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可是每次审讯完,他都倒头呼呼大睡,鼻息如雷,丝毫不担心自己明天会如何。

出狱后,抬头一看,云淡天青,嗅了嗅新鲜空气,微风拂面,诗兴大发,又忘了自己因诗文入狱,当即挥笔写了两首诗下酒。

写完之后,想到自己的经历,当即掷笔一笑,“我真是不可救药。”

诗人余光中说:

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在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就很好,他可以做很好的朋友,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01

写《苏东坡传》时,林语堂乐得不行,他说:

写这本书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苏东坡的一生,活得潇洒,活得快乐,所以我们读他一生的经历时,我们也会觉得快乐。

他一生经历坎坷,但在高潮时,他未曾迷失自己,低谷时,他也不曾陷落其中,他总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

就像林语堂说的,他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1036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不到三十岁,性格古怪,思想独立,沉默寡言,特立独行。

此时的苏洵,一介布衣,功名没有,才名没有,儿子也没有,家中挂着一张张仙人画像,苏洵天天对着画像祈祷,希望上天能给他一个儿子。

1036年12月19日,苏洵的大儿子苏轼终于来到了这个世界,并且健康成长,随后,小儿子苏辙也来了。

这就是日后名垂青史的三苏。

苏轼六岁入学,聪颖无比,每天放学,他都盯着鸟窝看,但母亲告诉他,万物平等,不要抓鸟。

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母亲便教孩子们读书,读到《范滂传》时,苏轼问母亲:

“如果我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母亲告诉他,你要是能做范滂,我就能做范滂的母亲。

母子两人相视一笑。

苏轼想成为的范滂,究竟是何许人也?

此人少年大志,立志要澄清宇内,他志行高洁,勇敢无畏。

10岁的苏轼,就想成为这样的人。

一个人的理想所在,很多时候,往往决定了他努力的方向。

简而言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你会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02

苏轼想做范滂,所以他努力读书,18岁时,他已经博通经史,能诗善画,文章辞赋,无不精通。

此时的他,也到了参加科考的年纪了,苏轼不是特立独行的人,他从不拒绝科考,也不拒绝那个时代的很多东西。

在父母的安排下,他娶了15岁的王弗,成了家,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件大事。

第二年,父子三人一同进京赶考,这年,苏洵47岁,他拿着两封推荐信,其中一封,是写给文坛泰斗欧阳修的,另一封,是给梅尧臣的,这两人,都功成名就,大名鼎鼎。

这一年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

科考完成,欧阳修在阅卷时,读到《刑赏忠厚论》,大为欣赏,本想评为第一,但他觉得,这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章,为了不给别人说闲话的机会,欧阳修将这篇文章定为第二名。

然而,这不是曾巩的文章,而是眉山才子苏子瞻所作。

欧阳修没有发现苏轼在写文章时的大胆,但梅尧臣却发现了,因为文章中有一个典故,梅尧臣自诩读遍史书,但想破脑袋,也不知道出处。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他问苏轼,此典故出于何处?

他万万没想到,苏轼竟然会告诉他:

“是我所杜撰。”

梅尧臣惊讶得不行,苏轼解释说:

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之中耳。

欧阳修是真正的读书人,看见苏轼这个才华横溢的后起之秀,他有的尽是欣赏和提携,他是苏轼真正的贵人。

欧阳修毫不吝啬对苏轼的赞赏,他对同僚说: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他还对儿子说:

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我。

苏轼遇见欧阳修,这是他的幸运。

初入仕途,苏轼就金榜题名,可谓前途无量,一时之间,无人不知眉山苏子瞻。

然而,就在苏轼准备一展身手的时候,家中竟传来母亲病故的消息,苏家三父子,只能赶回家,苏轼也为母亲守丧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兄弟再赴京城,他们诗歌唱和,无拘无束。

樵夫在山中打柴,怡然自乐,苍鹰在空中翱翔,悠然快哉。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自由的,可是人生呢?

人生苦短,难道一辈子都要这样消磨于功名利禄之中? 这究竟值不值得?

苏轼开始思考,人生该何去何从?

船夫在讲神仙鬼怪的故事,苏轼听后,他觉得人可以成仙,但苦难就在于难忘人欲。

确实,人生无数痛苦,都是因为欲望。

然而,人本身就是一团燃烧着的欲望之火,火熄灭了,人也就走了。

03

1061年, 苏轼被调离京城,做了凤翔府判官。

这对他似乎没什么影响,唯一让他难受的,就是不得不和子由分离,他处理完公务,就四处游玩,日子好不快活。

苏轼为人天真烂漫,交游广阔,而且总是推心置腹地交友,妻子警告他,君子之交淡如水,速成的友情都是假的。

但苏轼就是这性格,他不忙就不爽,于是就自己给自己找事情。

凤翔干旱,久不下雨,苏东坡爱民,就写文章和雨神讲道理,滔滔不绝讲了一大堆,估计雨神被说服了,降了雨,苏轼高兴得不行,将自己后花园的亭子都改名为喜雨亭。

苏轼很喜欢讲道理,他不止和人讲道理,和各路牛鬼蛇神,他也讲道理,有人突然发疯,当地人说是被鬼上身了,苏轼就开始和鬼讲道理。

总之,在他看来,人活着,还是要讲道理的。

在凤翔府,苏轼有个顶头上司,人不坏,但每次苏轼前去述职,都等了很久,这让苏轼很不爽,于是,他就动笔,写文章讽刺一二。

苏轼的输出和输入一样,都很勤快,只要有机会,他不会放过自己有机会读到的书,不断进行输入。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活着活着,人生就变成了重复,而苏轼却越活越新鲜,因为他一直在更新自己。

然而,他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妻子病故后没多久,父亲也因病去世,苏轼再次回家奔丧。

三年后,当他再次回到朝堂,王安石的变法已经开始了。

人生就讲究一个因缘际会,该来的,总是躲不掉,不会来的,任你如何担心,也不会来。

04

苏轼为父亲守丧三年,再次回到朝堂,王安石当了副宰相,大权在握,而且深得皇帝信任。

最重要的是,变法开始了,本想让社会变得更好,可是社会还没变好,官场就先变得乌烟瘴气一团糟。

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是反对的,无数读书人都是反对的。

然而,反对无效。

欧阳修心灰意冷,退隐山林,司马光也被派去了外地,苏轼也请求外调,坚决不与王安石为伍。

最终,苏轼做了杭州通判,他之所以不去退隐,也是因为舍不得。

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

但苏轼到杭州,不仅成就了杭州,也成就了苏轼。

乐天派苏轼,到了杭州,见了西湖,心里就快活起来了,毕竟大好河山,不仅美不胜收,还不要钱。

乐得他诗兴大发,赶紧赋诗一首: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朝堂的事,让苏轼很不开心,可是乐天的性格,拯救了他。

西湖附近,寺庙众多,他没事就前去逛逛,和庙里的和尚闲话聊天,日色渐晚,在人家的灯火之中,他缓缓归来。

有时候,他向山中和尚借一把躺椅,搬到竹林里,脱下长袍,光着膀子在林荫下睡觉。

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总要给生活找点乐趣,他写词戏弄高僧,找个妓女来唱,拉着高僧去听,妓女一开口,老和尚听得哈哈大笑。

有些和尚修行不到家,不守清规,还调戏良家妇女,甚至犯下杀戒,苏轼气愤得很: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

但最让苏轼难受的,还是流离失所的农民,他只恨自己没有广厦千万间。

然而,苦难和哀愁占据不了他的内心,他总能找到这人间美好的东西,然后为此高兴。

虽然这人间破破烂烂,但总有一些让人欢喜的地方。

苏轼写词,他讨厌说不完的闺怨,他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自己的感悟,破除了个人的幽怨。

在杭州,他游玩,写文,他也吃遍杭州美食,但他更想为人民服务,可是官场黑暗,他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只能尽力而为。

但他的眼界,却越来越开阔,他的心胸,却越来越开阔。

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人这一生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05

杭州任职到期后,苏轼北上山东密州,沿途所见,饿殍遍野。

只要看见尸体,苏轼就停下来埋葬,他就这样一路到密州。

密州很穷,他的俸禄又减少了,加上为官清廉,不懂贪污,所以官越当越穷,生活越过越艰难,但最让他难受的,还是内心的煎熬,他的国家是那样的千疮百孔,他的理想,是那样的难以实现。

然而,乐天派的性格,又一次拯救了他。

他生活清贫,竟觉得自己跟陶渊明一样,他越想越觉得自己和陶渊明很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他写“田园诗”:

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你读起来,真想为他鼓掌。

1076年,苏轼40岁,四十不惑,他调离密州,做了徐州太守。

他运气实在不怎么样,刚做了太守,徐州就发生水患,他身先士卒,亲自参与救水工程,晚上和士兵一起睡在城墙上。

对于那些有点家底,想逃离徐州的人,他担心引起混乱,就说:

我不走,你们也不要走。

洪水过后,他还是没法闲着,民生工程不等人啊。

两年后,他调离徐州,前往湖州任职,上任后,他例行公事,给皇帝写了《湖州谢表》,他在里面自嘲: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他心里真的就是这么想的,他对变法很失望,对皇帝也挺失望,然而,他的对头,说他讽刺朝廷,简直大逆不道,还翻遍他的诗作,找到一些讽刺朝廷的“罪证”,将他抓进了监狱。

四十多岁的苏轼,扛着一大家子的生活担子,却因为写文章,进了监狱。

全家大哭,但苏轼很平静,他笑着给苏夫人讲故事,将苏夫人逗笑了,然后他跟着官差走了。

这一次,他命在旦夕,几乎都要被拉出去杀头了。

但他命大,被救了。

只不过,官丢了,人被贬去黄州,担着一个没权没钱的职位。

写诗让他受尽苦头,可是出狱后,看到大好河山,他的诗兴大发,提笔又写了两首诗,写完之后,他掷笔一笑,“我真是不可救药。”

人生又许多苦难,有人被苦难压低了头,就再也抬不起来了,但有些人,越是痛苦,精神就越是昂扬。

06

人到中年,苏东坡很苦。

进了监狱,九死一生,活着出来了,却连工作都丢了,一家人的生活,还不知道怎么办。

没工作,没钱,但日子还是要过。

初到黄州,他寄宿寺庙,幸好他才名外传,又不少小迷弟,太守就是他的粉丝,偶像来了,太守就经常请苏轼喝酒。

黄州雨水很多,下雨天,苏轼也赖床,临近黄昏,才去散步,有时候和朋友结伴而游。

钱越来越少,怎么办?

他不知道,但他知道,总会有办法的,他经常竹杖芒鞋,出去游玩,小舟一叶,和渔人樵夫打成一片,被醉汉东推西推,他还挺高兴,自喜渐不为人识。

很多人,要是遇到这种情形,估计得抱怨命运不济,但苏轼并没有。

到了黄州,他就变得毫无官架子,和普通人一般无二。

日子快过不下去了,当官的朋友,在城东的山坡上,为他谋了数十亩地,他在山上盖房子,自称东坡居士。

此时的东坡,和天下所有农民一样,天旱时,他为地里的庄稼担忧,下雨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每天,他带着斗笠出去种地,手扶犁耙,辛勤耕作。

这不是苏大学士,而是农民苏东坡。

农忙过后,他抽空去城里喝酒,喝醉了,就在路边草地上睡觉,暮色渐进,好心的农民,走去将他叫醒。

有时候,他乘着夜色,驾着小舟,游于江上,喝酒唱歌: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酒是买来的浊酒,词是东坡的词。

他的爱妾朝云给他生了儿子,他说: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病无灾到公卿。

在黄州,苏轼的灵魂得到了升华,他的人生境界,也得到了升华,他的心里,装的不再是抱怨,而是平静。

前半生苏子瞻,后半生苏东坡。

07

对于生活,苏轼是真的热爱。

这世间,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在黄州,苏轼很穷,但黄州猪肉便宜,但他觉得,世人都不懂吃猪肉。

东坡买来猪肉,放点酱油,小火慢炖,于是,就成了东坡肉。

他也很会做鱼,鲤鱼用冷水洗干净,擦盐腌制,鱼肚子里塞上白菜心,下锅,加几根葱白,不用翻动。

半熟时,再来几片生姜,浇上一点咸萝卜汁,再来一点米酒,快出锅时,加一点橘子皮。

趁热,开干。

吃着吃着,他又创造了一种美食,就是东坡汤,做法简单。

用双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汤里加白菜、萝卜、油菜根,来点儿生姜,稀疏放一些大米。

煮熟之后,饭菜同时出锅,饭里有菜香,汤里有米。

味儿一级棒。

什么君子远庖厨,去他妹的。

他觉得,自己可能是陶渊明的转世。

他喜欢陶渊明,还把《归去来兮辞》变成民歌,教村民一起唱,唱歌的时候,他就放下手头的活儿,捡一根小棍儿,在牛角上打拍子,和村民一起唱。

在我们看来,东坡已经活得像神仙了,但苏轼真的想成仙,他去道观闭关七七四十九天,练习断食和气功。

他研读佛经,和和尚们讨论佛理。

这还不够,他还炼丹,坐着白日飞升的梦。

他相信,有长生的人,也有长生的可能,只是人被欲望占据了,所以难得其方。

有人向他求教长生密码,他说长生有四要:

一曰无事以当贵。

二曰早睡以当富。

三曰安步以当车。

四曰晚食以当肉。

人生太苦?不存在的!

精神内耗?不存在的!

08

在黄州,苏轼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生活刚安定下来,他又被调离黄州,上任后,他给皇帝写了谢表,皇帝看了说:

“苏轼真是天才。”

可是,东坡的敌人看了,这哪行,得向皇上参一本:

“他在谢表里还是口出怨言。”

皇帝说:“我了解他。”

没多久,老皇帝就去世了,新帝即位,太后摄政,苏东坡被重用了,8个月,升官三次。

风头一时无二。

那一年,他49岁,马上就到知天命的年纪了。

人生半百,但苏东坡越活越率真。

有次他去拜访宰相,恰逢宰相睡觉,苏轼等了很久,他很不舒服,后来见到宰相,他指着一只乌龟说,这乌龟不好,好的是另一种有三对眼睛的。

宰相不信。

苏轼讽刺说,三对眼睛的乌龟,睡觉要睡普通乌龟的3倍。

宰相懂了。

有次,他对朋友说,苦过了,现在吃饭只要有米饭,清汤,就心满意足。

没多久,朋友请他吃饭,说要以“皛饭”招待他,他不知所以。

那天到了饭点,朋友拿上来一碗米饭,一盘白萝卜,还有一碗清汤。

然后就叫东坡吃饭。

这就是“皛饭”。

每样都是白色的。

东坡懂了,他被捉弄了。

他不爽,就回请了朋友一顿,以“毳餐”招待朋友。

到了饭点,朋友来了,可是总不见上菜,饭呢?

东坡说,不用等了,菜都上了,咱们吃吧。

朋友不明觉厉,盯着饭桌看,啥也没有啊?

东坡解释说,“毳餐”就是毛米饭,毛萝卜,毛汤。

戏弄完了,两人哈哈一笑,大餐一顿。

有次吃完饭,想到自己一生,为何如此艰难,苏轼问,肚中何所有?

有人说,一肚子学问。

没毛病。

有人说,一肚子墨水。

没毛病。

没学问没墨水,写不出锦绣文章。

但朝云说,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轼听完,哈哈大笑,这话深得他心。

“不合时宜”这几个字,跟他一生的不幸都联系起来了。

有趣的灵魂,都不合时宜。

09

正是因为不合时宜,所以苏东坡在京城做官总是很不爽,人家爱名爱利,混得风生水起,可是他一心为国为民,反而路越走越窄。

朝廷腐败,苏东坡想真正为民做事,却处处被挤兑,有时候他直接不想干了,但他放不下。

最后,他请求外放,不想在京城做官了。

他和杭州比较有缘,做了杭州太守。

再次到杭州,他见杭州数十万人,连一家公立医院都没有,苏东坡成立了杭州第一家公立医院。

三年之内,救人上千,功德无量。

他见杭州人民用水困难,饮用水还有一股咸味,否则就要一文钱一桶去买西湖的淡水。

这让他难以相信,于是,他新建水利,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甘甜的湖水。

这还没玩,他见西湖杂草丛生,湖面不断缩小,就亲自设计,疏浚西湖,用淤泥在中间建了一道苏堤,在数千工人的努力下,耗时一百多天,才完成整个工程。

西湖变得更实用了,也变得更美了。

1094年,苏东坡被贬岭南,历经1500里,自中国北部到中国南部。

此时,苏东坡已经57岁了。

被贬去蛮荒之地,这本该是很痛苦的时候,但苏东坡并没有觉得很苦,到岭南不久,他就和当地人打成一片,“鸡犬识东坡”。

他告诉朋友,已然无官一身轻,已然乐天知命。

但他开始穷起来了,连羊肉都买不起,只能买一点羊脊骨,做烤羊脊骨。

“煮熟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

他自己酿酒,一边滤酒一边喝,直到醉得不省人事。

他曾试着酿造橘子酒和松酒。

他甚至都打算在惠州安家了,在一个小山坡上盖房子,房子盖得很精细,种了许多果子树。

他写了两行诗,写他在春风中午睡,屋后寺院的钟声从远处传来,一片静美舒适。

朝廷有人看了,说:原来苏东坡过得满舒服。

于是,朝廷一声令下,他又被贬到儋州去了。

这次,去得更偏远,他也有些悲观,他告诉朋友: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

1097年7月,苏东坡到了海南,住的地方破旧不堪,外面下大雨时,屋内便下小雨,他只能把床东挪西挪。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唯有一幸,无甚瘴也。”

他又告诉朋友:

“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

最艰难的时候,他只能煮苍耳为食,日子清贫如此,但苏东坡却自得其乐,和当地人打成一片。

真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在海南高教育,教出了海南的第一个举人,这是真正的教化。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可能会老死海南,但朝廷一纸调令,又把他调回来了。

苏东坡觉得自己一生真倒霉,他读韩愈的文章,发现韩愈跟他生日相近,都是魔羯座,他想,怪不得人家总是诽谤他,原来和我同病相怜。

他不懂,自己的命为何如此不好,他就开始读书。

在书上,他找到一个叫马梦得的人,比他小八天。

他说:

据我观察,这一年生的人,都很穷,最穷的,大概就是马梦得和我了,但要仔细比一下,还是马梦得更穷。

人这一生,好或者坏,很多时候,都由不得自己,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好自己,成为自己。

10

1101年7月,已经病了很长时间的苏东坡,自觉命不久矣,他叫来孩子们,告诉他们说:

“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

他死后,要弟弟子由给他写墓志铭。

不久后,苏东坡与世长辞,留下一生的故事,待与后人评说。

在对苏东坡的评价里,我很喜欢这一句,说他一生只做自己,不做人。

只做自己,就不必考虑很多世俗的东西,随心而活,而不必考虑怎样讨得他人喜欢。

林语堂说:

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我们所看见的苏轼,便是那真实的人的样子,虽然又很多苦难,但潇潇洒洒。

我们都应该好好读读苏东坡,他在面对人生的时候,是豁达的,他在对待生命的时候,是率真的。

而这些,都是我们所缺乏的东西。

我们活得憋屈,活得不真实,我们活得痛苦,活得不快乐,但我们所面临的困境,苏东坡都遇到过。

但他的一生,活出了另一种样子,那正是我们喜欢的样子。

文|不有趣灵魂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