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反帝反侵略的革命道路上,毛主席与周总理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人,也是一对耀眼的双星,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侵略者打败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获得解放创建了新中国,并且让历史 中发生了巨大转折,人民当家作主腰杆直立了起来,走上崭新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与周恩来两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互相合作的时间之长堪称政治界的世界之最。如今很多人认为他们俩“谋事在毛,成事在周”,这种相辅相成的“黄金组合”境界已经炉火纯青了。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周恩来或许默默无闻,黯然失色;但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没有周恩来,毛主席或许无法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他的成就也没有那么高。
我们现在知道毛泽东最离不开的是周恩来。两人珠联璧合的合作达40多年之久,已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美学境界。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兄弟情谊深,革命友情深。应该说,毛与周这种无缝合作格局的奠定和延续,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很多人喜欢说是缘分,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关键还在于他们俩在性格、阅历及文化背景上虽然不同,但在革命道路上的大公无私,有着共同的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目标,等等这些促成了两位伟人“双星定位”的格局。
那么毛主席与周总理是在哪里开始的两人珠联璧合呢?很多人以为是遵义会议,因为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与朱德力挽狂澜,把毛主席请入军事决策团,并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虽然遵义会议特别重要,但是毛与周的配合并不是在此开始的。
那么“谋事在毛,成事在周”两人配合密切,真正是从哪开始的呢?
在红军长征前,毛泽东亲临指挥打了最后一场胜仗,那就是漳州战役。规模不太大,而且没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但这次战役却是毛泽东与周恩来两人珠联璧合的起点,对于党的核心领导层的初步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1930年9月开始在赣西与赣南地区成立苏维埃中央区,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他与朱德一道指挥红一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取得了阶段性胜利。1931年11月毛泽东被选为中央苏区临时政府主席,但是受王明“左倾”错误(自己薄弱时妄图与敌人正面交锋)的影响,他却被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1931年12月,身为党中央负责人的周恩来从上海来到赣南中央苏区,从毛泽东手中接过苏区中央局的一把手职务之后。他开始主持苏区全局,但主要负责红军与敌斗争的军事工作。
1,周恩来作为领导,在攻打赣州时没有采纳毛泽东意见,结果失败;后出击漳州采纳毛泽东建议,获得成功。
周恩来初来乍到,对中央苏区的周边形势和敌我状况还不太了解,也没有参与前面三次反“围剿”战争,在执行临时中央交代的“进攻中心城市”的使命时,周恩来听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做出攻打赣州的,想急着占领大城市或者中心城市,然后争取“革命之光”在一省、数省首先胜利。但朱德与毛泽东反对攻打赣州,由于反对意见属于少数派,周恩来并没有采纳。1932年2月开始红军连续攻打赣州33天,久攻不下。赣州城内守军顽强,还得到北面国民党中央军及南面国民党粤军的增援。最终赣州战役以红军失败告终。城没攻下,红军伤亡却达3000多人,通过此役给了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一个相当大的警示。那就是“左”倾冒险主义会给红军革命带来很大的伤亡和损失。
红军从赣州撤退后,苏区中央局在赣县江口会议上又想沿着赣江分两路由南向北发展,夺取赣江流域中心城。但毛泽东给了不同的意见,分析到闽西漳州一带国民党守军薄弱,建议红军的东路军进攻龙岩与漳州更加妥当。这次周恩来同意了毛泽东的建议,让东路军远离中央根据地向闽西进军。毛主席指挥东路红军,于1932年4月10日首先攻下龙岩,俘虏敌人600多人。接着在4月20日攻下漳州。漳州战役让红军获得比预期更大的胜利,攻占城镇10余座歼灭了国民党军第49师大部,俘虏2300余人,缴获枪支武器5000余支、火炮8门、包括飞机2架和各种军需物资,可谓是战果辉煌。为闽西苏区的扩大及巩固提供了保障,支援了广东东江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
漳州战役结束后,红军在当地共产党组织和游击队配合下,相继占领闽西大片区域,接着分兵多路发动当地群众,宣传抗日主张,扩大红军队伍,积极筹款及各种物资。
漳州战役的胜利让毛泽东特别兴奋,曾经说道:
“有人说我们红军只会关上门打狗,怀疑我们在白区不能打仗,可是你们看,我们在白区不是打得蛮好嘛!”——《聂荣臻回忆录》。
如果要说红军前三次反围剿,属于在自己地盘上以逸待劳打胜杖,那么漳州战役就是红军离开根据地,前出白区消灭敌人的开始,属于外线主动出击的城市攻坚战。虽然很多人一开始对红军离开苏区的出机有很多顾虑,包括周恩来也是如此,但在毛泽东给他详细分析漳州形势和敌我状况后,他拍板采纳此方案。漳州战役也是毛泽东同志,杜绝共产国际教条主义的典范。他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地灵活使用战略战术,正确选择战役出击方向,最终获得胜利也为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加分不少。同时也增加了周恩来的敬佩之心。
漳州战役让“谋事在毛,成事在周”这种黄金组合,初具雏形并得到验证。
自此以后,周恩来在中央苏区面对左倾主义思想,他会更加谨慎一些。很多重要决策,虽然不能完全站在毛泽东一边,但他也没有站在毛泽东的对立面,而是以尊重事实与亲眼所见为出发点,尽力去关照和维护。因为周恩来之前在上海一直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一直处于核心层,话语权更多一些。
2,宁都会议周恩来竭力支持和维护毛泽东,力荐他留在革命军前线。
当年7月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为了应对这次反动袭击,在8月的兴国会议上,周恩来提议毛泽东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并获得通过。于是前方组成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4人“军事最高会议”,由周恩来任主席,负责解决作战总计划和协调各方面行动。
但在后方的中央局与前方“4人组”在革命军事路线上产生分歧。也就是现在说的“洋派”与本土派的问题,在党最初掌握工农武装的初期,“洋派”一直占据上风,“洋派”好念经,一切以共产国际指导为准,一切按照苏俄模式,不信本土派能搞出什么名堂。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洋派”在中央局占据领导地位,“攻击中心城,主动出击,积极进攻战略”的左倾思想横行。
后方临时中央“左倾”路线,与前方毛、朱结合中国现实情况所制定的“积极防御战略”路线相左,两派分歧很大,这就使得后方代表与前方“4人组”于10月召开了宁都会议。该次会议主要错误地批评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和指责他组织观念不强等。并且要撤他的军职并且调回后方,不让他呆在一线。但周恩来坚决反对,不同意把毛泽东调回后方,认为:
“泽东积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他的兴趣亦在主持战争”,
“如在前方则可吸引他贡献不少意见,对战争有帮助”。
他提出可供选择的两种方案:“一种是由我负主持战争全责,泽东仍留前方助理;另一种是泽东负指挥战争全责,我负监督行动方针的执行。”
——《毛泽东传(1893-1949)》
由上面可以看出来,周恩来虽然是上级领导,但对毛泽东非常的看重,从大局出发,竭力支持与维护毛泽东,并尽可能让他能留在前方一线指挥作战,这样对红军革命非常有利的。但“左”倾领导人并没有采纳周恩来提议,而是调毛泽东到大后方做政府工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改由周恩来兼任。
2年后中央苏区对国民党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8万多人被迫开始毫无目的的长征。但国军穷追不舍,构筑了沿途构筑了四道防线,意图击垮红军。但当红军来到广西北部时,顽强突破国军最后一道防线,进行残酷的湘江战役时,周恩来在前线指挥部队强渡湘江,特别留意和等待毛泽东能够安全过江。当他们两人在河边相遇时,
毛泽东说:咱们一起过。周恩来说:你先过,我还要在后面交代任务。——《周恩来传》
在毛泽东变成核心人物之前,周恩来在长征途中,一直都是上级领导,他对于毛泽东的敬佩和维护丝毫没有忽视。在他的内心至少对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是非常认可的。
3,遵义会议后“谋事在毛,成事在周”,这种黄金组合登上历史舞台。
在湘江战役上红军由最初的8万多人打得只剩下了3万多人,这可谓是损失惨重,参加长征的领导人和指战员开始对博古和李德这些“洋派”非常不满,,直接导致1934年底在黎平会议上,许多人不赞同博古与李德转战湘西的指挥路线。在会议上,周恩来最后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和战略决策,红军转战贵州敌人薄弱地区,避免了去湘西再次陷入国军虎口的危险,使红军保存了有生力量。
从长征开始,周恩来就在想办法让毛泽东尽快回到军事指挥岗位。并且深信以后者的才能,肯定可以率领革命队伍走出困境。
遵义会议,周恩来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支持他进入中央常委。
接着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市举行了闻名中外的“遵义会议”,这是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很多与会的干部在会上发言,积累许久的“愤懑”大爆发。包括王稼祥、张闻天等等强烈批评博古的“左倾”主义,导致红军失败和蒙受巨大损失。会议上多数人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策略,并且选举他进入中央常委。周恩来对“失败”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免去自己的军事领导职务,并全力推举毛泽东来继续领导红军。这对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实际领导层,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至此,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敬佩之心,在此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实际上,遵义会议也是一个总结大会,我们现在只要简单罗列一些红军反围剿的战绩,就能很明显地总结出,毛泽东处于军事领导中的作用。
第一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毛泽东、朱德。
第二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毛泽东、朱德。
第三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毛泽东、朱德。
第四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博古、李德、周恩来。
由上面可以看出,前面三次反围剿,都有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最终都获得胜利,而且苏区不断得到发展及壮大,革命根据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第四次反围剿虽然没有毛泽东参与指挥,但周恩来与朱德还是运用前三次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没有完全机械地执行苏区中央局的命令,中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变和调整,最终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由于“洋派”的领导,中央苏区大片根据地被迫放弃,革命队伍损失惨重,红军被迫长征。
通过“五次反围剿”的前后对比和对赣州战役、漳州战役的总结,其实只要稍微有点智慧的人,都能看出来毛泽东军事指挥才能相当出色。遵义会议表明:在周恩来的心目中,已将毛泽东视为在军事指挥上比自己强的同志。
实际上周恩来劝退博古交出指挥权的时候,对他说的大意是:实践出真理,革命路线都处在各种尝试中,由中心城市发起的南昌起义与广州起义都失利了,这样行不通。而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反而不断发展壮大,说明中国革命源泉在农村。再者,革命队伍要想获得胜利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懂军事的人来指挥。你我虽然从事军事工作,但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队伍损失惨重就证明了不称职。我们都不适合做统帅,需要比我们更优秀的人来领导,才能服众。到了中央苏区后,了解到毛泽东具有非常好的军事才能,打仗很有一手,每仗全胜,很是佩服。这里直接道出了周恩来的谦逊和对毛主席的敬佩之心。
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中,大家对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是有目共睹,打内心是佩服的,“在重要问题上,大都是毛泽东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包括周恩来都是如此。“谋事在毛,成事在周”,这样的“黄金组合”由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由1932年开始算起,他们俩的革命友谊,同志间的亲密合作达44年之久。
参考文献:
《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45页。
《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08页。
《聂荣臻回忆录》,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