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禁放鞭炮惹争议,民众看法各执一词,传统习俗文化该如何传承

读书文史 2023-01-07 00:18:36

文 | 读书君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将到来,关于能不能放鞭炮的话题,又再次引发民众的热议。

众所周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午夜交正子时,新年的钟声敲响,烟花炮竹声将响彻整个中华大地。

北宋王安石《元日》那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象地刻画出了中国人轰轰烈烈过年的氛围。

过大年自然少不了放鞭炮,我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各家各户首先要做就是燃放鞭炮,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象征着喜庆热闹,辞旧迎新。

放鞭炮是我国传统民俗活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早在6世纪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对爆竹的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年”一来就会给人们带来厄运,使万物凋零,百草不生,且它既不怕人也不怕火,最怕响声。为了驱赶它,人们想到了用燃烧爆竹发出的爆裂声来吓跑它。

之后,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改成用火药装在竹筒里做成了炮仗来吓跑“年兽”,这个新发明便是后来鞭炮的雏形。到了宋朝之后,随着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制作工艺的改进,人们开始用火药制成了一串串的“编炮”,也就是鞭炮。后来,渐渐地放鞭炮演变成了过年的一种习俗。

可见,鞭炮在我国的历史相当久远,如今尽管其制作工艺在不断进步,但是其鞭炮的功能基本不变,那就是为了祈祷平安、吉祥如意,驱邪避害,辞旧迎新。鞭炮和吃年夜饭,逛庙会等一系列的新春活动,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百姓,庆祝传统新年的重要内容和节目。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环保和安全,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开始禁放或限制放鞭炮,而这一做法,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01放鞭炮的那些争议

一直以来,关于是否禁放鞭炮问题,大众对此都各持观点,拥护者和反对者声音不断。

拥护者认为,春节燃放烟花炮竹弊端太多:

第一,燃放烟花炮竹最直观、明显的弊端就是污染环境。烟花炮竹一响,烟尘满地,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爆炸释放出来的硫化物等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空气。尤其是城市地区,人流密集,高楼密布,一旦燃放烟花炮竹,空气污染指数直接暴增。关于这点,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最深有体会。

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有毒气体,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进入人体,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尤其是对本身患有呼吸道疾病、慢性疾病的敏感人群而言。

第二,燃放烟花炮竹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尤其是市面上存在不少各种生产工艺不合格的水货烟火炮竹,更是直接危及人身财产安全。

冬天气候干燥,任何一点火苗都可能引起火灾,燃放烟花爆竹,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或是可燃物比较堆积的农村地区燃放烟花,掉落的一点烟花苗头,都可能引发房屋、草垛等场所的火灾。

每年,因为燃放烟花炮竹而引发的伤亡和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每年春节,医院里时有因为燃放烟花炮竹而被炸伤手脚、眼睛,烧伤的伤员需要救治。

在农村地区,还可能会引发森林火灾,且灭火工作还可能被延误,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资源损失。

第三,燃放烟花炮竹不仅容易引发雾霾天气,还造成噪声污染,影响老百姓的正常作息、睡眠,尤其是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对老人、小孩和孕妇等来说,更是不利。

第四,制造烟花爆竹需要林木原材料、矿物资源、化工原料,这又是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燃放烟花爆竹后产生大量的鞭炮碎屑,给环卫工人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也给周边的民众造成诸多的不便影响……

当然,尽管弊端显而易见,但是持反对的声音也十分高涨。

反对者认为,燃放烟花炮竹一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过年的民族传统习俗,过大年禁放烟花炮竹,破坏传统习俗文化,没有了鞭炮声,年味越过越淡了。

如今的年轻人,过春节再也听不到鞭炮声,大家都只只是窝在家里,低头玩手机,刷视频,追剧,年味越过越淡,越没有意思。

春节,本来就应该是热热闹闹的喜庆氛围,一家团聚,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联络感情。这本应该是互动性的节日,而缺少了辞旧迎新,喜庆的鞭炮声,氛围总是差了许多,情绪也调动不起来。

春节燃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俗的表达,禁放烟火爆竹,实在不应该。

02那么,春节该不该禁放鞭炮?

要问春节该不该禁放鞭炮?我们先来看看历史的发展情况。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我国先后有两次禁放鞭炮。第一次是在1907年2月3日,地点在天津,当时天津巡警总局在《大公报》就发了一则这样的公告:

“入冬以来,风高物燥,瞬届年节,竞放花爆。起花双响,高入云霄,遗火落下,贻害非小。贩卖燃放,均于禁条。特先晓谕,广为劝告。父戒其子,兄为弟导,子弟有犯,父兄枷号,倘敢故违,决不宽饶。”

可以说,这是中国近代史以来,官方出台的第一个在城市范围内,禁放烟花爆竹的首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空气污染和火灾。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消防警察队便是在天津成立的,于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后来改成了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消防警察队。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实施禁放鞭炮的城市(1988年实施),到了1993年,其禁放的地方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之后几年,在这些大城市的带动下,全国许多的城市中心都开始禁放烟花炮竹。

其中,禁止放烟花爆竹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北京市,有12个春节之久,在这12年中,老百姓都是在寂静中迎接春节和送走春节的。

到了如今,全国各地基本上都出台了相关的禁放或限放烟花爆竹的条例和政策。

可见,尽管是民俗,尽管反对禁放的呼声不断,但是纵观全国当前的现状来看,禁放或限放已经成为了主流。老百姓能做的,除了呼吁重视民俗节日,更多的还应该是调整心态,与时俱进,合理看待“放与不放”的问题,更加关注健康。

当然,燃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中国,其实不仅是过春节放鞭炮,在许多重要的场合或节日,都会放鞭炮,比如过元宵、清明节、端午节等等。再比如办喜酒要放鞭炮,开业要放鞭炮,祈福纳寿要放鞭炮,盖房子,新居落成也要放鞭炮……总言之,一切喜庆或庄严重要的场合活动,总是免不了要放鞭炮。

燃放鞭炮,已经成为了中国老百姓的一种习俗情怀,相关条例法规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民情民意,尊重民俗,而不应该是一刀切的方式来完全禁放。

仅仅是采取强硬的态度来一纸扼杀上千年的民俗活动,很容易造成民声怨载。春节放鞭炮即便是定点、定时燃放,理应被允许放开。

03如何传承和延续传统习俗?

如今,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遇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侵袭,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被逐渐淡化和遗忘。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放鞭炮是传统的民俗活动,理应得到传承。

春节的主题就是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少了鞭炮声,年味就少了。在如今这个洋节越来越多,年味越来越淡的年代,如果再禁放鞭炮,仅有的一点民俗年味也渐渐消散了。

鞭炮固然造成危害,但是这世界什么事情不也都是两面的,对人产生危害的产品实在太多太多,比如即便汽车给人带来极大的方便,其同时也让成千上万人惨死在车祸下。

燃放鞭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民间俗语常说"有钱没钱,放炮过年",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过年放鞭炮以示庆祝,已经成为了人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情怀。

正如民俗学者张仲先生曾说:“过年就是过个味儿。”

辛苦忙碌一年,不管种地收成好与不好,不管工作挣钱多还是少,一年经历的酸甜苦辣,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成为过去。新的生活又在新的一年中开始。

春节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源于鞭炮,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就源于其本身的特色,如果只是以保护环境和人身安全来全面禁放鞭炮,使得传统民族文化习俗渐渐消失,那将是一种遗憾和悲哀。

都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精神的追求;“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在于他有历史和文明。

传统文化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的历史和文明。民意应该要尊重,民俗也应该要传承。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发展,都应该以一个包容者的态度来理解和接纳事物,用更柔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非“一刀切”。

参考资料:绿色中国,在放与禁之间徘徊的鞭炮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0 阅读:50
评论列表
  • 2023-01-07 09:08

    支持韩国烟花爆竹申遗成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