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彭林痛批:中国人已陷入群体性迷失,“半人时代”横行

沈佳慧慧 2023-08-20 13:36:55

人和动物最明显的区别便是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认知能力,以及复杂的语言和沟通能力。

这些特征使得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创造性思考等高级认知活动,并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

相比之下,动物的智力和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主要以本能和直觉为主,沟通方式也主要依靠声音、姿态、气味等非语言形式。

这些区别使得人类能够在科学、艺术、技术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创造力。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事物已经逐渐被同化。很多人都是为了某些目的而去做一些事,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群体性迷失。

清华教授彭林曾说过:中国人已陷入群体性迷失,“半人时代”横行,这个问题其实值得我们多加反思。

01 群体性迷失的种种思考

群体性迷失是指在特定环境下,由于集体的行为、思维或价值观的失范,导致整个群体陷入一种迷失状态的现象。

在群体性迷失中,个体的判断和行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往往会偏离个体本身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种迷失状态可能导致群体产生不理性、盲从、暴力或其他不良行为。

而群体性迷失则常常出现在大规模集会、社会动荡、战争等情境中,人们在集体行动中容易丧失个人判断力,跟随他人的行为而不自主思考。

这种思想其实也并不是近代产生的,早在很久以前有很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对此做过一系列的实验,比如最著名的便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于197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志愿者被分配到监狱角色和监狱警卫角色,并被置于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

随着实验结束,心理学家而后得出的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了他们的角色,并表现出了与其个人价值观不符的行为,包括虐待和羞辱行为。

并且经过研究表明,群体性迷失并不仅限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它在任何群体中都有可能发生,在特定上环境和条件下可能会增加群体性迷失的概率和程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匿名性:当个体在群体中相对匿名时,他们可能更容易放弃自我,因为他们不必承担个人行为的后果。这种匿名性可以导致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影响,从而迷失自我。

社会规范:当群体中存在强烈的社会规范和期望时,个体可能会放弃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而盲目追随群体行为。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而迷失自我。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群体都会发生群体性迷失。个体的个性特征、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对群体行为的认同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体是否会迷失自我。

此外,群体中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等因素也可能对群体性迷失产生影响。因此,群体性迷失并非绝对存在,但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它的发生概率会增加。

02 “半人时代”

清华教授口中所说的半人时代横行其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育体系的片面性,而半人时代的分水岭则是学生的高中和大学阶段。

由于学科的分类,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很大的笼统性。这种片面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重视知识而忽视能力: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

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重视学科而忽视综合素质: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能力。

重视竞争而忽视合作: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注重竞争和排名,而忽视合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合作和沟通能力,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因此,最重要的一步便是我们需要改革教育体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能力。

很多人都认为“半人教育”一词最早来源于梁思成,但后来经过学者研究,关于“半人教育”这个词语并不是与梁思成直接相关的概念。

“半人教育”其实是一个比喻性的词语,用来形容某种教育方式或教育体制的不足或缺陷。

常常用来批评传统教育体制中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使学生只注重应试成绩,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梁思成本人对于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贡献,他主张将建筑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他提倡学生要走出教室,亲身参与到实际建筑项目中,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设计和施工能力。

因此,梁思成的教育理念与“半人教育”的批评观点是相反的。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致力于推动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03 完全之人与半人

孔子认为,一个完全之人应该具备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养。

德,指的是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一个完全之人应该具备仁爱、诚实、正直、忠诚等美德,以及尊重他人和遵守社会规范的品质。

智则指的是知识和智慧。孔子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完全之人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并能够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体则指的是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的平衡。孔子认为,一个完全之人应该注重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群:指的是与他人和谐相处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孔子认为,一个完全之人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协调和共同进步。

孔子的理念则是在于培养一个完全之人,但这种设想其实也是很难实现的。

后来这一理念在民国时代也非常盛行,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却渐渐地已经不能是完全之人。

“半人时代”的横行其实并不是教授危言耸听,我们如何能够减轻或者避免这种现象,则又是一个需要群体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下的几点建议,则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做自己,不被周围人同化,不陷入群体性迷失中。

1.保持自我意识: 定期花时间回顾自己的行为、思维和情绪,观察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和行为,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偏好,不定时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是否与之一致。

2.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意见。通过阅读、学习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3.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原则,并坚守不容妥协。不因为周围人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保持对自己的忠诚。

4.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与那些与你有相似价值观和兴趣的人建立联系,共同探索和发展。与这些人交流和互动,可以得到支持和理解,同时也能够避免被周围人同化。

5.学会说“不”:学会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和干扰。不要因为害怕他人的反应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学会坚定地说“不”,保护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人空间。

6.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轻易受到他人的评判和影响。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肯定的态度,建立起内在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抵御周围人的同化力量。

7.不断学习和成长:保持开放心态,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从而更加坚定地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虽然现在“半人时代”横行,但是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保持自己的初心,不过分关注别人,善于提升自己,那这种情况我们是不必过分担心的。

4 阅读:2345
评论列表
  • 2023-08-20 19:35

    半人时代,说的挺含蓄阿,半人半兽时代吧。

  • 2023-08-21 01:18

    我来翻译一下,大家要做一个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伤害自己利益的事情要坚决反击。周围人都是要害我,我始终是对的。

  • 2023-08-20 17:37

    那又如何?什么时候高考平衡了在来说吧

  • aisu 6
    2023-08-21 04:26

    这个时代尊敬过工农吗?这个时代敢说真心话吗?是谁铸就这个不为人民服务的时代?

  • 2023-08-20 21:55

    清华教授,半兽时代

  • 2023-08-20 21:53

    还真的迷失,今天说白,明天说黑的,今天说这可以吃,明天说不能吃。都不知道啥是正确的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2023-08-21 08:29

    越来越像所说的末法时代了

  • 2023-08-21 05:53

    呵呵,信誓旦旦说是鸭脖的时候怎么不出声,那会死了吗

  • 2023-08-21 07:34

    先把自己的学生教好

  • 2023-08-21 01:12

    纸上谈兵,生物学家搞政治会使半人变精神病患者[哭哭]

  • 2023-08-20 16:17

    中国人越来越丧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智商高但能力低的典范[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