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房房价73折,是真的

王老渣 2024-03-08 23:06:45

我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假的,抱着好奇的想法,在贝壳上面找了几个房子询问价格。

中介的意思是这张图片肯定是有水分,不会真的这么猛,但是打折肯定是有的,折扣也不低,想要买房的可以来看看。

我就挑打折最凶狠的晴樾府去问,确实是有73折的。

这个楼盘是2022年6月开盘的,截止到2023年4月前面五栋楼都卖完了,均价3.6万到3.7万之间。压了一栋楼在2023年10月开盘,现在还有二十多套尾盘,在做清盘活动,就是我们看到的73折。

73折的楼盘就是123+顶。好的楼盘也有,打折少点,一般7.8到8折。

销售帮我算了一套5楼的114.3平,342万,划到2.99万一平,算下来是83折。

但是这个价格是基础装修,不带升级装修,升级装修是1600一平。

从22年到现在,83折,我觉得没有诚意。毕竟,2023年到现在,上海大量的二手房都打八折了。

说到二手房,我去查了一下浦口顶山街道的二手房,基本是2.5万一平,还有一些小区,比如山水金盾花园、临江锦园、乐府江南家园、江畔雅居、盛泉新城等拆迁房或者房龄较老的房子,房价才一万出头,一万五不到。

这样算,南京浦口的新房房价是老破小、老破大的两倍了。

我询问中介是不是这样?

中介坦然承认:产品力不一样,新房和二手房都有对应的需求群体,500万做500万的事,200万干200万的事。

新房比二手房贵,这意味着,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消退,居住属性增强,老房子你就是要折旧,毕竟老了嘛,产品力不行了。

但是新房3万到3.6万的价格,也不是洋房,总高24层,公摊面积挺大的,我个人很讨厌高层,这种高层以后如果管理不善,就是大垃圾了。

但不得不说,晴樾府确实很有诚意。

对比之下我看了一下郑州和苏州的新房,发现品质好的新房都不打折了,就是这个价,要买就买,不买就算了,卖不出去也不降价。

比如苏州姑苏区新上的一个万科楼盘,建面约143-186平 总价520万起 ,河景大平层 稀缺无届景观房,均价到了4.5万。

而姑苏区的二手房均价是2.2万,这个新房的房价是二手房的两倍多。

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分化的,确实有一部分高端需求,或者说改善需求存在。

但是为啥不好卖呢?因为太贵了。

目前有能力自己出首付买改善,大平层,核心区域的购买力并不多,大多数是要靠置换的,置换就需要把自己原来的房子卖出去,自己原来的房子卖不上价或者卖的慢,自然也没有能力去买新房。

而房地产商不愿意降价的原因也简单,成本就摆在那里,没法降价,降价了直接当场死,不降价就慢慢卖吧,拖着就好了。

我们都想要接盘侠,接盘侠在哪里呢?

说到底:

第一、房子的租售比太低了,并不具备合理内生性价值,只能靠涨价获取超额收益。

第二、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未来的流动性都会继续降低,流动性不好就会有折价,我判断未来房价稳不住,还会跌。

第三,买房的成本在这里,不管是原房东还是开发商,从感情还是财务角度出发,都很难支持短期内再大幅度降价,只能时间换空间了,拖着吧。

我发现2022年的时候聊房子,还有很大的流量,现在不管是买房卖房,都没啥热度了,没什么人有兴趣聊这个话题。

房子,终究会褪去神话,沦为一个普通的资产。

农夫山泉这个事情闹得很凶昂,我本来就当做一个热点,不想搭理,但是看争议越来越大。其实这里的核心是农夫山泉是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我们想想日本、韩国、欧洲、美国,其实全世界就没有一个国家能把外资和本土企业完全一样看的,必然是限制一些行业,鼓励一些行业。

另外,民族经济的崛起本身就是民族自信心的崛起过程,本土品牌的崛起,用自己的,是全社会上下的心声,外资要获得优势待遇,肯定要提供当地所不具备的特殊价值才行。

巴菲特在乎政治正确。他在2023年致股东的信中说:伯克希尔受益于不同寻常的坚定不移和明确的目标。虽然我们强调保护好我们的员工、社区和供应商--谁不想这样做呢?--但我们将永远忠于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股东。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虽然你的钱和我们的钱在一起,但它不属于我们。

当经济动荡发生时,伯克希尔的目标将是成为国家的一笔资产——就像它在2008- 2009年以一种非常微小的方式发挥作用一样——并帮助扑灭金融大火,而不是成为众多无意或有意点燃大火的公司之一。

这是不是和许家印说的:我的一切都是国家的,随时可以全部给国家,很像?所以国人大规模支持国产品牌,这原本也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

备注:农夫山泉是一家民营企业,其创始人钟睒睒持有公司83.98%的股份,显示出其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尽管农夫山泉的其他四大股东均为西方资本,但钟睒睒的中国籍身份使得公司从股权结构上可以认定为国产品牌。此外,农夫山泉的总部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成立于1996年9月26日,前身是“浙江千岛湖养生堂饮用水有限公司”。

这个事情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微软、英特尔、特斯拉、亚马逊等高科技企业,哪怕是外企,遇到今天这个情况,在中国也会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毕竟,什么对呀错呀,利益才是背后的推动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