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开国将帅中的五大武林高手,第一名让人意外

友绿聊历史 2024-04-13 16:58:54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开国将帅中还有武林高手,这五人榜上有名,第一名令人意想不到。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界的英雄豪杰层出不穷。他们中有的是身居高位的大元帅,有的是武状元、武举人,保卫着国家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

这些武术名将的辉煌成就,使得武术在盛世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国将领中有不少武术高手。他们都是谁?师承何人?因何走上了革命之路?他们对国家有着哪些贡献呢?

1912年,随着帝制的废除,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但湖北松滋的一个雇农家庭里,一个名叫贺炳炎的孩子,却与这新时代的教育无缘。

那年他年仅九岁,本应是求知的黄金时期,却未能踏入学堂一步。然而深受楚地尚武文化的影响,贺炳炎与武当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管他年幼体弱,但他的机敏却赢得了武当一清道长的青睐,道长收他为徒,悉心传授他凌霄剑法。

然而,剑法并未能点燃这位历经家庭磨难的孩子的热情。后来,他转而专注于刀法。

他将玄虚刀法视作珍宝,日夜携带祖辈传下的大刀,刻苦练习,直至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贺炳炎的刻苦习武,并未给他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善,他依然饱受艰辛,同时还要忍受地主的欺压。

他甚至用那双曾经握剑的手去杀猪、做篾活、当裁缝和打铁,与众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样,过着困苦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贺炳炎决定投身红军,将自己所学的中华武术与革命事业融为一体,他的生活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29年秋天,父亲贺文学随贺龙率领的红四军进军松滋,重逢了已成为打铁匠的儿子。

他拒绝了儿子加入红军的请求,然而贺炳炎的强烈愿望并未因此消减。

一天夜里,他放下了打铁的工具,毅然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喂马的战士。

在红军中,贺炳炎逐渐成长,成为红军宣传工作的得力助手,再到警卫班战士。

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更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仅凭一人一刀,俘敌47人,轰动了整个部队。

后来,他更是担任了骑兵大队长,在战斗中展现出单骑救主的英勇风采,赢得了“红军赵子龙”的赞誉。

然而命运却对他进行了严峻的考验,一场意外导致他失去了持刀的右臂,这无疑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昔日的刀王即将失去右臂,再也无法以右手挥刀上阵杀敌,幸运的是,手术最终成功完成。

在宿营地,贺龙前来探望他,鼓励他说,一只手依然能上战场,依然是战斗英雄。

于是七天后,他重返战场。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肆虐中华大地,贺炳炎不顾伤势未愈,出任贺龙、关向应麾下的团长,进军宁武、神地和朔县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后来,他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深造,毕业后担任司令员,与另一位独臂将军余秋里并肩作战,在大清河北岸附近开展抗日斗争。

在他们的英明领导下,三支队迅速壮大至五千余人,在冀中大地高举起八路军抗日的大旗。

群众和日寇都将这支部队称为“一把手”部队,贺炳炎带领这支部队,常常挥舞大刀片与日寇血战。

他们以中华武术大败武士道,令日寇胆寒,贺炳炎也被誉为“独臂刀王”。

1940年,贺炳炎和余秋里奉中央军委命,率部从晋察冀返回晋西北,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给了日军沉痛一击。

为了进一步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贺炳炎回到延安,先后在延安军事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深造。

1944年冬天,贺炳炎率领百余名干部南下大悟山,与新四军第5师会师,他们在各方势力的包围中开展新的斗争,建立了江汉军区。

1955年,在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兼四川军区司令员期间,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

可以说,中华武术是贺炳炎一生的精神支柱,即使失去右臂,他依然左手持刀,率领部队奋力抵御外敌入侵,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

自古以来,武当和少林都是名誉相当,各自都出了不少英雄人物,有了出身武当的贺炳炎,开国将领中谁又是少林出身的呢?

2

除了贺炳炎,开国将领中还有四位武林高手,第一名实至名归。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典礼上,出身于“少林”的开国将军许世友和钱钧,引起了广泛关注。

少林寺出了两位将军,这可是一件美谈。

那么,他们是如何走上革命之路?对新中国的成立有着怎样的贡献呢?

许世友出生在河南新县,由于家庭贫困,他在逃荒的路上被送进少林寺,成为了一名和尚。

尽管身为杂役,但许世友却偷偷学习武术,包括站桩、运气、打梅花桩等功夫。

凭借刻苦努力和天赋,他很快练就了过硬的功底,据说他臂力惊人,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

16岁时,他离开了少林寺,加入了军阀吴佩孚的队伍。

不久之后,他因打死老兵而被关押。他被释放后,继续在军队中表现出色,最终成为了一名排长。

在北伐战争期间,许世友遇到了同乡傅孟贤和胡德魁,这两位共产党人指引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红军中,他曾多次参加敢死队,身先士卒地冲在最前面。

面对子弹打光的情况,他舍生忘死,率领少数兵力,依旧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解放后,许世友虽然不再需要像战时那样使用武术,但他仍然坚持勤练不辍,他的家中摆满了刀枪剑棍,院子的大树上还吊着沙袋。

有一次苏联军事代表团访问南京时,一位苏军军官搬起一个鼓形石墩来展示自己的武力,许世友受情绪感染,他将一个石狮子举起并绕场三圈。

那个苏军军官见状,也去举那个石狮子,可惜用尽力气,石狮子纹丝不动。

与他命运相似的,便是同样武艺高超的钱钧。

钱钧自幼家境贫寒,六岁的他便早早地踏入了地主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而后又辗转成为漆匠的小工。

然而他的命运在十一岁那年发生了转折,他踏入了少林寺的大门。

由于他对佛法的淡漠,他选择了在寺中担任杂役,但这并未阻止他追求武学之道的决心。

每日天未破晓,钱钧便早早起床,一边忙碌于杂务,一边勤奋地练习武艺。

他坚持不懈地锤炼自己,肩膀与腿脚都经历了严格的训练。五年的光阴,他从一个瘦弱的少年,成长为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

他能够一跃而过丈高的墙壁,一拳便能将坚硬的石头击碎,当两人坐在长凳上,他能够轻易地将其举起,甚至能够顶在头上行走。

而最令人称奇的,便是他那以“铁掌”著称的绝技,一旦他发力,手掌就如同锋利的斧子,能够轻易地将大块岩石击碎。

在少林寺的日子里,钱钧还经历了一段特殊的训练。

寺中的东寮房门口悬挂着一块重达三四百斤的铁云排,每当全寺僧众集合时,都会敲响它来通知大家。

钱钧便以这块铁云排为工具,锻炼自己的臂力,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他最终能够单手摘挂铁云排,而且面色不改、气息如常。

1930年,钱钧加入了红军,他谦虚地表示,自己的武功虽然不及许司令那样威猛,但也愿意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一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跃上墙头,用铁掌将匪徒一个个摔下,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抗战爆发后,钱钧担任了鲁南抗日游击队团长,他率领部队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两部电台,战斗中他勇猛无比,刀光闪烁间敌人纷纷倒下。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他与日本鬼子展开了多次激战,每次白刃战都令敌人望风而逃。

虽然身上留下了15颗子弹的伤痕,挂过19次彩,但他从未退缩。

钱钧的武功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偶尔也会在兴之所至时展示一番。

在南京军区担任副司令员时,他曾在一次检查民兵工作的过程中,应大家的要求表演劈石头,他轻松地将一块二十来斤的大青石劈成三瓣,令在场的人惊叹不已。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钱钧的座右铭,他坚持每天晨起练功,风雨无阻。

即使年过七十,他依然能够劈开岩石,展现出惊人的功力。

钱钧与许世友并称为“和尚将军”,两人都曾在少林寺修行,性格相投,感情深厚。

尽管晚年他们的听力都有所下降,但两人相见时依然会扯着嗓子交谈,虽然常常答非所问,但他们却乐在其中。

这两位少林出身的将军,用他们的传奇人生和深厚情谊,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红军将领中,还有谁也是从小习武,靠武艺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呢?

3

开国将领卧虎藏龙,还有五大武林高手,第一位意想不到。

贺龙作为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武术高手,其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生于武术世家,从小受到家族武学氛围的熏陶,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在成长过程中,他不仅将武术作为防身自卫的技能,更将其视为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体现。

那么,他是怎么将武艺与革命结合起来,对国家做了哪些贡献呢?

贺龙少年时期就开始跟随堂叔习武,刻苦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他的武术技艺逐渐精湛,长拳、短打、大刀、长枪等冷兵器无不精通,这种技艺的磨练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更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参加革命后,贺龙将武术与军事战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战术和技巧。

他要求部队中的战士都要习武,并亲自教授武术,和军事技能。

在他的部队中,习武成风,战士们不仅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战术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贺龙还注重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战争相结合,研究如何将民间武术,运用于现代战争。

他鼓励战士们,在训练中摸索,如何运用武术的方法与敌人拼刺刀、攻城和冲锋等战术。

这种创新性的实践,不仅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也为传统武术赋予了新的意义。

此外,贺龙还非常重视对战士们的精神培养,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战士们长期坚持训练武艺。

1953年,贺龙担任国家体委主任后,以极大的热情和决心,继续弘扬传统武术。

第一位,周总理。这位温文尔雅的国家领导人,也是一位难得的“武林高手”。

在遵义会议之前,他就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军事部部长等重要职务,具有卓越的军事理论和武装斗争才能。

这份才能,源于他青少年时期对革命理论的钻研,以及对中国武术的苦练。

周总理的尚武思想,多源于他的武术师傅韩慕侠,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武术家。

1915年冬,南开学校决定强化体能训练,开展传统武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恰逢此时,武功大师韩慕侠大胜日本柔道高手的消息传来,引起了校领导的高度关注。

他们决定聘请韩慕侠为柔术课客座教师,因为南开学校的风评一直很好,韩慕侠欣然同意。

在韩慕侠的讲座后,周总理便前往武馆拜访,表达了自己学习武术的强烈意愿。

韩慕侠对这位年轻才俊,颇为欣赏,于是答应亲自教他武术。

后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办时,周总理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而韩慕侠则被聘为首席国术教官。

师徒二人再度重逢,相互切磋武艺,周总理从中受益良多。

建国后,周总理的形意八卦功夫依然深厚,他对武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认为习武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他还经常亲自指挥队伍,抢救被捕同志,镇压叛徒特务,因为周总理的化名叫“伍豪”,所以他的特科行动被称为“伍豪之剑”。

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与中国传统武术“和”的文化理念相契合,也蕴含了武术文化中的“和”。

近代的中国,历经磨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许多仁人志士纷纷投身于武术的修炼之中。

他们的习武经历,为红色武术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们看到了武术的重要作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