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古称毗陵,别称龙城,江苏省辖地级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北岸,北依长江,东与无锡市相邻,西与南京市、镇江市接壤,南与无锡市、安徽省宣城市交界,总面积约4372平方公里。市辖区包括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和常州经济开发区,面积约283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约724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末,常州市辖5个区,代管1个县级市;常住人口536.62万人。2022年,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9550.1亿元。
常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三国嘉禾三年(234年)实行屯田,辖毗陵、武进、云阳3县农事。西晋司马炎太康二年(281年),废屯田改置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晋永兴元年(304年),改称晋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晋陵郡,置常州,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4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2县和宜兴、无锡2州。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常州路为长春府。明永乐七年(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辖县增靖江,计5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民国元年(1912年),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设常州市和武进县,隶属于苏南行政区常州专区。1953年,常州市升为省辖市。1958年,镇江专区迁来常州,改称常州专区,辖常州、镇江2市和武进、金坛、溧阳、丹阳、扬中、句容、宜兴、溧水、高淳9县。1983年常州市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2002年4月,撤县级武进市,设武进区,郊区更名为新北区;常州市辖金坛、溧阳二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2015年5月,撤销常州市武进区和戚墅堰区,设立新的武进区,撤销县级金坛市设立常州市金坛区。
常州市是境内著名景点有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茅山、中华恐龙园、天宁寺、青果巷、天目湖、陈渡草堂等。此外,常州还有始建于唐昭宗年间和北宋年间的红梅阁、文笔塔 ;有瞿秋白、张太雷、唐荆川、恽南田、黄仲则、赵翼、李伯元、李公朴、史良等名人故居 30 余处。常州园林历史悠久,多达 40 余个,明清两代盛极一时,现保存的有近园、约园、意园、暂园、未园等。
常州市行政区划图
2.目标定位与空间策略2.1城市性质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
2.2发展目标至2035年,在率先实现碳中和愿景上走在前列,建成繁荣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示范城市和先锋城市。
常州港风光
2.3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自然资源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落实和健全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修复自然退化或人为损坏的生态系统,全面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国土空间品质提升:以城市空间结构为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
城乡发展支撑体系完善: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市政设施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保障水平,构建韧性可靠的城乡安全体系。
常州风光
3.国土空间格局3.1区域协调发展落实上位要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大保护总体要求;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上海、南京两大都市圈叠加优势;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加快打通长三角中轴通道。
加强区域协同:立足长三角“中轴崛起”、“双向联动”的关键支点,深入衔接区域发展走廊,形成“开放式、网络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苏锡常、锡常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结合大运河文化带、环太湖生态文化圈建设,培育文化特色魅力;深化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紧密合作都市圈。
区域发展格局示意图
3.2跨界协同自然资源保护:加强长江下游两岸及环太湖流域的生态共建。立足茅山山脉-宜溧山脉、太湖-滆湖-长荡湖-石臼湖等区域重要的生态基质,加强苏南地区生态保护网络共建。
生态环境治理:落实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要求,协同开展各流域水污染防治及大气环境联防联控,共享监测数据,建立区域资源与环境保护合作平台。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落实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布局要求,重点加强供水、电力、天然气等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
交通互联互通:着力培育常州机场的区域航空枢纽 功能,推动常州港与上海港等沿海港口的深度合作,积极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走廊。
3.3城镇空间结构一主一区、一极三轴
一主:常州中心城区。包括金坛、武进、新北、天宁、钟楼、常州经开区的集中建设区,是常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综合服务职能的主要承载地区。
一区:两湖创新区。位于滆湖与长荡湖之间,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培育长三角有特色有影响力的高品质区域创新中心。
一极:溧阳发展极。国家两山理论实践与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长三角生态康养休闲目的地,沪苏浙皖创新动能交汇枢纽,宁杭生态经济带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三轴:
长三角中轴:是常州城市发展的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以长三角中轴引领城市地位和能级提升,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包括:
(东西向)长三角中轴:是融合沪宁城市发展带、大运河文化带形成的复合轴;衔接上海、南京都市圈,深化常金同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科创能力。
(南北向)长三角中轴:是联系北京、杭州和支撑江苏跨江融合发展的主要通道,也是强化城市功能复合发展的主要轴线;推进交通廊道建设,培育区域功能高地,提升城市能级。
生态创新轴:常金溧生态创新走廊;高品质生态空间和创新空间的集聚轴带;进一步集聚高等级创新资源和创新平台。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3.4市域生态空间结构一江三湖、五山九脉。
一江:长江。
三湖:太湖、滆湖、长荡湖。
九脉:依托新孟河、德胜河-武 宜 运 河、澡港河-横塘河-丁塘港-采菱港-永安河、新沟河、丹金溧漕河、京杭大运河(含京杭运河老线段、关河)、通济河-尧塘河-夏溪河-武南河、薛埠河-北干河-太滆运河、芜申运河-南河等主要水系,形成九个方向的生态绿脉。
五山:茅山、南山、竺山、横山、小黄山等五个方位的山体。
市域生态空间结构规划图
3.5市域农业空间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空间格局,形成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农业空间布局。建设金坛和溧阳平原圩区、武进南部、新北西部等粮食生产区。建设依山、依湖休闲农业区。建设溧阳、金坛、武进、新北、天宁、钟楼现代农业园区。
市域农业空间结构规划图
3.6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
生态保护红线区346.11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7.9%.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2095.03平方公里(暂定),占市域面积的47.9%.
城镇发展区1293.10平方公里(暂定),占市域面积的29.6%.
乡村发展区637.76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14.6%.
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
4.城乡融合发展4.1城镇化发展战略构建特色化、圈层式、网络化布局模式,形成“一级中心城-二级中心城-特色镇-美丽乡村“的“2188”市域城乡体系。
“2” 为两个中心城,包括常州一级中心城和溧阳二级中心城。
“1”为一个两湖创新区生态绿色特色小镇集群。
“88”为八个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圈和八个外围片区发展城镇圈。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4.2镇村布局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底线管控,坚持分区引导、分类定策,保护生态基底,优化村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彰显特色,挖掘本乡本土的历史、地理、文化和产业特色,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生态保护红线区:对村庄进行生态功能影响评估,严格限制村庄新建、扩建活动,保留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其它村庄逐步有序退出。
城镇发展区:严格限制村庄新建、扩建活动,将村庄纳入城镇统筹开发建设。
乡村地区:重点发展特色保护类村庄,充分挖掘内涵,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实现乡村振兴。
市域镇村布局规划分区图
4.3产业格局十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绿色精品钢、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电力装备、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型纺织服装。
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工业和能源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碳符合材料、生物医药、空天信息、5G通信。
4.4智造空间布局两核:常州科教城、两湖创新区。
五区:东部产业发展片区(常州经开区、天宁经开区、天宁高新园等)、 南部产业发展片区(武进高新区等)、西部产业发展片区(金坛经开区、华罗庚高新区等)、 北部产业发展片区(常州高新区、滨江经开区等)、中部产业发展片区(钟楼经开区、钟楼高新园等)。
市区智造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图
5.中心城区布局优化5.1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心、双核、三副。
一心:承担高品质城市综合服务职能的“五位一体”组合式城市主中心。
双核:包括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
三副:包括东部、南部、西部三个副中心。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5.2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心双核三副。
(1)一心
老城厢:位于大运河与关河路围合区域,是城市主中心组成部分之一。以文化为核心的文商旅高品质融合示范区和旅游目的地。重点完善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特色商业等功能。严格保护历史城区,推进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行政中心:位于龙城大道、通江路、晋陵路交汇区域,是城市主中心组成部分之一。常州市级行政、文化、体育中心,重点完善文化体育、商务商业等功能。推动原常工院、253厂等地块更新,增加公共空间和公共绿地,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湖塘:位于长虹中路、延政路、花园街、人民路交汇区域,是城市主中心组成部分之一。武进区公共服务中心、商务商贸中心和人口集聚中心,重点完善文化旅游、职教科研、生活居住等功能。强化高端服务业等功能集聚,提升城市绿化和景观水平,加快淹城遗址融入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天宁新城:位于青洋路北段东西两侧区域,是城市主中心组成部分之一。天宁区公共服务中心及产业创新先行区,重点发展区级公共服务、产业金融等功能及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等新兴产业。强化丁塘港发展轴带,联动经开区,优化东部空间发展格局。
钟楼新城:位于棕榈路、茶花路、星港路交汇区域,是城市主中心组成部分之一。钟楼区公共服务中心、片区商贸中心及现代产业服务高地,重点发展区级公共服务、片区商贸服务和高等级产业服务功能。突出棕榈路发展轴,结合高等级交通设施和两大国家级市场,推进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2)双核
两湖创新区:位于滆湖与长荡湖之间,依托优质生态资源,突出创新与科研功能,建设以水绿交融为特色的生态型创新示范核心区。引入一流大学、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空间上注重留白与弹性,形成生态赋能型组团空间结构。
高铁新城:位于S122、沪蓉高速、玉龙路、新北区界围合区域,是城市新中心、中轴新支点、产业新高地、智慧生态城,是常州建设中轴枢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区域一体化,发挥交通枢纽优势,重点集聚商务金融、企业总部、国际会展、体育文旅等高端服务功能,构建绿智优先、特色引领的未来之城。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3)三副
东部副中心:以常州经开区为主体,打造城市东部的综合功能核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产城融合样板区、生态宜居示范区、改革创新引领区。发挥常州东部桥头堡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上海都市圈,对接苏锡常一体化,强化与周边功能板块融合发展。
南部副中心:以武进高新区为主体,打造江苏中轴崛起的战略支点、长三角知名的产教城融合示范区和智能制造产业高地。积极对接环太湖科创带,强化中以、中德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西部副中心:以金坛城区为主体,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示范,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标杆。持续推进与主城区发展接轨,实现常金同城化;引导金沙老城、滨湖新城等城市片区集约集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与公共服务设施品质。
5.3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中心城区常住人口44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63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145平方米。
• 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比例。
• 适度降低工业用地比例。
• 优化商业服务业用地布局,有序引导保障性住房布局。
• 合理预控留白用地。
中心城区土地使用规划图
5.4中心城区居住与住房保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至2035年,规划居住用地面积约180平方公里。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55平方米,新增保障性住房用地面积占新增商品住房用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0%。以社区生活圈为依托,强化集中布局,形成16大居住片区、16小居住区。统筹保障性住房与轨道交通建设、就业岗位分布、公共服务配套等在空间上的联动布局,方便居民生活、工作和出行。
中心城区居住片区与居住区布局规划图
6.公共服务设施6.1总体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不同层次和类型、功能复合、安全韧性的城乡生活圈,形成1小时都市生活圈、30分钟城镇生活圈和“5/10/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围绕中心城区中心体系,布局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依托“5/10/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布局基本型公共服务设施。以“高等级公共服务特色鲜明,基本型公共服务均衡覆盖”为原则,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至2035年,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达到99%左右。
中心城区中心体系规划图
6.2教育设施布局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建成更加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和现代化教育强市。
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教育。发展开放融通的终身教育。大力发展高品质教育公共服务。
逐步形成常州科教城、殷村职教园职业教育、常州高铁新城文教与高科技研发科创、两湖(滆湖、长荡湖)文教与科技创新四大教育科研集聚区。
市域城乡生活圈和教育设施规划图
6.3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建立由二三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覆盖城乡、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市域城乡生活圈和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图
6.4文化设施布局构建城乡网络一体化的文化设施发展格局,建成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至2035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5平方米。
市域城乡生活圈和文化设施规划图
6.5体育设施布局建设健全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鼓励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各类公园绿地及开敞空间提供体育健身服务功能,构建覆盖全域的健身步道网,为市民提供覆盖全面、普惠均等、服务便捷的现代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市域城乡生活圈和体育设施规划图
6.6养老设施布局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养老结构性需求,完善政府保障型养老功能,加强品质型为老服务能力,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实现保障基本、提升品质、持续发展的目标。
市域城乡生活圈和养老设施规划图
7.公园绿地系统7.1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8处自然保护地,总规模191.88平方公里,分为森林自然公园、湿地自然公园、地质自然公园三类自然公园。
市域自然保护地分布图
7.2市域绿色生态空间布局以山、水、林、田、湖为生态基底,谋划市域“重要生态片区、重要生态核心、重要生态廊道” 等绿色生态空间,尊重和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加强城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
重要生态片区:新北西部田园生态片区、东北部湿地田园生态片区、东南田园生态片区、两湖生态片区、金坛西部田园生态片区、茅山-瓦屋山山林生态片区、溧北田园生态片区、溧南山林生态片区等八大重要生态片区。
重要生态核心:长江、小黄山、横山、竺山、茅山、南山、长荡湖、滆湖等八大重要生态核心。
重要生态廊道:依托市域主要水系形成“四横五纵”的生态廊道。“四横”指京杭大运河(含京杭运河老线段、关河)、通济河-尧塘河-夏溪河-武南河、薛埠河-北干河-太滆运 河、芜申运 河-南河-南溪河;“五纵”指丹金溧漕河、新孟河、德胜河-武宜运河、澡港河-横塘河-丁塘港-采菱港-永安河、新沟河。
市域绿色生态空间布局规划图
7.3中心城区绿地布局结构四圈十轴、多廊多园。
四圈:依托京杭大运河老线段-关河;新运河-丁塘港-北塘河-童子河;沪蓉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江宜高速公路;老丹金溧漕河-钱资湖-钱资东河-尧塘河等形成的四圈绿色空间。
十轴:横塘河、北塘河、澡港河、京杭大运河西段、南运河-武宜运河、白荡河-长沟河、龙游河-湖塘河、采菱港-永安河、京杭大运河东段、丹金溧漕河(局部)-下塘河-岸头河等形成的滨水绿轴。
多廊:多条沿路绿廊(如:龙城大道、中吴大道、青洋路、龙江路等)。
多园:多个城乡公园(郊野公园和综合公园等)。
中心城区绿地布局结构规划图
7.4城乡公园体系完善以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游园、口袋公园为补充的城乡公园体系。至2035年,基本实现“520”。
5公里到达郊野公园;2公里到达综合公园;0死角,全覆盖。
8.总体城市设计8.1城镇特色定位分区延续江南水乡格局,传承千年历史文脉,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强化城镇发展区“江南风、中吴韵、现代城”的地域特色定位,重点塑造山水聚落、历史人文、现代风貌三类特色空间。
江南风:山水聚落特色空间。以江南水路棋盘格局为本底,重点围绕上兴镇、天目湖镇、薛埠镇、儒林镇、雪堰镇、嘉泽镇、孟河镇、横山桥镇等江南山水名镇,延续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山水风貌与生活,在空间尺度与建筑风貌等方面体现清新素雅的江南风情。
中吴韵:历史人文特色空间。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格局为基础,重点围绕常州老城厢、溧阳宋团城、金坛金沙老城、孟河历史文化名镇、焦溪历史文化名村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区镇区,合理划定核心风貌区、风貌控制区与风貌引导区,展现历史韵味、地方特色与文化魅力。
现代城:现代风貌特色空间。以城市中心体系为支撑,重点围绕常州高铁新城、溧阳生命康原未来城、金坛滨湖新城、武进高新区、天宁新城、钟楼新城、经开核心区等新城新区,加强对标志性建筑的控制与引导,提升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场所感,着重体现时代特征和现代气息。
城镇特色定位分区
8.2中心城区风貌特色定位依托平原水网、水路并行的空间特质,围绕中心城区(东片)与中心城区(西片)双城互望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区形成“城映月、蝶恋花,教我如何不想她”的风貌特色定位,强化一城一月相辉映,一花一蝶紧相随的城市意象。
“城映月”:以丹金溧漕河与钱资湖等水体构成月形景观空间,明月照入水,水景城相融,千年漕河与金沙老城、钱资湖与滨湖新城形成城河共生的空间景观格局。
“蝶恋花”:以澡港河、东支河、北塘河、横塘河、采菱港、京杭大运河、南运河围合的蝶形区域为核心,打造城河相依、城景一体的中央活力区;同时依托由古运河一带、江河湖三环构成的月季花形水系空间,形成串联各特色片区的空间载体与景观廊道。
8.3中心城区城市风貌引导重点地区划定:依托各类中心形成重要景观节点,依托高架、水网、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成主要观景廊道,依托山水资源形成特色景观区域,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特色景观展示体系。
中心城区重点地区划定引导图
标志点与眺望点规划:结合城市中心体系,重点围绕历史地标、文化地标、重要公共建筑、门户地区标志性建筑等打造城市标志点。结合城市中心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重点围绕城市制高点、公共开敞空间等打造城市主要眺望点。
视线廊道控制:以城市标志点与主要眺望点的连线为基础,划定城市主要视线廊道,根据观景特征可分为看山水、看历史、看城市三种类型,廊道宽度与相关管控要求在下层次规划编制过程中予以明确。
9.综合交通9.1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强化对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的支撑,贯通南北通道,完善东西交通,提升枢纽能级,打造便捷、舒适、安全、绿色、高效、智慧的常州综合交通体系。
1 小时:通达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
2 小时:通达长三角其它城市(徐州、南通、宁波、宣城等 )。
3 小时:通达北京、广州、深圳、西安、成都、重庆、沈阳等国内枢纽城市。
45 分钟:中心城区通勤出行时间。
9.2市域综合交通9.2.1交通走廊预控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综合交通走廊,规划预控“三横四纵”综合交通走廊,统筹布局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
三横:滨江、宁常、沪宁南部综合交通走廊。
四纵:东部、中轴、丹金杭和镇宣(杭)综合交通走廊。
市域综合交通走廊预控规划图
9.2.2铁路干线铁路:规划布局“五横四纵一支线”铁路网,五横分别为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京沪铁路、苏南沿江铁路、宁杭高铁,四纵分别为盐泰锡常宜铁路、新长铁路、常泰铁路、连镇铁路南延,一支线为通江铁路支线。预控合马金城际铁路。
都市圈城际与市域铁路:规划布局苏锡常都市圈城际铁路、沿江城际铁路、常扬(泰)城际铁路、常州-江阴城际铁路、溧水-溧阳-宜兴城际铁路、常溧市域铁路和常州-雪堰市域铁路等7条都市圈城际与市域铁路。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
9.2.3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三环十九射”的高速公路网络,增强四向联通能力,提升中轴枢纽功能。
内环:常州主中心、金坛、溧阳分别成环。
中环:苏锡常南部高速西延、靖澄常宜高速、滨江高速、阜溧高速。
外环:沪宜高速、京沪高速、阜溧高速、滨江高速、扬溧高速、长深高速。
射线:沪蓉高速、江宜高速、沪武高速、长深高速等对外放射高速公路线19条。
市域高速公路网规划图
9.2.4综合交通枢纽与物流系统综合交通枢纽:以民用运输机场、铁路客货运站、重要港口等为依托,加强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与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布局等相协调,构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 常州机场:上海大都市圈西部门户枢纽机场、南京都市圈东部门户枢纽机场、长三角中轴枢纽机场。
• 铁路站:规划形成“四主多辅”铁路客运站,四主分别为常州站、常州北站、常州西站和金坛站,多辅分别为武进站、常州南站、戚墅堰站、溧阳站、溧阳北站和瓦屋山站;规划形成“一主四辅”铁路货运站,一主为奔牛货运站,四辅分别为常州东货运站、戚墅堰货运站、武进货运站和滨江货运站。
• 常州港:建设成为区域性重要港口。
物流系统:以建设长三角中轴物流枢纽城市和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打造物流功能集聚带,预留物流发展空间,做强货运通道,全面实现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市域综合交通枢纽及物流系统规划图
9.3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落实“窄马路、密路网”要求,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路网密度力争达到8km/km2 。
规划形成“七横八纵”快速路系统,实现对重要功能组团的全覆盖。
七横分别为S122、龙城大道-潞横路、棕榈路、常金路-盐港路、中吴大道-华城路、长虹路-金武路-金坛大道-茅山旅游大道、河海大道-武进大道。
八纵分别为丹金溧快速路、金湖路、G233、S239-花海大道、叶汤公路-腾龙路、龙江路、青洋路、S232。
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图
轨道交通:提高轨道交通对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对外客运枢纽、战略地区等重要节点与片区的服务水平,构建“才”字型的轨道交通骨架。
中运量公交:充分发挥中运量公交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补充和延伸作用,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间的无缝衔接,有序发展中运量公交。
常规公交:加强公交优先路权建设,完善公交专用道系统;提升常规公交服务水平,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
10.历史文化保护10.1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核心,完善“城(历史城区)-镇(名镇)-村(名村)”保护层次体系,突出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力求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积淀形成的城乡空间脉络和文化风貌。
大运河保护:大运河(常州段)全长约45.8公里,分为世界遗产段和非世界遗产段。世界遗产段为大运河(常州城区段),全长约23.4公里。非世界遗产段为世界遗产段以外的河道,全长约22.4公里。
古运河
历史城区保护:常州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东至关河弄、东坡公园半月岛东端,南至大运河(常州段)和勤业桥,西至长江路,北至关河路,用地面积约7.77平方公里。
三河四城、两轴七片:三河:古运河、明运河及关河;四城:“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的四圈层城垣轮廓;两轴:沿延陵路(原子城河-顾塘河)展开的城市传统文化展示轴,沿北大街(原府直街)-南大街展开的城市传统商业轴;七片:青果巷、前后北岸、南市河三片历史文化街区;天宁寺-舣舟亭、锁桥湾、南河沿、三堡街-西直街四片历史地段。
历史城区保护范围规划图
历史文化名镇与古镇保护:重点保护孟河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加强雪堰镇、嘉泽镇、奔牛镇、横林镇等4个古镇的保护与管控。
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保护:重点保护焦溪村、杨桥村、沙涨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焦溪村南下塘、魏村老街、城西回民村陡门塘等省级传统村落.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保护:重点保护青果巷、前后北岸、南市河、孟城北门等4片历史文化街区和三堡街—西直街、南河沿、锁桥湾、天宁寺—舣舟亭、孟城南门、万绥、小河等7片历史地段。
市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分布图
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保护:保护常州市域范围内现有35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96处常州市历史建筑、11处溧阳市历史建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掘、抢救和保护代表常州地方文化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类保护。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传承保护,共生发展。
市域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