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在消费贷款中的作用有哪些?裁判文书网上有个案件比较有意思,生动地说明了这点。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男子状告一家银行,声称其没有与银行签订《个人消费性借款合同》;而银行显示的证据显示,该男子不仅在手机上完成了合同流程的签署,还进行了人脸识别。但该男子认为,这个人脸识别不是他本人操作的,是别人用照片伪造的,认为人脸识别有漏洞。
该案一审认可银行提供的技术说明,判决男子应该承担相应的还款责任。
该男子不服上诉,但二审依旧支持了银行的诉求,其中提到不仅有人脸识别的证据,还有贷款发放至该男子账户,前期有约定还款的记录等。
从整个案件看来,人脸识别配合其他环节,构成了金融机构消费信贷风控的一环。该项技术在非柜台面对面授信的营业模式下,被金融机构广泛采用。
近年来,如金融业一样,人脸识别技术正在普及,但面临被滥用被盗用的风险,因此监管已着手加强管控。
8月8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强调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才能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
这是收紧该业务与技术的一个信号。而且《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到,此外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或者存储超过1万人人脸信息的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向所属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备案。
金融业的应用已很普遍。据《人脸识别安全白皮书》数据显示,人脸识别应用场景最多的是安防,占比超五成,其次是金融占16%,娱乐10%、医疗7%、电商零售6%、出行3%、政务2%、其他2%。
金融科技专业领域知名律师肖飒发文称,“若新规正式出台,以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或是识别个人的场景未必能够继续使用该技术进行处理,此类场景的适用范围必将极度缩减。”
而在金融信贷领域,人脸识别是风控的重要一环。业内人士称,从业务层面看,金融场景应该还将会继续使用该技术,不在缩减范围内,甚至还会不断升级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风控环境。
不过,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如个人自愿选择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身份,应确保个人充分知情并在主动参与下进行,验证过程中应当以清晰易懂的语音或者文字等方式即时明确提示身份验证的目的。
业内机构对于《征求意见稿》的理解,反而认为其利好金融科技业务,原因是应用端的管理有助于人脸识别技术本身的风险下降。而且生物信号、活体检测等技术的应用市场规范有利于数据安全性的提升。
主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持牌消金,近年来加大了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招标采购,中标对象有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AI技术公司,也有华为云、腾讯云等集合了人脸识别技术的云平台等。从陕西长银消金的一则中标结果中也可以看到,腾讯云的相关服务,或许是集合与规模优势,比旷视科技的次报价更为优惠。如,三像识别报价,前者仅为0.25元/次,后者为0.34元/次。
消金界了解到,持牌消金机构中,已自主研发1000余套核心技术系统的马上消费,全场景安全验证可信人脸识别技术面向全行业输出,应用已超2亿次。
目前金融机构在采购相关项目时,一般要求对方要有金融机构(含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保险、证券)活体检测服务实施成功案例,有的甚至要求该案例的甲方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以上。
而消金界了解到,面对生成式AI等技术(如换脸技术)的挑战,当前部分银行已在采购人脸识别的升级技术,即人脸识别算法的安全加固等项目。相关的金融科技业务与市场迎来升级。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征求意见稿》不是限制技术的应用,而是将技术应用加以规范。至少在金融领域,该技术目前的应用场景不仅不会收缩,还会随着安全需求,有扩大与升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