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蜀汉仍能三分天下。官渡之战后,袁氏为何一蹶不振?

佳霖谈历史 2024-12-01 03:37:52

夷陵之战,刘备败得很惨。

彼时的蜀汉,就如同三大战役后的国府。

虽然账面上仍有204万部队。可这百万大军分属多个派系,内部矛盾重重。

更致命的是,桂系趁机逼老蒋下野,而接班的老李又无法掌控局面。

结果不到一年,国府就“转进”到了台湾。

我们知道,刘备集团内部同样是派系林立。

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哪一派都不是省油的灯。

不夸张地说,如果元老派和荆州派失势,压不住益州派,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蜀汉政权完全有可能散摊子。

不过,刘备是幸运的。

一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刘备不用过分操心防守问题。

二来,当时是三分天下。

夷陵之战后没多久,曹丕和孙权就掐起来了,都没工夫进攻益州。这给危难之际的蜀汉政权,得以喘一口气。

也正因为魏吴爆发大战,刘备到死都没回成都,一直在白帝城观望。

他实在是不甘心啊。自己的战术部署没有问题,奈何陆逊棋高一筹。

第三,刘备有一个非常靠谱的CEO。

作为一代名相,诸葛亮能流芳百世,为人所赞颂。除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为符合传统价值观外,其全面的才能、高尚的人格,亦是重要原因。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曾给后主刘禅上过一道奏表,公开了自己的家产:“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对比之下,一千三百多年后,斗倒了奸相严嵩,保下了千古第一直臣海瑞,同时身兼心学宗师、清流代表的某位内阁首辅,在其家乡松江,却有良田二十四万亩。

清流代表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大明后期的官场有多腐败。

百姓深受其苦,又怎能不造反?

而在诸葛亮的带动下,蜀汉高级官员个个都堪称“清官楷模”。

大将军蒋琬,主持朝政十余年,不存私心、不扰民,生活朴素。

大将军费祎,家不积财。儿子皆是布衣素食,出门不乘坐马车,与普通老百姓无异。

侍中兼尚书令董允,为官清贫。刘禅过意不去,瞒着董允,悄悄将今天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的一个村子划给他作封地。

董允听说此事,一面上书刘禅,坚辞不受;一面赶赴分水镇,烧掉地契,将分封到的田土退回给乡民。

去世时,董允家中没有一石粮食。

车骑将军邓芝,为将二十多年,善恤卒伍,不治私产,妻儿因此经常挨饿。去世时,家中也无馀财。

大将军姜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想荣华富贵,易如反掌。

然姜维的生活却非常简朴。他居住的住宅破旧简陋,没有多余的财产,没有小妾,后院没有舞乐队伍,衣服只求够用,车马也不多。朝廷发给的费用,随手就用尽,从不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

除了一众官员靠谱,刘禅也挺靠谱的。

刘禅在位41年,只诛杀了两个大臣——刘琰、李邈。

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诸葛亮。

刘禅平时还不怎么管事,敢于放权给大臣。

任何时代,臣子遇上刘禅这样的甩手掌柜,都是幸事。

老板不管事,高官还能清廉,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稳定。

据网友统计,三国时期的叛乱,东吴最多,超过60次。蜀汉最少,仅19次。

蜀汉的叛乱,多为异族造反。官员叛乱和平民起义,合计只有3起,而且发生均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

换言之,刘备入主益州之初,搜刮民财,老百姓过得不太好。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蜀汉百姓生活趋于安定。此后三十多年,再无平民起义。

即便是灭亡前夕,因姜维穷兵黩武,导致百姓生活困苦,面有菜色。蜀汉也没有爆发过起义。

所以,尽管刘备在夷陵惨败,折损了大量兵力和人才。但他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尤其是人和,难能可贵。

只要内部稳定团结,敌人无缝可插,政权就不会散摊子。

相比之下,袁绍那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皆不沾边了。

袁绍曾祭出“合纵”之法,拉拢曹操周围的势力。

如南阳张绣、荆州刘表、关中诸侯、汝南黄巾军等。

曹操见招拆招,使出“连横”之法,招降了张绣。稳住关中马腾、韩遂,让关中军阀暂时中立,两不相帮。

刘表本想派兵抄曹操后院。可因自家后院起火,不了了之。

江东孙策原本对曹操威胁极大,但孙策遇刺身亡。

孙权接班后,忙于巩固内部,无力北上。

袁曹大战期间,唯一对曹操有威胁的是刘备。

然刘备此时实力弱小,对大局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刘备投奔刘表后,多次劝其北上。

但因为蒯、蔡等荆州大族态度消极,刘表未能给予袁氏任何帮助。

地理方面。

河北、河南都是一马平川,谁控制黄河渡口,谁就掌握主动权。

初期袁绍势大,所以曹操只能被动挨打。

官渡之战后,形势逆转,袁氏陷入无险可守的窘境。

当然,袁绍家底雄厚,即便不占天时、地理,他也无所谓。

事实上,如果袁氏集团内部足够团结,哪怕许攸跑了,乌巢的粮草被烧了,只要袁绍不听郭图的馊主意,不使张郃、高览叛逃,都还有一搏之力。

一千七百多年后的东北,东野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吃过黄油面包的廖将军自以为切断东野大动脉。

不想101一往无前,顶住了压力。

而袁绍却是频频采纳馊主意,遭致满盘皆输。

不过前面也说了,袁绍底子厚。

即便葬送十万大军,袁曹两家依旧是势均力敌,谁都吃不掉谁。

况且,袁绍也不像影视剧中演绎的那般,回去之后就吐血而死。

然而,袁绍终究还是死在了曹操的前面。

就这样,袁绍的事业戛然而止。

按理说,袁绍死了也没关系。

他还有三个儿子。

老大袁谭,官至青州刺史。

老二袁熙,官至幽州刺史。

老三袁尚,官至大将军、冀州牧。

依照嫡子长继承制,接班人应该是嫡长子袁谭。

可袁绍不喜欢袁谭,更希望传位于小儿子袁尚。

其实袁绍想让袁尚接班,也算不上什么大事。

只要他下一道诏令,明确自己死后袁尚继位。

袁尚亦能继承老爹的遗志,团结一心,继续跟曹操死磕。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但要命的是,袁绍生前未能指定接班人,结果就留下了祸患。

袁绍死后,此前与袁谭有矛盾的逢纪、审配为了个人富贵,抢先一步,发矫诏,奉袁尚为嗣。

袁谭不甘心,自称车骑将军,驻军于黎阳。

获悉袁谭、袁尚不和,曹操出兵攻打袁尚。

袁谭不计前嫌,支持袁尚,挫败曹操攻势。

可袁尚心怀鬼胎,竟想借机消耗袁谭实力。

这时候,郭图跳出来拱火,唆使袁谭夺位。

袁谭觉得,既然袁尚不仁,就休怪我不义。

于是,兄弟二人刀兵相向。

202年九月,听闻袁绍病死、袁家兄弟火拼,曹操觉得可以坐收渔利,遂攻打冀州。

这一战,史料记载为:“公征之,连战。谭、尚数败退,固守。”

也就是说,袁谭和袁尚连战连败,看上去输麻了。但他们守住了防线。

由于并能未取得突破性战果,曹操只好再次罢兵。

来年三月,曹操第三次攻河北。

是役,曹军终于击破袁军防线,杀至袁氏的大本营邺城。

可由于邺城城防坚固,曹操短时间内拿不下。双方还是维持着对峙局面。

203年八月,鉴于消耗太大,曹操被迫调整部署,打算先讨伐刘表。

但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就在曹操筹划南征期间,袁谭突然遣使前来求援助。

逼退曹军后,二袁在河北杀得天昏地暗。结果袁尚取胜,发动反攻。袁谭岌岌可危。

郭图此时又开始出馊主意,对袁谭说:如今唯有联合曹操才能自保。曹操多厉害啊,你爹都打不过。让他去收拾袁尚,那还不是手拿把掐?

袁谭一听,起初不同意。

自家人互殴,打不过了求死敌帮忙,就算赢了也会被人戳脊梁骨。

不过,袁谭终究还是被利益迷失心智,采纳了郭图的馊主意。

曹操见袁谭求援,立即放弃南征,掉头北上,与袁谭结为姻亲关系。

袁尚听闻曹操北上,自知不是对手,便收缩战线,准备在邺城决战。

袁谭则收拢兵马,坐等两大死敌火拼。

曹操什么人?岂会被两个黄口小儿牵着鼻子走。故按兵不动。

204年二月,见曹操那头没动静,袁尚决定打个时间差。

他留下审配等人守城,自率兵马进攻袁谭。

曹操见状,微微一笑:小样儿,还跟我玩心眼?

随即,曹操大举进攻邺城。

这场围城战,历时半年。

期间,袁谭派人求援,曹操不管。

袁尚发现上当,回救邺城,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

大败之后,袁尚心态崩了,遣使乞降,曹操不接受投降。

迫不得已,袁尚带着残兵逃往二哥袁熙的地盘。

主公都跑了,这还打个毛啊。

204年八月,审配的侄儿审荣投降曹操,审配不降而斩之。邺城之战结束。

袁尚被爆锤时,袁谭悄悄吞并了冀州四郡。还收编了袁尚的一部分人马。

但他的这点小动作,瞒不了曹操。

曹操对身边的人说:“袁谭就会耍些小聪明。他想让我攻击袁尚,然后趁机略民聚众,实力足以自强,可趁我军疲敝,与我抗衡。但击破袁尚后,我军势力更加强盛,哪可能会疲敝,让他有机可乘呢?”

不久后,曹操写信大骂袁谭负约。

袁谭还是太嫩了,与曹操断绝关系。输掉了这场舆论战。

205年正月,曹操出兵攻打袁谭。

一番激战下来,袁谭兵败被杀,“准卧底”郭图被俘。

此等奸佞之徒,留着也没用,曹操下令将郭图满门抄斩。

曹操拿下青、冀二州后,取得压倒性优势。

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自觉大势已去,举州投降。

得知消息,袁熙手下大将焦触、张南反叛,攻打袁熙。

袁熙不敌,与袁尚一起逃奔三郡乌桓。

随后,焦触自称幽州刺史,驱率幽州各郡县投降曹操。

这样一来,曹操又得到并州、幽州。

但好景不长,二袁逃至乌桓后,得到辽西单于蹋顿的支持。

205年秋,乌桓南下攻打犷平(今北京市密云水库东北),曹操率军救援犷平。

高干见曹操后方空虚,兴兵反曹,固守壶关。

曹操派乐进率军征讨,高干据城坚守,乐进始终无法攻克壶关。

不得已,曹操只好暂时不理乌桓,亲征高干。

得知曹操亲自前来,高干麻溜跑路,前往南匈奴求救。

南匈奴单于也不傻。此时与曹操对抗,无疑是自寻死路,便果断拒绝。

206年初,壶关沦陷,高干进退失据,带着几名亲信南下,打算投靠刘表。但在半路上被上洛都尉王琰捕杀。

由于荡平并州消耗了大量资源,之后一年多,曹操都在休养生息。

直到207年五月,曹操才再次出兵,北伐乌丸。

是役,曹操差点阴沟里翻船。

不过好在有惊无险,最终还是斩杀了蹋顿单于。

蹋顿死后,袁尚、袁熙继续逃亡,向东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逃亡的路上,袁尚对袁熙说:“辽东军兵数万,足可与曹操争衡。今暂投之,以后找机会把公孙康做了,夺其地。”

袁尚的算盘打得很好,但他显然低估了公孙康的智商。

公孙康当时也在打小算盘:“如果接纳袁熙、袁尚,恐引曹操报复。不如杀了他们,取悦朝廷。”

因此,袁氏兄弟还没到,公孙康就已设下鸿门宴。

抵达辽东后,袁熙发觉有诈,拒绝赴宴。

袁尚眼拙,不仅去了,还强迫袁熙也去。结果双双被杀。

也不知道袁绍看上了袁尚哪点?

打仗不行,人品不行,智商貌似也不行。仅有的优势就是像袁绍一样,长得好,容颜俊美。

207年九月,公孙康将二袁的首级送予曹操。

至此,历时七年的曹袁争霸,画上了句号。

回看袁氏覆灭的过程,可以发现曹操平定河北,明显带有偶然性。

如果袁绍不死,或是死前能留下一个主心骨,曹操压根没机会拿下河北。

如果不是袁氏兄弟过早内讧,主动给对手逐个击破的机会,曹操拿下河北的时间,估计得翻倍。

这样的话,历史必然会改写。

但话又说回来了。

袁氏集团内部的矛盾早已有之,袁绍不仅一直未解决,还任其发展。这就使得袁氏的败亡,也带有很大的必然性。

当初袁绍得罪董卓,逃离洛阳时,身边聚集了一帮元老,如逢纪、许攸。

由于他们都是南阳人,因此称为“南阳派”。

空手套冀州前,袁绍又招揽了一批名士和将领。

如荀谌、辛评、郭图、淳于琼等。

这些人因为大多来自颍川郡,被称为“颍川派”。

袁绍夺取冀州后,重用审配、田丰、沮授、颜良、文丑、张颌等人。

他们都是冀州人,被称为“冀州派”。

由于利益分配问题,三派之间矛盾重重。

郭图和沮授就是典型。只要沮授主张的,郭图一律反对。

如沮授建议袁绍迎献帝,郭图反对,说皇帝不好控制。结果便宜了曹操。

除了公堂上的内耗,审配、逢纪,辛评、郭图,还分别拥立袁尚、袁谭。

对此乱象,袁绍无法调和矛盾,只能让三个儿子和高干,各守一州。

他就没想过,自己哪天挂了,会兄弟相残,河北内战。

荀彧、郭嘉早年也投靠过袁绍。

发现情况不对,二人立即止损,改投曹操。

根据对袁氏内部的了解,荀彧预言:如果许攸的家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肯定不会放过,那么身在官渡前线的许攸必然生变。

结果一语成谶。

官渡之战前后,审配抓了许攸的家属,导致其叛变;

郭图说张郃的坏话,导致其倒戈;

逢纪说田丰的坏话,导致其被杀。

就连逢纪、审配这对好基友,也因审配的固执,导致逢纪被袁谭怒杀。

这帮人各行其是,毫无大局观,皆为眼前之利而斗争。

袁氏不灭亡,没天理了。

正如曹操昔日所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亦如孙权所言:“诸葛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来自敌人的认可,才是最客观的肯定。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