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最让家长头疼的“打游戏”、“玩儿电子产品”,等等问题,其实是我们的切入点不对——今天的文章告诉你,这样做,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的收获,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如今的家长大多谈游戏色变。
有一阵子我家小区电梯里铺上了某款游戏的广告,家长们在业主群激烈地投诉物业:“毒害孩子,你们赚这个钱良心不会痛吗?”尤其妈妈们的怒火更大。
很多妈妈是没有玩过游戏的,只是觉得这东西花时间花钱,打打杀杀也不学好,玩起来别的什么都忘了,跟吸毒似的,简直百害无一利啊!我看到过育儿大v痛陈儿子沉迷游戏时候的无奈,也见过学霸妈妈分享自己如通过“讲道理”让孩子保证不碰ipad,还有吐槽老公带娃就是打游戏……
作为一个妈妈,我理解家长的担忧。但是作为一名资深游戏玩家,我更理解孩子们,因为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爱玩游戏的小女孩。
我想说:游戏不是毒品,它和电影、小说以及其他娱乐活动一样,在不过度的情况下是有益的。
比如射击类游戏(吃鸡)能锻炼注意力集中,也能提高反应能力;
对战类游戏(王者荣耀)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沙盒游戏(我的世界)和模拟经营游戏(动森)让孩子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等。
玩游戏也不一定就会沉迷、就耽误学习。回顾自己的成长路,以及我和孩子一起打游戏的经历,我相信只要家长放下偏见,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去陪伴,孩子就能学会平衡学和玩的关系。
故事:小时候妈妈陪我打游戏,现在我带儿子打游戏
“游戏龄”超过30年,我不仅没有耽误学习,还让生活更有乐趣。
还没上学,我就跟着表哥去游戏厅打街机;小学每周末插着“小霸王”玩到深夜;中学有了电脑,寒暑假也都是打游戏度日;大学玩网游去网吧通宵;毕业后我用第一笔工资奖励了自己一个掌机……
可以说,游戏陪伴我走过整个学生时代,作为一个i人,我的朋友中有一半都是因游戏结缘,别人谈恋爱吃饭看电影,我就是和孩儿他爹联机打游戏。而学业上我也几乎一路绿灯,重点中学和211都顺利拿下。
我的这种经历也绝非个案,游戏圈中我认识很多学霸,尤其是理工科的,他们都是会玩也会学的高手。
我还有一个对游戏比较宽松的家庭环境。我妈妈也喜欢打游戏,经常还跟我抢着玩,这在30年前可不常见。也正因此,她不认为打游戏是“玩物丧志”,只当是一项娱乐活动,只要我能合理安排时间,我的游戏时间通常是自由的。有了家长的理解和信任,我才能逐渐学习处理好和游戏的关系。
现在我也成了母亲,有一个喜欢打游戏的儿子。我时常会想起小时候和妈妈一起打游戏的日子,那是一份别人不曾体验过的亲子时光,有着温馨而美好的底色。孩子小时候,原本我对屏幕时间管理很严格,一来是考虑到视力,二来也不想过早接受多媒体刺激。但是他在4岁时候做了一次手术,术后为了缓解疼痛,我带他打起了《植物大战僵尸》。
这扇门一旦打开就关不上,我不得不对他进行“防沉迷”干预。我想,如今的孩子不接触游戏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4岁比我预想地早了点,但与其退回到壳里,不如就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吧。
那么怎样才能合理玩游戏又不沉迷?对于不玩游戏的家长来说,第一步是去理解“游戏到底有什么好玩的?” 先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谈如何做。
解惑:游戏最大的魅力是允许“失败”
和其他娱乐相比,电子游戏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失败”来吸引人,还提供了无数次可以重来的机会。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所有游戏都关了,孩子们都会去学习吗?”高赞回答是:没有游戏的时代,有电视、漫画、小说;再往前,这些都没有的古代,贵族们有戏园子、斗蛐蛐、斗鸡、扔骰子……
对于不想学习的孩子来说,坐着发呆和玩手指头都比读书有趣。人对乐趣的追求是刻在骨子里的,电子游戏和其他任何游戏娱乐一样,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但也不止于此。
任天堂的缔造者宫本茂认为,电子游戏是一种“能动性媒介(active medium)“,和影视剧、小说相比,电子游戏最大的特点是交互性。它允许玩家处理问题,构思解决方案,尝试该解决方案,并体验结果。
更重要的是,这些过程和结果是失败也可以重来的。也可以说,游戏提供给孩子们最宝贵的体验就是“失败”。对于游戏心理的研究告诉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更需要一种游戏化心态,这能改变我们应对压力、挑战和痛苦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复原力。孩子们玩游戏时会展示出强大的心理优势,比如乐观、创造力、勇气和决心等,也是这个原因。
家长们常常说,现实社会很残酷,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将来就没饭吃,从小适应竞争又有什么不好?但事实是,我们的孩子正变得更加害怕失败。
一个人的毅力和自信并不是参与竞争就能获得的,而是在不断体验“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来的。如何接受失败,学会面对失败是第一步,也是人类各种游戏活动的重要功能,只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游戏正在丧失这项试错功能。
在许多本该是游戏的活动中,孩子们也变得难以承受失败。比如,体育运动、美术音乐和戏剧,甚至航模和乐高,无一不要培训、比赛和考级。做的不好要被老师考核,考级不过要被父母骂,还有同伴之间的比较也被放大……过于强调竞争结果,自然是很难接受失败的。
现实世界的压力越大,游戏世界的魅力也就越大,这样的选择与其说是逃避困难,不如说是寻求一个对失败更宽容的环境。在游戏里,犯错是不会被骂的,死了是可以重来的,没有大人教导也无所谓,孩子们自己会总结经验,探索前进,失败因此不再可怕。
如果你观察一个玩游戏的孩子,会发现他表现出跟生活中不同的状态,他们会展示出强大的心理优势,比如乐观、创造力、勇气和决心等。这正是现实中越来越多孩子缺少的。
理解了游戏的魅力和优势,那么家长具体该做些什么呢?
陪伴:如果孩子爱玩游戏,家长该怎么做?
想要孩子处理好和游戏的关系,堵不如疏,疏要讲究方法。
尽管有多年和游戏“和平共处”的经验,但现在的情况比30年前要复杂得多。孩子们接触电子游戏的年龄更小,因为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玩游戏的条件也更加简便。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游戏也大不相同,尤其是手游,有很多针对人性特点设置的诱导性环节,比如打卡和充值。
但是孩子小也有小的好处,就是家长容易管理,容易培养好习惯,反而是小时候压抑不给玩,长大了报复性打游戏更容易沉迷。
总结我自己、身边玩家朋友以及孩子的经历,有下面这些经验:
明确固定游戏时间
规定一个打游戏的时间是家长都会做的,比如:要在写完作业后,每次不超过1小时。但是有时候执行起来却很难,孩子往往会答应得好,但一放学就想玩,或者玩到时间了也不想停。
实际上,规定游戏时间要跟孩子明确两个点。一是让孩子知道下一次什么时候还能玩,如果遵守时间,每天/每周都可以玩。另一点是,时间到了也要允许孩子在完成一局(或者可以保存进度)后再退出,家长不要急盯着孩子立刻关机。打到关键时候被人掐断,任何一个玩游戏的人都会发飙。
另外,自制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课题,家长也要耐心,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起对游戏时间的规则感。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因为不同类型的游戏花的时间也不一样,比如有剧情的单机游戏每次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一章节,但是可以一周玩一次,而手游一般是每天登陆打卡,但每次玩的时间较短。
玩制作精良的游戏,避开劣质小游戏
我会推荐给孩子优秀经典的游戏,比如马里奥系列,并且尽量给他玩主机游戏(使用游戏机或电脑的)。这些游戏的开发时间较长、投入的人力财力也多,制作有保障,有的剧情不输影视剧,有的玩法灵活益智。
相比之下手游(也就是app store下载的)就良莠不齐,有些低成本劣质的小游戏,可玩性很低画面还粗糙,只是靠奖励和视觉效果来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玩的时候兴奋,过后会感到空虚和无意义。有一个鉴别小窍门:凡是玩着会自动弹出广告的游戏,都不建议孩子玩。需要弹广告的游戏本身制作就不会好,而且孩子很容易通过广告又下载更多同类游戏。
和孩子一起玩
如果家长有时间,最推荐的方法还是亲自和孩子一起玩玩游戏。让打游戏成为一种陪伴,把孩子打游戏的时间变成亲子互动,这样就赋予打游戏这件事更重要的意义了。你不会,没关系,让孩子教你,他们会很乐意。下次妈妈们再看见爸爸带娃打游戏,不妨也试着加入,或者至少看一看他们玩,别让自己成为局外人。
你可以找一款适合多人玩也适合自己的游戏,这也是我最推荐主机游戏的原因,比如switch上的游戏就非常适合全家人一起玩,一起健身环,或者开赛车。ipad和手机上,也可以选互动性强的游戏,比如我就直接开了两个账号,互加好友一起玩。
如果你能够从中发现乐趣,享受和孩子一起打游戏的过程,那绝对是非常美妙的。不仅在游戏中可以与孩子协作,在不玩的时候,孩子也会乐意跟你聊天。一句话:能和孩子玩到一起的父母,亲子关系肯定不会差。
提供丰富的其他娱乐活动
对比较小的孩子来说,这些活动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带着孩子一起去户外,或者玩桌游玩玩具,大一点的孩子就鼓励和同龄伙伴自由玩耍。在我家,如果孩子带同学来家里玩,是可以额外增加游戏时间的,但是仅限于switch上可以多人进行的游戏,也就是说只要能和大家一起玩,就可以随意玩。即便有电子游戏,小朋友们仍然更喜欢和伙伴一起玩。
用大屏幕玩游戏
为了保护视力,尽量给孩子用最大的屏幕玩游戏,并保持室内光线明亮。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主机游戏(电视机投屏)最优,其次电脑,再次ipad,最好不要让孩子拿手机或电子手表玩游戏。
启示:将生活学习“游戏化”
将工作和生活进行游戏化的改造,就是所谓的“游戏化生存”。
互联网时代走到今天,游戏已经不再和工作、生活泾渭分明,而是全面渗透到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环节。哪怕是学校和学科教育,也在向游戏化发展,学校会给学生积分、兑换奖励,老师使用更多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提示着,像游戏一样学习和生活是未来的趋势,未来的工作和职业可能都要按照游戏化的特征进行重塑。
作为家长,我们也要跟上时代、应对变化。家庭教育可以从游戏中学到的有:
1、 让孩子自主、自由地参与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孩子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响应父母、老师的要求,或者迫于压力去完成任务。游戏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将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权还给孩子,家长在细节上适当放权,比如让孩子去决定今天放学什么时候先吃饭还是先写作业?还是先玩一会儿再写?周末如何安排,别被各种班排满,而是让孩子有自由分配的时间等等。
2、 明确的规则
游戏中的规则一定是简单的、明确的,人人必须遵守的。玩家只能适应规则,但这并不会带来困扰,孩子们很快能学会在明确的规则下自由活动。
生活中,有些事情却是因父母的心情而定,比如说好写完作业可以玩,家长以“错太多”为由罚写一张卷子,玩的时间就此取消。这样的事情如果经常发现,会让孩子产生不信任感,家长可以要求孩子改正错误,但是改正后,也要给孩子兑现承诺。
游戏的另一个规则是,循序渐进的升级标准。玩家在游戏中想要变强,一定要分成许多步走,每一级都是一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都有明确的标准,并且确保玩家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也是教育学中讲的“最近发展区”理念,在学习中每个目标不要太高,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达成的目标最能激发孩子的动力。
3、 及时的正向反馈
现在很多学校和辅导机构都会用及时反馈来奖励孩子,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将这种正向反馈多样化。正向反馈不一定就是小贴纸小红花,也不必是“考得好就给你买xxx”,是父母一句真心赞美,一句人前的夸奖,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有时候比学校的小红花更暖心。
4、 更宽容的试错空间
判断游戏成瘾的标准之一是“打游戏是为了减少痛苦”,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打游戏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不如意,那么就更容易发展成瘾。我们往往认为是家长疏于管教孩子才会沉迷游戏,实际上也有很多是由于家长管教太严苛,孩子才逃避到游戏中去。所以家长不妨放松一些,允许孩子犯错,接纳考试失利,对成长多一点耐心,多给孩子几次试错的机会。
现在,距离我的孩子第一次接触游戏过去三年,他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每个周末他有三小时游戏时间,平日里如果提早完成作业后也可以玩一会儿。
他会跟同学聊游戏,会邀请朋友来玩,但这并不是他唯一的娱乐活动。当小伙伴叫他踢球的时候,他会立刻扔下游戏手柄;他和姥姥姥爷打麻将,或者玩新买的桌游时,经常忘记今天的游戏还没打;他慢慢不用我提醒也会安排作业,少就做完再玩,多就计划好,把游戏当作中场休息。
虽然也会发生玩超时等状况,但是没关系。和孩子一起打游戏的日子还会很长,孩子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会平衡,不过我相信,这是一定可以做到的事。
游戏等等电子产品并不是洪水猛兽,并不需要家长严令禁止。
存在即合理,家长的过度担忧可能会让孩子和自己“对立”。但其实,家长们,转换一下思维,让孩子释放热爱,也很重要!
而游戏,其实也并不简单!
关键点还是在于家长如何制定规则,如何让孩子理解和遵守,并且,孩子如何去感受最核心的学习&生活动力!
通识教育,可以让孩子从启蒙阶段,就拥有明确的价值观和底层逻辑!
打开视野,形成健全的自我认知,这是一切学习的前提。
1元体验!
作者 | 夏天
退休老娱记,现役孩子妈。也是自由撰稿人、资深游戏玩家、乐于将理论用于实践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你的孩子喜欢打游戏吗?对于这件事情,你是怎么应对的,或者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这些抗议里,是孩子的心声,但是你却忽略了孩子拖延、不愿意写作业……是因为这个意识在萌芽为什么学生能记住电视剧中的所有细节,而记不住课本?✏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