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自制手榴弹是什么样的?

大路靠 2024-07-04 03:14:25

1942年5月,在冀中一次反清剿行动中,民兵投掷手榴弹180余枚,单枪匹马守卫一个街道路口,击毙日伪80余人。

八路军从哪里得到如此数量的手榴弹?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仅八路军就使用手榴弹约800万枚。

民国使用的火器种类繁多。它是从不同国家进口的各种类型和制度的武器,因此中国军队的武器被称为“万国博览会”。手榴弹也是如此。1920年代,中国有24个兵工厂生产德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手榴弹……

在第八军的临时车间里制作手榴弹。

在这场艰苦的抗日战争史上,不仅有大道刀剑,手榴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件事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弹药供应不足而被迫做出的决定。前面提到的八军和新四军几乎直到1944年都出现了严重的弹药供应问题。与此同时,手榴弹成为中国军人、民兵和地方游击队消灭敌人最有力的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产主义中国最大的胜利之一“百团大战”之后,国民党政府于1940年完全停止向第八军提供粮食、装备和弹药。此后,第八集团军的手榴弹主要以自主生产为主。

1938年春,八路军司令部和第129师进入太行山,成立晋察冀军区。太行山出产铜、铁、煤,为制作手榴弹提供了充足的原料。1939年6月,第八集团军司令部设立军工局,已建有7个兵工厂、4个兵工厂、3个弹药厂。

一名士兵使用砂模铸造手榴弹弹体

这种自制的木柄手榴弹俗称“边区造”。这里的名称来源于一个意思是边界的术语,即从日本或国民党手中解放出来的位于两个或多个省份交界处的地区。边境地区的手榴弹日产量可达数千枚,但大部分质量较差。在日军持续的清洗行动中,游击区和边境兵工厂不断遭受重大损失。

在这场战争中,人员和生产设备的损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过,即使某个边境地区的游击队兵工厂被日军消灭了,一旦日军离开该地区,在其他边境地区的帮助下,当地的兵工厂也会很快恢复生产。农民们埋葬了死去亲人的遗体,在某个山洞里重建了火药厂,并重新组装了几个手榴弹本体的模具。不到一个月后,看似被摧毁的工厂又恢复了手榴弹的生产,这让占领军一直头疼不已。

八路军的这种“边境手榴弹”的原型是德国24型木柄手榴弹,使用这种手榴弹时,必须拧开手柄底部的盖子,然后猛拉掉出来的绳子。结果,连接到绳索的金属丝刨丝器卷曲成螺旋,穿过杯子中的孔,拉直,产生摩擦,从而点燃刨丝器组合物。它的燃烧点燃了慢化剂的粉末浆,火从慢化剂转移到雷管,雷管的爆炸引发了主手榴弹装药的爆炸。

中国从德国购买了大量24式坦克,并开始在自己的工厂生产。因此,1930年以后,大部分兵工厂转而生产木柄手榴弹。其中,河南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济南兵工厂、山西军事工艺实习厂4家工厂产能最高,月产量分别为2万件至8万件。而这些工厂就确定了中国军队木柄手榴弹的四种主要类型。

据国民党政府军械局生产部1937年4月编制的《近五年来各兵工厂生产主要武器弹药统计表》显示,1932年至1936年手榴弹产量从每年生产58万件,达到197万件,五年内增长2.4倍。

最常见的是河南省巩县国民党军工厂生产的木柄手榴弹,即所谓巩式柄状手榴弹。该原型机首先由河南巩县兵工厂研制,随后在全国各地兵工厂成功生产。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适应了当时普通中国人体力较弱的情况。因此,主体长度仅为0.22米,是24型的三分之二。重量仅为450克,而24型为0.5公斤。木柄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使其更适合携带。不过,这种手榴弹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它的威力不如24型或英日美三军的手榴弹。爆炸当量约为50克TNT和180克24型,使得这枚国民党手榴弹失效。

通常会提到以下缺点:

爆发力低;生产工艺复杂,如实木手柄由于缺乏机床,必须将实木手柄挖空,需要大量工时,然后还要进行防潮浸渍或打蜡处理,也不利于使用大规模生产;尺寸不方便携带;碎片大小不一,分布不均,而且朝向木柄形成了大片“死区”。

实战中,经常有一枚手榴弹在距离目标数米处爆炸,而敌人却安然无恙。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士兵们发明了一种戴在身上的“榴弹发射器”,可以一次携带20多枚枪榴弹。

总的来看,所有问题都是工业发展不足造成的。由于中国无法自行生产薄钢板,手榴弹的弹体改为铸铁件。生产TNT的产能也不足,被迫使用以下混合物:TNT 40%加硝酸钾60%。但随着战争的进行,情况只会变得更糟。

早期,第八集团军回收废钢铁、弹壳等剩余材料,生产新的手榴弹弹壳。同时,收集未爆炸的炸弹以提取炸药。

手榴弹铸铁手工艺生产。与24型最初使用强大的TNT炸药和脆钢外壳不同,中国型号使用黑火药和铸铁外壳。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了自给自足的方式,几个村庄集团实际上生活在完全自给自足的状态,独立生长和生产其生存所需的一切。在这样的初始基础上,组织小规模生产手榴弹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它已经成为一种大众现象。

从战争初期到1942年,八路军军工总局吸引了一批以前制作烟花的民间工匠。凭借他们丰富的经验,原则上可以保证安全生产。但由于缺乏好的原材料和技术人员,早期制造的手榴弹质量令人恶心。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防潮性低、失火率高,而且重要的是爆炸后碎片很少。

有提到,1939年9月的战斗中,陈庄战役时,八路军120师冒着倾盆大雨向水淹地区进攻,手榴弹大多是湿的,充其量只有十分之一有效。士兵们抱怨说,这枚手榴弹投掷时只断成两半,甚至还出现了一个俚语——“一炸两半”。1939年底,总部提出了这些手榴弹经常失火、爆炸力弱的问题。

八路军自制手榴弹质量低、威力弱的问题已经不能再忽视了。因此,1940年5月,八路军军工局组织技术分队,解决自制木柄手榴弹的各种问题。

由带有底漆的间隔管制成的光栅式点火机构产生了大问题,其中所使用的成分与普通火柴所使用的成分类似!

但情况得到了纠正。在石成玉等专家的努力下,进一步研究了日本91式手榴弹的设计,先后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手榴弹弹体由圆柱形改为椭圆形;本体外表面上开有碎裂槽;炸药室减少,但增加装药压实过程,增加破片数量,提高杀伤力;添加了防水帽,以减少因雨水和潮湿而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此外,改变了主体和雷管的炸药成分,以增加爆炸威力并保证4秒的减速。

嗯,最重要的是,我们详细描述了下层的生产方法,以优化工艺流程,加强质量控制。

设计和制造工艺的改进,大大提高了这种自制木柄手榴弹的可靠性。开槽和装药压实将有效碎片的平均数量从 10 个增加到 50 个以上。

据八路军军工总局报告,从1940年6月到1940年底,共发射新型手榴弹7.2万枚。

八路军总部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是明智的手册也是不够的,军事工业局开始派遣合格的技术人员作为顾问到当地的手榴弹工厂,同时确保控制和更高质量的生产。

对于工兵部队无法自行生产雷管的地区,军工局再次参与供应。这极大地促进了八路军控制地区手榴弹生产的发展。

1940年,晋察冀军区生产手榴弹2万枚,第二师生产手榴弹6千枚,第三、第四师各生产3000枚。到 1942 年,第 8 集团军所有基地都已开始运营能够批量生产手榴弹的工厂。

经过这些改进,八路军士兵和民兵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榴弹作为在战斗中火力支援和镇压敌人的主要手段。

但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当时当地一家工艺厂生产的手榴弹的导火线实际上是慢燃导火索。理论上,从绳索被拉出到手榴弹开始爆炸应该经过 4-5 秒;这是投掷手榴弹的正常延迟。

然而,当时基层制造的手榴弹引信,是……两三个用火药制成的鞭炮,衬上几层厚纸,然后压缩而成。在制造过程中,这种保险丝内部经常会形成间隙。当抽出排气绳时,与之相连的金属丝浮子产生摩擦并点燃浮子成分,但从间隙飞出的火花落入,例如落入火药捻的中间,有时甚至直接落入雷管,导致手榴弹过早爆炸。

查明具体原因后,八军很快就想出了解决办法:用……纸质点火管代替螺旋线。

这种纸管是用硬纸制成的,然后将中空纸管安装在自制的手持机器中,以装载火药。用手将火药压入管中,以确保均匀且无间隙。同时,我们还优化了帽盖与点火管的连接细节,增加了点火的可靠性。

然而,由于使用了黑火药,手榴弹失去了作用,缴获的未爆炸弹药和爆炸物也微不足道。因此,人们不断寻找替代炸药,吸引了爱国科学家和采矿业专家。结果,就有可能建立硫酸生产并开发各种烈性炸药。

硝化甘油炸药的研制成功,将高当量手榴弹的生产和装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新的强大手榴弹的出现,向山上的敌人投掷手榴弹的战术,正如你所知,谁更高就是对的!

1942年,第八集团军士兵的强制训练(我们之前介绍过)将手榴弹投掷目标的射程增加到了大约40 m。这些因素的结合常常导致日军错误地认为他们面临着炮火。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与军事人员缺乏个人武器有关。我记得,当他们走到街上时,他们总是在腰带上放几颗手榴弹。

据估计,整个战争共使用了约3000万枚手榴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