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招商,广东“正反”都在做。
一方面,正向发展“飞地经济”;另一方面,加码“反向飞地”。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成为国内首创。
核心目标是:优等生与后进生组队,实现省内均衡发展。
“再造一个新广东”,产业转移作为招商引资的渠道之一。
透过企业迁移看产业转移,主要考验区域承接力与市场吸引力。
就招商而言,珠三角+粤东西北,是一场产业转移的“双向奔赴”。
转眼间,广东布局产业转移差不多20年了。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周期来看,已经完成一轮的制造业转移。
早在2005年,广东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
通过产业转移,承接地可以快速切入现代产业体系,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新的产业输入。
从2021年1月-2024年6月,根据谷川项目数据库分析,从广东产业转移“路线图”中,其中有个特点:
省内转移项目,是广东省产业转移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逐年攀升达57%。
▲ 2021.1-2024.6 广东省产业流入项目地市分布情况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正逐步演变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这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比如,海上风电、光伏、氢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并正朝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曾经,粤东西北的园区只是简单的承接产业转移,将珠三角用过的“老家具”原封不动搬过去。
如今,这一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
一方面,粤东西北善于利用自身地理、能源和市场需求优势,高标准引入珠三角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资源。
另一方面,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引入龙头到集群成链,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地区打起了同一套“组合拳”。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过去数十年间,广东不断加大对粤东西北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软、硬联通水平进一步提升。
现在看,各地有了更充分的条件,可以因地制宜地在各自的大平台上各展所长。
从产业研究视角看,全省“一盘棋”系统考虑,按照生产力布局,对产业有序转移进行统筹安排。
特别是,根据粤东西北各市县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科学确定承接的产业目录,走差异化发展路子。
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代表的大平台,是广东各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典范。
短短11年,深汕特别合作区迅速崛起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集群。
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行为,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叠加效应。
据了解,去年广东15个主平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775个,总投资达3300亿元。
我们看到,今年出台《广东省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条例》,将为产业转移立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企业一去一回,形成了诸多招商机会。想要打好招商引资“主动仗”,紧跟产业转移趋势是关键的一步。
当然,做好产业转移工作,“转出去”只是第一步,更需要考虑让产业在承接地转出去、留得下、可发展。
这样一来,才是产业转移真正发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用、增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
通过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也刷出“存在感”,吸引更多珠三角企业目光,让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走出去、接得住。
总说,珠三角真正把粤北、粤东、粤西带起来,就能实现共同发展。
去年,广东出台《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
这份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大招,比较吸引人的是“双向飞地”的概念。
文件原文如下:
探索多种形式双向“飞地经济”模式。支持珠三角各市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探索布局建设“飞地经济”。
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反向飞地”。
虽然,并没有直接使用“双向飞地”这个词,但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对飞地经济的理解是:发达城市由于空间限制,土地不够用了,到相对落后的城市设置飞地,带动其发展。
在广东省的文件里,“正向飞地”仍然是重要的、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大招。与此同时,提出了“反向飞地”的概念。
根据传统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后,理论上应当发生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大规模产业转移。
既能为发达地区转型发展提供腹地,又能帮助欠发达地区实现快速发展。
所谓“反向飞地”,就是相对落后的城市,到发达城市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给自己制造经济增量。
目前,粤东粤西粤北12市,均已在珠三角城市建立“反向飞地”,以前稀缺的资源,正在流转向这里。
所以说,好的科技企业、优秀人才、高水平科创平台,这些都是粤东粤西粤北最紧缺的发展要素。
在珠三角城市和非珠城市之间,早就存在对口帮扶关系。比如,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清远、湛江,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汕尾、汕头。
反向飞地和飞地本就是“一体两面”,发达地区通过飞地经济破解土地资源限制,设立生产基地。
反过来,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科创、资金资源,理应同样通过反向飞地弥补短板。
二者结合下,将会真正实现飞地经济中优势和弱势的区域协同。
双向“飞地”则意味着,除了珠三角的优势产业在粤东西北梯度转移,粤东西北也可以在珠三角快速获取创新资源,这有利于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激发产业有序转移活力。
再看先行一步的浙江,短期的资源投入难以避免,但重要的是,提前根据市场规律,创造出双方合作的基础。
浙江的做法是,对欠发达地区先一步进行差异化的产业规划。
产业选择是打造飞地的核心,浙江遵循26县的比较优势,坚持“一县一业”发展原则,引导山区26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1-2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并基于原有产业谋划转型升级。
当然,也不是每个市县行政区都适合建设产业合作园区,要选择条件好的地域建设,且对于如何转移、怎么转移的问题,还需要理性地动态评估——产业升级与转移是个动态问题,制造业梯度转移是自然规律,这要求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更大力度地加强评估。园区概况
产品丰富
园区占地面积42亩,项目总建面6.45万㎡,建设有1栋总部大楼、1栋单层厂房、3栋多层厂房、1栋仓库和1栋公寓,产品丰富。项目定位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产业园,重点引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相关产业,现火热招商!
区位优越
中能太昶园区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光谷自贸区范围内,毗邻东湖综合保税区;项目尽享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东湖综保区、生物大健康三大产业区交汇带的产业聚集优势。
交通便捷
园区交通便捷,城市主干道中华大道自北向南途径本项目,4.5公里直至三环线入口,距离武汉东站8公里,地铁2号线4公里,光谷空轨2公里,可快速通达武汉三镇。
配套完善
园区生活、生产配套完善,毗邻综保区跨境购生活广场,且周边范围内已有多家园区及企业,如富士康科技园、云启自贸港、南山光谷自贸港、赤湾东方物流港、天琪激光设备、光谷机电科技、天喻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