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主席问大清官员,见过几次慈禧,她摆架子吗?回答绝了

沐光知百年 2023-12-16 08:34:04

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个奇人,他参加过戊戌变法、面见过光绪皇帝,伺候过慈禧太后,还和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都交谈过,最后,他接受毛主席的邀请共游北京天坛,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才寿终正寝。

毛主席和他同游天坛时曾经开玩笑的问过他:听说你见过慈禧太后啊,慈禧太后是什么样子呢?摆不摆架子啊!

听到这句话后,这个人也哈哈大笑,给毛主席讲了一些往事,让毛主席和同游的其他人也都哈哈大笑。

那么这位奇人是谁呢?拥有着如此辉煌人生经历的猛人,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生存下来的呢?从他的口中,我们又能知道哪些前清的往事呢?

1884年,张元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科举梦,如愿以偿的成为了晚清政府的一名官员,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了数次科举考试了。

因为从小接受传统的思想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作为读书人一辈子的追求,能够考取功名,张元济是幸运的,但是生在这个时代,张元济是不幸的。

当时恰逢中国新旧交替的时代,像他这样的旧政府官员,如果不能够跟随时代进步,那就只有一个结果,随着晚清政府的倒台一同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于是张元济在做官之余,了解了一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新思想,其中就有后来公车上书一派所推崇的君主立宪制。

毫无疑问,在当时的改革派眼中,君主立宪制度是最适合中国的改革制度,既不废除君主又能够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各方都高兴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在戊戌变法开始以前,张元济就作为青年改革派的一份子和当时的康有为等人有过多次会面。

戊戌变法前夕,张元济还接受了光绪皇帝的召见,向皇帝陈明了自己的主张,好像光明的前途就在眼前。

至于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光绪皇帝手中并没有实权,所谓的变法也就是他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之下,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就宣告彻底失败,历史上称这段时间为“百日维新”。

多么讽刺的一个名字啊,为了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新法在旧势力的干涉之下仅仅维持了一百天,晚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以后清算了一批人,张元济逃过一劫,但他已经对当时的清王朝失去了信心。

二十世纪初期,张元济和几位朋友一起在上海开办了印刷所,办一些报纸启发民智,希望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后来这个印刷所发展成为了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无需赘言,也正是因此,张元济才结识了蒋介石,和蒋介石有数次的交流。

可以说张元济在上海,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兴旺衰落,见证了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亲眼看着自己前半生为之奋斗的封建王朝覆灭。

中华民国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建立起来,随后又迅速被历史的尘埃淹没,军阀混战各自为政,日本人也要来中华大地上分一杯羹。

这一切,张元济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只恨自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艰难的度过一天又一天。

但是光明很快的就到来了,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来了,1949年,上海解放,主政上海的市长陈毅亲自拜访了上海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其中就有张元济。

张元济非常感动啊,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原本以为自己见不到和平稳定的中国了,没想到共产党给了人民这么大的希望。

所以张元济在上海研究院举办的纪念会上慷慨激昂的发言,鼓励大家积极支持新政府,积极配合新政府冲破难关解决难题。

1949年,在上海居住的张元济收到了毛主席的邀请,希望他能够参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共谋国事,张元济欣然前往。

在北京的这段日子里,张元济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新气象,旧军阀时代的生活他有最为深刻的体会,新政府的气象他由衷的高兴。

九月的一天,张元济接到了毛主席的邀请,希望能够共游北京天坛,张元济乘车到达以后,发现毛主席早已经在入口等待了,陪同的还有刘伯承、陈明仁以及自己晚清时期的同僚陈叔通。

就是这一件小事情,让张元济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不同寻常,堂堂国家主席中央领导人,竟然会主动邀请一个文人,竟然会如此尊重一个前清的遗老。

大家都到齐以后,毛主席饶有兴致的向旁边的人介绍张元济和陈叔通,他们二人都是前清时期的翰林学士。

毛主席话音刚落,一旁陪同的刘伯承和陈明仁等人就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表示欢迎。

毛主席说,这次开政协大会大家从东南西北不同的地方赶来已经是非常辛苦了,这个时候就是大家借着这个机会喘口气嘛,今天秋高气爽,大家结伴游玩。

毛主席这几句极其普通的话语却温暖人心,同行的人听后都禁不住笑了起来。

张元济曾经参加过戊戌变法也面见过皇帝和太后,毛主席问他,张元济老先生,你做过大清的官员,也面见过慈禧太后,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慈禧太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啊,她摆不摆架子啊。

毛主席突如其来的这么一问,也让旁边的人好奇心打起,革命已经这么多年了,还真没有几个人真正见过皇帝和太后的,都想听听张元济怎么说。

张元济似乎也没想到毛主席会抛出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于是他想了想就说。

我虽然被太后召见过,但并没有真正见到过太后,每次都是由宫里的人隔空传话,就算离得最近的时候,中间还是隔着一道帘子,根本不知道太后是什么样子。

这句话说完,大家都被慈禧太后这种充满权势的见面方式逗得哈哈大笑。

为此,张元济还开了一个玩笑,当年的大清翰林也就是民国高校教授的水平嘛,民国的教授们能随时见到蒋委员长吗?

但是回想往事,毛主席却是非常感慨,当年张元济创办的商务印书馆,翻译了不少外国的著作,也在国内印刷了不少的进步书刊,毛主席在革命根据地搞建设的时候,就没少研究商务印书馆印刷的作品。

随后毛主席便对大家提议,希望大家能够在天坛来一张合影,毛主席主动邀请张元济老先生挨着自己坐下,并笑着问道,您之前在大清做官来过天坛吗?

张元济非常认真的回答说,天坛之前是皇帝祭天的地方,是皇家的专属,自己只是一个小官员,怎么可能会来过天坛呢。

闲聊之余,张元济和陈叔通二位老先生对主席的态度大家称赞,他们在前清做过官,也经历过革命时期,从没有人像主席这样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

主席也非常谦虚,就当年革命时期的问题和张元济也展开了一番讨论,主席认为,当年戊戌六君子的牺牲对后来的革命是有启发意义的。

张元济也说起了,自己曾经在宣统三年进京开会,那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新事物的主张了,在慈禧当政的时代,张元济不止一次的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最终都是有志难伸。

毛主席认为,当年他们维新派和戊戌六君子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关起门来研究改革,并没有关系到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还指出了维新派的很多不足。

毛主席对于历史的了解和独到见解让两位前清时期的翰林学士都自叹不如。

又寒暄了一阵以后,毛主席就让大家各自结伴游览天坛风光了。

当天的游览结束以后,张元济就心潮澎湃的睡不着觉,他和家里人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高级领导人。

他见过慈禧太后,但是他认为慈禧太后过于封建权势过重,自己做官的都不敢抬头看,甚至连说话都是要传话。

他见过光绪皇帝,也向光绪皇帝陈奏过,希望能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但是光绪皇帝并没有采纳,戊戌变法失败后,每当想起往事,张元济还是心痛不已。

他也见过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是有革命理想和信仰的,但是在当时的时局中处处碰壁,无法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

至于袁世凯和蒋介石,张元济先生不愿意过多讨论,他们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上自有公论,唯独对毛主席,张元济非常激动。

张元济觉得毛主席有胆略、有思想,同时也能做到谦虚待人,他从没有见过哪一个国家领导人能够如此尊重一个文化人的。

对于新中国的建设,张元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他一辈子都在动乱和斗争中度过,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和平年代,新中国如此宽厚待人,他愿意和新政府一起建设出一个太平盛世。

19 阅读:5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