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的现实基础和未来考虑

chinamoney 2024-04-26 10:30:06

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探索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文章总结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的成效,指出了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纳入政府工作十大任务,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不断完善。我国高度重视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是最早将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也是率先建立起比较系统地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框架的国家。早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等部委便制定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二是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形成。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产品为主,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产品为辅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23年末,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债券存量1.98万亿元;我国可持续基金也取得较快增长,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三。此外,绿色债券产品种类和规模不断丰富,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碳中和债券3888.75亿元、可持续挂钩债券733.5亿元、转型债券51.3亿元。三是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央行创设绿色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向绿色低碳领域发放贷款,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四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持续加强绿色金融标准、产品的国际合作,合作推出中欧《共同分类目录》及相关产品。为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人民银行联合中外金融机构发起“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助力全球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发展。

二、交易中心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探索实践

2021年以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双碳目标系列政策部署,把绿色金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市场机制,服务经济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不断加强系统建设,为绿色金融提供高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有效支持绿色债券融资

银行间市场是绿色债券的主要发行场所。截至2023年末,中国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约为3.62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规模约为2.78万亿元,占比76.8%。作为银行间市场基础设施单位,交易中心积极为绿色债券提供发行服务,2022年实现绿色金融债线上发行613亿元,涉及14家金融机构。交易中心不断优化交易机制,有效提升绿色债券的二级市场流动性。2022年,银行间市场绿色债券交易量为10037亿元,同比增长27.2%,涨幅较全市场高1.6个百分点。

(二)完成并持续推进绿色债券贴标工作

2023年5月以来,交易中心在绿色金融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专家组,按照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组织中介机构开展银行间市场存量绿色债券的贴标工作。在首批贴标工作中,交易中心建立了初识及复核机制,保证了贴标质量,最终从800余支存量绿色债券中筛选出193支符合《共同分类目录》的绿色债券,贴标债券余额为2500亿元,约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21%。2023年7月14日,绿色金融委员会发布了首批符合《共同分类目录》的绿色债券名单,引起市场热烈反响。

截至2024年2月末,交易中心已牵头公布了9批符合《共同分类目录》的债券(以下简称CGT债券),经认证的银行间市场存量CGT债券共268支,其中221支处在存续期,余额为2936.88亿元。项目集中于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交通领域,主要为风力发电、城乡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与运营、太阳能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等;所发行的债券类型集中于中期票据、超短融和商业银行债。

CGT债券清单成功对外发布,是《共同分类目录》在银行间市场的落地运用,对于扩大《共同分类目录》的影响力、推动中欧绿色金融全面深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绿色债券的国际认可度、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

(三)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加强绿色债券市场建设

交易中心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措施有:

一是不断丰富绿色债券指数系列。自2021年7月推出第一支银行间绿色债券指数以来,交易中心现已发布10支绿色债券指数,在表征绿色债券的市场行情、丰富投资者业绩比较基准及投资标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首批CGT债券清单发布后,交易中心及时发布首批CFETS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指数系列,帮助投资人构建CGT债券投资组合以及资管机构发布相关产品。

二是为绿色业务提供交易平台。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交易中心为国开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等机构的绿色业务回购交易提供银行间市场本币交易平台;为市场首单挂钩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的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提供交易服务;支持国开绿债标准债券远期实物交割,促进绿色债券二级市场价格发现。

三是推动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进行绿色产品创新。例如,国泰君安证券与中金公司达成了首笔挂钩“CFETS银行间碳中和债券指数”的碳中和指数的互换交易,发行了市场首单挂钩“CFETS银行间碳中和债券指数”的收益凭证产品。又如,中信银行、东方证券等发布了跟踪CFETS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主题的债券篮子,路博迈基金发行了绿色债券主题基金。再如,招商银行携手招商基金发布了市场首支挂钩“CFETS银行间绿色债券指数”的绿色债券指数基金。

(四)做好“双碳工具”申报系统开发,高效服务央行履职

2021年11月,央行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向碳减排和煤炭领域企业发放贷款,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支持“双碳工具”申报审核,2022年9月交易中心上线NFCMM系统。截至2023年12月末,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余额分别为5410亿元、2748亿元,分别支持银行发放相关贷款9017亿元、2748亿元,累计推动实现碳减排超过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三、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在降低绿色产业企业的融资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信贷分配不均匀、投放领域过于集中等问题。碳减排贷款发放地区集中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放行业高度集中于清洁能源领域(占比97%),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的设施建设与运营为主,碳减排技术领域贷款占比不到0.2%。

二是银行间市场在《共同分类目录》基础上做了许多工作,但CGT债券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流动性较低。研究发现,银行间市场CGT债券的流动性较差,原因不在于CGT债券的绿色属性低,而在于CGT债券的数量偏少。CGT债券具有双重认证效应,依次经过两家第三方机构认证,且同时符合欧盟和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因此其绿色属性较强。目前,CGT债券约占银行间市场存量绿色债券的两成左右,占比仍较低。

三是绿色信息披露工作仍存在一些难点,表现在:1.金融机构绿色信息披露发展较快,但基础数据获取困难,数据准确度和采集效率不高;2.企业绿色信息披露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渠道以及信息平台,导致绿色数据获取难、质量不高,容易形成企业环境造假、“漂绿”等现象。3.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缺少集中式绿色交易和信息平台,不利于推动绿色信息展示、数据标准化和绿色金融监管。

四、下一步工作考虑

在人民银行领导下,银行间绿色债券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绿债市场,在服务我国经济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

一是建议相关部门完善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关工作。延续实施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增加碳减排支持工具规模,适当扩大金融机构对象范围和支持领域,争取更多的地方性银行进入实施范围。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质押品范围,如碳中和债券、碳基金等创新资产,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机构对绿色产业的资金引导与支持力度。

二是建议加强CGT债券市场建设,推动多元化产品创新。继续做好银行间市场存量绿债按《共同分类目录》的贴标工作,推动更多发行人发行CGT债券。推动多元化产品创新,允许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绿色债券ETF产品,充分利用指数化投资风险分散、透明度高、投资成本低的优势,降低绿色债券投资成本和难度,提升绿色债券流动性,推动实体经济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建议加强绿色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推动建立面向银行间发债企业(包括绿色债券发行人和非绿色债券发行人)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并在条件成熟时,将范围扩大到碳减排支持工具覆盖企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投放企业)。建设绿色金融信息平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夯实环境信息披露的数据基础。加强宣传培训,提升金融机构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专业能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绿色信息披露的激励约束机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机构观点。

作者:温梦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0 阅读:0